本文由【多喝熱水少生病的姜醫生】傾情提供
1928年的9月,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偶然發現,一個被汙染的培養皿裡有一種綠色黴菌,而在這種黴菌周圍,原來生長著的葡萄球菌全都消失了,這種綠色黴菌即後來被發現的青黴素。
抗生素的發現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醫學發現之一,它的發現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延長了人們的壽命。
但在抗生素應用廣泛的當下,大家對這類藥物的認識卻仍存在著一些誤區。
抗生素和消炎藥是什麼關係?
膀胱炎為何有時吃抗生素有效,有時又沒用?
為了降低耐藥性可能,需要症狀一轉好就停藥嗎?
誤區1抗生素等於消炎藥
一些鏟屎官認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有炎症要用抗生素,發燒也要用抗生素,這是錯誤的。
抗生素≠消炎藥
抗生素是來源於微生物代謝或化學合成的可選擇性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如我們比較常見的速諾、拜有利、頭孢類藥物等等,屬於抗菌藥物,用於治療細菌類致病原(包括衣原體、支原體等)引發的感染。
消炎藥一般是指用於解熱鎮痛、抗炎的藥物,如貓貓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如術後用的痛立定、美洛昔康,類固醇類藥物(潑尼松龍)等等。
抗生素對付的是細菌,而非炎症
這兩類藥物雖然都有控制炎症的作用,卻不能劃等號,因為炎症可能是感染性的、也可能是非感染性的。
而抗生素只適用於細菌性感染引發的炎症,其針對的是引發炎症的細菌,並不是炎症本身;因而對病毒、真菌、過敏、外傷等引發的炎症無能為力。
膀胱炎,若非細菌感染,吃抗生素就沒用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貓貓患了膀胱炎,而醫生並不會給他開速諾、拜有利一類的抗生素,就是因為可能貓貓是無菌性的炎症,根本就沒有細菌感染的指徵哦!不要錯怪你的寵物醫生啦。
記住,抗生素≠消炎藥!不要一聽是什麼什麼炎,就覺得一定要用抗生素哦。
誤區2抗生素在手,天下我有
有的鏟屎官會把速諾當作家裡的常備藥,貓貓打噴嚏,吃兩顆,貓貓拉肚子,吃兩顆,貓貓食慾不好,餵兩顆...
有時候可能貓貓稀裡糊塗的恢復了(不一定是藥物的作用),有時拖的不行了再去看醫生,這種做法非常非常非常的不推薦!!!
速諾確實是臨床上最常用抗生素之一,但他不是萬能的!
建議家中可備一些常用藥,但服用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謹遵醫囑!因為...
相同的臨床表現,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導致
一方面,貓貓相同的臨床表現,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導致。比如拉肚子,可能是細菌性也可能是病毒性,甚至還可能是寄生蟲或飲食不當誘發的...
沒有白細胞升高,沒有細菌感染的指徵,就隨意用藥,不僅達不到治療的效果,還可能破壞貓貓自身的菌群平衡,降低貓貓本身的抗菌能力!
抗生素的抗菌譜、所能達到機體的部位都不同
另一方面,沒有一種抗生素可以覆蓋整個抗菌譜,對所有的細菌有作用。
臨床常用抗生素抗菌譜
不同藥物在貓貓不同器官所能達到的血藥濃度也不同!
抗生素的選擇是醫生基於抗菌譜,以及藥物所能達到的機體部位來選擇的,並不是隨意的選擇哦!
抗生素的選擇,有時需要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如抗生素經驗性治療一段時間後無效,則需要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來選擇合適的藥物,避免頻繁更換藥物。
細菌耐藥性是指細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抗菌藥物對其作用減弱或喪失的情況。這是細菌在長期與環境和抗生素的對抗中自然選擇的結果。
細菌耐藥性問題已不是對未來的預測,而是全世界正在發生的現實,這不僅威脅貓貓們臨床感染的治療,同樣也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圖自:Mother Nature Network
誤區3見好就收,避免耐藥
有的鏟屎官在貓貓感染性疾病治療用藥過程中,覺得症狀有好轉就會自行減量或停藥——本意是覺得抗生素吃多了不好,怕耐藥,但這種做法其實是大錯特錯,甚至是與避免耐藥性的初衷背道而馳!
擅自減量、調整用藥頻率,反而增加耐藥風險
抗生素起作用需要一定的時間,其作用效果與給藥濃度、給藥頻率都密切相關!
擅自減量和自行調整用藥頻率,可能導致藥物不能達到有效抑菌濃度,血藥維持濃度不足,即抗生素大軍沒能將細菌一舉殲滅,一次次的小規模進攻反而給了敵人改進突變的機會,這不僅不能起到殺菌抑菌的作用,反而還增加了耐藥風險。
當然過高劑量的給藥也是不推薦的,可能對藥物代謝的內臟器官(如肝腎)造成負擔。
圖自:pets-wiki.com
不同病因,治療周期也會不同
不同的病因所需治療周期也是不同的。像急性細菌性腸炎,治療周期可能只需要3-5天;而像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或敗血症等情況,用藥可能需要兩周甚至更長時間。
給藥時間不夠可能會讓一些較強悍的漏網之魚捲土重來,導致貓貓的病情反覆,同時降低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
看到這裡,就能理解處方藥為什麼需要處方,需要醫生指導了吧?
正確認識抗生素的作用,不自行亂用藥,用藥謹遵醫囑,不僅是對毛孩子的健康負責,也是對我們全人類負責哦!
責任編輯:kepler
本文為貓研所原創,謝絕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