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重視農業、夯實農業,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近年來,國家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那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看起來很長、很複雜的詞到底是什麼?
杜鷹在《參事講堂》發表演講。新華網記者 李林攝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鷹認為,當下很多人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五花八門。有人簡單地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同於農業結構調整,也有人張冠李戴地用「三去一降一補」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如說去槓桿,這主要是在金融領域,農業很難說是去槓桿,恐怕還得加槓桿,所以不能張冠李戴。
在他看來,正確理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同時考慮農業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三個關鍵詞: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
調結構:農業結構調整要形成長期管用的農業生產力布局
2018年3月21日,位於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龍樹鎮農民以油菜田為背景描繪的「新時代、新思想、新徵程」構成了一幅催人奮進的美麗畫卷。圖片來源:東方IC
調結構包括兩方面,一是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和生產結構。大家要看到,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與以往有所不同,不能僅僅停留在多種點什麼、少種點什麼的層面上,也不是一時的調整或某個地區的調整,而是要更好地對接國內外市場需求,更充分地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以打造「三區」即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基本框架,在全國範圍內形成長期管用的農業生產力布局。比如中國的玉米生產帶應該怎樣布局,不同的經濟作物應怎樣向優勢產區集中,又比如中國生豬生產的布局,如何從南方人口稠密地區和水網地區轉移到環境容量大的地方去,比如東北這幾年生豬生產勢頭很猛,過去是「南肉北運」,將來可能要「北肉南運」了。
二是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就是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一產為基礎,接二連三,把農業產業鏈條拉長,增加農業的附加值,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裡最主要的就是農產品加工業。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與農業增加值之比已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0.8:1提高到現在的2.2:1,但與發達國家的3:1至4:1相比還有不少差距,特別是在品質和質量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我國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潛力很大。
還要高度重視電商、鄉村旅遊業等新業態的發展。今天中午,我和幾位朋友聊到電商向農業的滲透,對傳統農業改造提升的影響非常大。還有鄉村旅遊,這也屬於開拓農業多功能,農業不僅有產品供給功能,還有休閒養生功能。這幾年,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所以深挖農業的潛力,增值空間很大。
轉方式:光靠自給自足的小農戶,永遠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
轉方式,就是轉變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在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方面,要強調「綠色、標準、品牌、科技」4個關鍵詞。推進綠色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首當其衝的就是按農業部的部署推進化肥農藥的零增長,還有實施休耕輪作、黑土地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地下水漏鬥區的治理、土壤汙染的治理、秸稈的綜合利用、禽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等,促進寶貴的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推進標準化,就是要形成良好的農業生產規範和技術規程,這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礎。比如說科學養豬,沒有技術規範行嗎?還有蔬菜,越是大棚蔬菜越容易產生病蟲害,什麼時間可以灑農藥,什麼時間不能灑農藥,這都有講究,這叫標準化。
推進品牌化,就是要強化供給側的市場意識,以品牌打開市場,以品牌提高效益。農業的品牌化太重要了,有沒有品牌,價格區別很大。當然品牌得是真的,貨得是真貨。
強化科技支撐,這不僅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第一生產力,也是促進農業節本增效的最有效的手段。農業的技術體系也要轉變,我把它歸納為三個方面:從過去追求數量增長向追求質量增長轉變;從過去圍繞糧食作物生產向圍繞整個大農業轉變;從過去只關心種養環節向全產業鏈轉變。農業科技創新上去了,農業才有競爭力,這是一個大有前途、大有用武之地的領域。
在轉變農業經營方式方面,關鍵是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光靠自給自足的小農戶,永遠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伴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業的經營體制要創新,要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培育「3+1」體系,「3」就是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1」就是全產業鏈的農業服務體系。有了「3+1」的經營體系,中國農業才有可能現代化。
促改革:把農村沉睡的要素資源喚醒,發展才有新動能
2018年2月9日,小崗村集體資產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大會在大包幹紀念館前舉行,這是小崗改革開放40年來首次實現集體資產股份經濟合作分紅。圖片來源:東方IC
促改革,這裡的內容很多,比如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承包地的三權分置改革、集體經營性用地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改革、支持下鄉返鄉人員創業就業等。改革的核心是什麼?核心是把農村的生產要素激活,把沉睡的資源喚醒,讓它們動起來、流起來、重新組合起來,這樣農業農村的發展就有新動能了。(編輯:薛筆犁;剪輯:田澤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