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劍橋
本 報 通 訊 員 周朋良 謝 荔
一個小小的番茄,在田間地頭不過值幾分錢,加工成番茄醬、番茄汁後價格就能倍增;而如果是周末假期到田間旅遊採摘,甚至將番茄作為盆景觀賞,那它的價格就是幾十倍上百倍了;如果再進一步,把這小小的番茄、番茄醬注入綠色、有機、品牌農業等優質、特色的「基因」,那一個小小的番茄將成為人們健康生活和生命體驗中的「黃金一號」,其價格將難以估量……這就是農業「三產融合」為農業增值、增效的真實寫照,它昭示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和前途。
2016年1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並就發展產業融合方式、培養產業融合主體、完善產業融合服務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農業「三產融合」正式進入快車道。
農業、工業、服務業是傳統的三大產業,而農業自身的循環體系內也存在著這麼一個「三大產業」——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市場消費與服務,而後兩者長期以來則是木桶的兩塊短板,制約著農業增值增效。
農業的「三產融合」,正是將傳統的三大產業理念注入到農業這個「狹義」的產業內循環之中,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市場服務業深度融合、納入全產業鏈的「工業化」、「產業化」、「市場化」、「專業化」流程,不斷拉長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價值鏈和效益鏈,通過產業間的相互補益和全面開發而放大系統性效益能量(而不是單純的一環一側的改革、創新和增效),從而提高經營者的收入和效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中央、國務院供給側改革的升級版,其現實意義將更加重大而深遠。
眾多農業專家認為,農業「三產融合」的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在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經營者的收入和效益的同時,將會把社會上的優秀的農業人才、加工業人才、市場營銷與服務型人才和資本資源有效地集中到農業產業上來,從而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業全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得到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實現優質高效和可持續良性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這樣一來,「三產融合」也必將會順勢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中國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兩大難題——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地的問題。
在當下中國,「三產融合」在部分地區已經初見其形,比如「生產+加工+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吃、住、玩、土、特、奇、鮮」的休閒農莊服務鏈,再比如以「網際網路+」模式、藉助「電商」平臺推廣農產品,引導農民、農業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的「新農人」、「新業態」等等。
不過,要想讓「三產融合」互動向縱深層面發展,的確還需要很多條件。一方面是「硬」條件,譬如農業生產要有一定規模,因為只有適度規模經營,才可能實現三產的聯動。另一方面則是「軟」條件,譬如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農業現代化的新理念、新人才、新技術、新機制。
以人才「軟」條件要求為例,由於「三產融合」延長了農業產業鏈,便要求農民必須與時俱進,因為他們將不僅是生產者,還將是經營者,他們將從傳統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或者職業農民,他們不僅僅要掌握農業生產知識,還要具備信息分析、生產管理、組織協調、營銷推廣等能力,哪怕他們不能全面參與到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而只是參與到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環節,對他們的能力要求也將是專業的、全新的、更高的。
面對「三產融合」的利好局勢,對於普通的農業生產者來說,除了依託政府指導和財政、政策扶持之外,還應該在「三產融合」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不斷開闊思路,充分盤活自身資源,加快創新步伐,譬如依託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農業新業態,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充分利用農商對接、農超對接、農標對接以及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農產品直銷;再譬如依靠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包括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樹立優質農業、品牌農業意識,向優質要效益、向供給側改革要效益,向轉型升級要效益。
今年,山東作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省市之一,中央財政下撥專項資金1億元,將圍繞農村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利益分配等問題在我省16個縣市積極開展試點,用於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生產經營合作或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為主要方式,實現糧食和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服務、加工、銷售「四位一體」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