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 三個關鍵詞告訴你!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重視農業、夯實農業,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近年來,國家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那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看起來很長、很複雜的詞到底是什麼?

杜鷹在《參事講堂》發表演講。新華網記者 李林攝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鷹認為,當下很多人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五花八門。有人簡單地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同於農業結構調整,也有人張冠李戴地用「三去一降一補」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如說去槓桿,這主要是在金融領域,農業很難說是去槓桿,恐怕還得加槓桿,所以不能張冠李戴。

在他看來,正確理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同時考慮農業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三個關鍵詞: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

調結構:農業結構調整要形成長期管用的農業生產力布局

2018年3月21日,位於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龍樹鎮農民以油菜田為背景描繪的「新時代、新思想、新徵程」構成了一幅催人奮進的美麗畫卷。圖片來源:東方IC

調結構包括兩方面,一是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和生產結構。大家要看到,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與以往有所不同,不能僅僅停留在多種點什麼、少種點什麼的層面上,也不是一時的調整或某個地區的調整,而是要更好地對接國內外市場需求,更充分地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以打造「三區」即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基本框架,在全國範圍內形成長期管用的農業生產力布局。比如中國的玉米生產帶應該怎樣布局,不同的經濟作物應怎樣向優勢產區集中,又比如中國生豬生產的布局,如何從南方人口稠密地區和水網地區轉移到環境容量大的地方去,比如東北這幾年生豬生產勢頭很猛,過去是「南肉北運」,將來可能要「北肉南運」了。

二是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就是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一產為基礎,接二連三,把農業產業鏈條拉長,增加農業的附加值,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裡最主要的就是農產品加工業。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與農業增加值之比已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0.8:1提高到現在的2.2:1,但與發達國家的3:1至4:1相比還有不少差距,特別是在品質和質量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我國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潛力很大。

還要高度重視電商、鄉村旅遊業等新業態的發展。今天中午,我和幾位朋友聊到電商向農業的滲透,對傳統農業改造提升的影響非常大。還有鄉村旅遊,這也屬於開拓農業多功能,農業不僅有產品供給功能,還有休閒養生功能。這幾年,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所以深挖農業的潛力,增值空間很大。

轉方式:光靠自給自足的小農戶,永遠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

轉方式,就是轉變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在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方面,要強調「綠色、標準、品牌、科技」4個關鍵詞。推進綠色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首當其衝的就是按農業部的部署推進化肥農藥的零增長,還有實施休耕輪作、黑土地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地下水漏鬥區的治理、土壤汙染的治理、秸稈的綜合利用、禽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等,促進寶貴的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推進標準化,就是要形成良好的農業生產規範和技術規程,這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礎。比如說科學養豬,沒有技術規範行嗎?還有蔬菜,越是大棚蔬菜越容易產生病蟲害,什麼時間可以灑農藥,什麼時間不能灑農藥,這都有講究,這叫標準化。

推進品牌化,就是要強化供給側的市場意識,以品牌打開市場,以品牌提高效益。農業的品牌化太重要了,有沒有品牌,價格區別很大。當然品牌得是真的,貨得是真貨。

強化科技支撐,這不僅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第一生產力,也是促進農業節本增效的最有效的手段。農業的技術體系也要轉變,我把它歸納為三個方面:從過去追求數量增長向追求質量增長轉變;從過去圍繞糧食作物生產向圍繞整個大農業轉變;從過去只關心種養環節向全產業鏈轉變。農業科技創新上去了,農業才有競爭力,這是一個大有前途、大有用武之地的領域。

在轉變農業經營方式方面,關鍵是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光靠自給自足的小農戶,永遠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伴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業的經營體制要創新,要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培育「3+1」體系,「3」就是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1」就是全產業鏈的農業服務體系。有了「3+1」的經營體系,中國農業才有可能現代化。

促改革:把農村沉睡的要素資源喚醒,發展才有新動能

2018年2月9日,小崗村集體資產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大會在大包幹紀念館前舉行,這是小崗改革開放40年來首次實現集體資產股份經濟合作分紅。圖片來源:東方IC

促改革,這裡的內容很多,比如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承包地的三權分置改革、集體經營性用地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改革、支持下鄉返鄉人員創業就業等。改革的核心是什麼?核心是把農村的生產要素激活,把沉睡的資源喚醒,讓它們動起來、流起來、重新組合起來,這樣農業農村的發展就有新動能了。(編輯:薛筆犁;剪輯:田澤陽)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補短板
    「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政府工作報告從簡政放權、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國企改革、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等方面詮釋供給側改革的內容和任務。  作為全國棋局中的一員,海南又該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四川西充:一場圍繞「二荊條」辣椒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圖)
    傳統的產業遇到新興的市場、當供給和需求出現新的變化時,該如何應對?答案就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使傳統產業煥發第二春。
  • 供給側改革應該怎麼看
    現在,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熱門話題。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均在中國經濟政策表述中被重點提及。  但究竟什麼是供給側改革?應該怎樣認識供給側改革?其實許多人仍然不甚了了,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成一個筐,「什麼都往裡裝」,視為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雜貨鋪」、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萬能良藥。
  • 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經常看到和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什麼意思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市場而言。市場有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就是供給和需求。說白了就是,當我們種出了蔬菜,糧食等農產品要到市場去賣,我們就是供給者,屬於供給側;而購買你的農產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屬於需求側。
  • 沈洪兵院士:推進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醫學教育涉及教育和醫療兩個民生領域,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醫學院校要主動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提升政治站位,著眼發展全局,深化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義無反顧的新擔當、新作為,努力踐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新使命。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從哪來?吳曉波:拜馬桶蓋所賜
    吳曉波表示曾經發表過一篇去日本買馬桶蓋的人相關的文章,文章發布以後一群人來罵,說那群去日本買馬桶蓋的人一定是腦子被馬桶蓋砸壞,到了年底有一個名詞,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生產的人,做馬桶蓋的人,要能夠讓那些去日本買馬桶蓋的人、買電飯煲的人、買吹風機的人、買菜刀的人,把他的消費留到中國來。
  • 加強供給側需求側改革 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原標題:加強供給側需求側改革 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本報評論員  市委六屆十三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十三五」 時期是南充經濟發展、脫貧攻堅
  • 沈洪兵院士: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四點至關重要
    醫學教育改革創新如何有的放矢、取得實效?為此,我們將邀請醫學院校知名管理者、學者分享他們的經驗、思考與建議。本次分享學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醫科大學校長沈洪兵。醫學教育涉及教育和醫療兩個民生領域,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醫學院校要主動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提升政治站位,著眼發展全局,深化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義無反顧的新擔當、新作為,努力踐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新使命。
  • 30條精準意見 山西啟動煤炭供給側改革
    4月24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山西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啟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意見》共30條,涉及煤炭去產能,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安置煤炭職工,加快煤炭產業科技創新等八大方面,著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全力推動全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2018年飼料原料市場展望:當供給側改革與供需周期拐點相遇
    圖1:豆粕指數日線  資料來源:Wind, 金瑞期貨  (二)玉米: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玉米震蕩偏強  回顧2017年玉米市場行情走勢,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1-3月:穩步上揚:農業供給側一號文件提振玉米價格。
  • 呼倫貝爾:對標供給側做足「豆」文章
    原標題:呼倫貝爾:對標供給側做足「豆」文章 5月,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最美的季節。高聳入雲的落葉松、白樺、白楊亭亭玉立,杜鵑花燦然怒放。 今年,呼倫貝爾市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玉米、增大豆,結合落實耕地輪作制度試點、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以提質增效為目的,以減肥減藥和技術集成應用為支撐,促進大豆生產穩定發展。
  • 人民日報:「三農」帳本看小康 供給側改革注入新活力
    增收帳 供給側改革為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農業注入新活力優質產品賣得俏本報記者 戴林峰緊盯市場,好產品賣上好價很多江西人的一天,從嗦一碗粉開始。一斤米粉,通常賣5元左右,可南昌市新建區農民熊全軍卻能賣到18元。秘訣就在於米粉裡添加了15%的百合粉,這樣口感更順滑,還能助睡眠,去年他的銷售額達到了120萬元。
  • 「三產融合」,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2016年1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並就發展產業融合方式、培養產業融合主體、完善產業融合服務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農業「三產融合」正式進入快車道。
  • 如何推動供給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經濟發展是多種因素、多重動力綜合作用的結果,但需求與供給相互作用是最基礎性的動力。
  • 沈文祖:打造「三個體系」,支持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政務頻道 > 領導動態 > 沈文祖:打造「三個體系」,支持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 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 推動果品產業提檔升級——眉山市彭山區果業...
    彭山區果業商會在區工商聯與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的系統指導和全力支持下,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服務、幫扶、共贏」為宗旨,秉承「品種、品質、品牌」理念,以新視野、新思路、新模式起步,高起點、高效率、規範化運作,通過致力於種前規劃、種中技術、種後銷售三大核心環節,做到了會員好幫手,客商好推手,政府好助手。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新發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動力,同樣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獲得。實現「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動態平衡,從而為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必要動力。
  • 劉志勤:把中國的農村改革成「世界農場」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提速中國的農村改革,特別是強調堅持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使中國的農村和城市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真正取得「雙贏」和「同步發展」。由於中國農村的供給側結構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農村的改革道路具有決定意義,也就是說,只有農村的改革成功了,中國的整體改革才算成功。我們離這個目標尚有一段距離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