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懂得,不能控制他的情緒

2020-11-29 育不啄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懂得,不能控制他的情緒

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跟家長鬥氣的孩子。家長要他這樣做,他偏偏那樣,不管家長說也好,罵也好,甚至動手打也好,都無擠於事。但在同樣的場合,我們也能看到許多這樣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要求儘管並不全部贊同,也能夠尊重。

不要常說「不準」、「必須」

其實是家長教育方法有問題,命令孩子的時候,家長難免會有些激動,這是很自然的期望家長從不對孩子發怒是不合情理的。但是,命令不能經常下達,不能事事處處都「不準」、「必須」。

其實,家長只要平心靜氣地口問一下,你的孩子非得「不準」和「必須」的是些什麼,你會驚奇地發現,它們是那樣的少。而且,隨著孩子執行這些「不準」與「必須」的自動化,你下命令的機會會變得越來越少,孩子會越來越聽話。

不過,家長在下命令時必須懂得,可以用命令控制孩子的行為,但不能控制他的情緒。不能命令孩子喜歡他不喜歡的事,也不能命令正在哭著的孩子「不準哭,給我笑」。不少父母恰恰在浪費大量時間試圖讓孩子「喜歡」照父母的要求去辦,這其實是根本辦不到的。

讓孩子高高興興地去做

一位父親要求女兒做家務,並且要她「高高興興地去做」,具有一種「邊唱邊幹活」的輕鬆情緒。孩子奉命唱了,但比哭還難聽。一位母親逼著討厭彈鋼琴的兒子練琴,這個孩子雖然照母親的話去做了,但始終不喜歡彈鋼琴。他長大以後可能會象其他被迫去「愛好」樂器的孩子一樣,永遠不再彈鋼琴。試圖命令孩子喜歡,想要左右孩子的情緒是徒勞的,甚至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因此,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必須允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達出來。孩子受到批評,委屈得哭了,我們不能不準他哭。孩子一邊挨訓斥,一邊在偷偷地笑,我們不能因為他笑而加重責罰。這是管教孩子時必須遵循的原則。

壓抑的環境會危害心理健康

因為感情受到壓抑會危害心理健康,如果逼著孩子壓抑他們的憤恨和惱怒,那很可能使他們連愛和親也都壓抑了,他會變得不會笑。如果不允許孩子把敵意,憤恨發洩出來,友愛和真誠就無法注入他的心田。

但是,情緒是一回事,行為又是一回事,感受可以自由發洩,而行為卻必須遵守合理的規矩。允許孩子不守規矩,那就等於教他為所欲為,也就沒有什麼管教可言,不讓內心的感受自由發洩,就否定了孩子正在形成的自我認定感和自尊心,管教就變成了個性的壓抑。家長在下命令時還必須懂得,這是要冒風險和付出代價的。因為命令的範圍一旦不當,不是放縱了孩子,就是限制了孩子。

引導孩子自己做主

如果家長沒有給孩子留下自己做主的餘地,事事都管得嚴嚴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注意和糾正,那必然會窒息孩子的發展,形不成自己的個性。因此,家長在命令孩子以前必須進行充分的思考,應該確定哪些行為孩子有權自己決定,哪些行為必須聽命於父母,並使二者之間取得協調與平衡。

如果在孩子童年時候就取得了這種平衡並保持下去,那麼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就輕鬆多了。但是孩子是在不斷成長的,家長也必須經常調節上述平衡,反覆評價和確定不斷成長的孩子在哪些方面已經能夠自行決定了,從而採取恰當的管教方法。

管教孩子確實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但它也確實沒有什麼太高深的遭理,其基本要旨家長們只要稍加留心就能領會和掌握。如果我們能耐心地聽聽各位家長是如何管教孩子和跟孩子陳述自己的要求的,能對這些「管教」和「陳述」加以分析,也許就能知道,哪些家長的孩子將是聽話的,哪些將是不聽話的,以及為什麼是聽話的或是不聽話的。

因此,管教孩子的要旨就在於學會命令孩子。這可以來取不同的姿態,用不同的說話語氣和特殊的面目表情,或者一直盯著孩子的眼睛說話來加以表示。無論怎樣,都要讓孩子知道,當家長現出這種表情時,他就得絕對服從。

設想一下當汽車開過來而孩子卻要往馬路中間跑時家長會怎麼做就可以理解了。他不會「我求求你」,也不會向孩子陳述汽車會擅死人的道理,他會用最清楚的語言,最強硬的語氣喊孩子留在人行道上。孩子聽了這種預期的話也會很自然地奉命照辦。

相關焦點

  • 學會控制情緒,做個高情商家長
    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影子。我們千方百計尋找的教育寶典,其實就在我們自己身上。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發愁和深思的問題很多;面對自己時,自身的問題同樣伴隨左右。當時我如果能心平氣和地去和他說,去聽聽孩子的解釋和想法,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這次僅僅只是一次去美術學校上課,以後會不會因為我們的衝動,導致他離家出走呢?我漸漸懂了:用打罵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叛逆。(葛思成媽媽)孩子身上的問題,大多能夠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要想孩子改變,必須家長改變。
  • 孩子不聽話老是控制不住情緒打他怎麼辦?
    我怎麼就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好好跟他說話呢?我家的情況真的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我這當家長的是不是當得很失敗呀?我們也經常說,有情緒時,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在我們河南幸福之家教育的42天一對一跟蹤指導中,有一位家長就說:自己每次罵完孩子都特別後悔,看著爸爸,奶奶打孩子自己又心疼,自己又忍不住去勸,每天接孩子放學,老師說:你家孩子不寫作業,不交作業,依賴媽媽,你當家長的是怎麼教的,我就特別無地自容,回家問孩子:你為什麼不寫?
  • 面對小孩情緒失控,高情商的家長,懂得這麼做!
    ,會因為自己的情緒受孩子情緒的影響而失控而打罵孩子。而不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而亂發脾氣。 據《培養高情商的小孩》書中記載:家長要讓小孩懂得管理情緒,就要為小孩做好情緒管理訓練。讓小孩善於掌握自我,懂得調節自己的情緒。使他能積極地應對生活中的矛盾以及事件,並且懂得如何緩解緊張心理狀態。讓小孩懂得情緒識別、情緒調控以及情緒表達等多方面的情緒管理。 而家長要讓小孩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便要做好小孩的情緒管理訓練。
  • 孩子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別慌,家長都該懂吧『』負面情緒具象化『』!
    孩子的情緒都是很不穩定的,現在的孩子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握是不能很好地掌握的,而且孩子很容易就會被負面情緒所影響,會因為負面情緒的出現而導致的心情以及性格的變化。這孩子的情緒一直都是父母比較重視的一方面,父母總是擔憂孩子會因為負面情緒的出現而導致孩子的成長受到了阻礙。
  • 孩子頂嘴和順從的背後,藏著兩種極端情緒,家長認真思考了嗎?
    孩子這兩種極端情緒都是家長在教育過程中需要避免的。案例分析敏敏從小就是個"乖乖女",對於媽媽說的話她從來不敢反對,總是聽媽媽的話去上輔導班,跟所謂的"優秀的孩子"交朋友。在大學選志願的時候,敏敏也聽了媽媽的建議選了最熱門的專業,可是在兩年的學習過後,敏敏終於察覺到現在的生活、專業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由於不敢跟媽媽說出心裡話,敏敏過分壓抑自己,最終產生了抑鬱情緒。
  • 孩子一生氣就打自己,是性格不好嗎?家長要懂得「情緒管理」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生氣時,都懂得發洩,有些孩子有負面情緒時,會採用自殘的方式來傷害自己。自殘不僅沒有解決問題矛盾,還會傷害到身體,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為什麼有些孩子一生氣就打自己「自殘」?過度討厭自己有些孩子明明已經非常優秀了,他們習慣了自己高高在上被他人眾星捧月的感覺,突然有一天自己表現的不完美,事情沒有完成好,他們就會出現自我厭棄的心理。
  • 為什麼孩子越管越不懂事?家長若懂得「白熊效應」,教育會更輕鬆
    因為他們往往會更懂得孩子的心理和教育方式的反彈作用,他們不會盲目的去和孩子爭吵。 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沒有真正了解過"白熊效應",所以很多普通的家長會對處在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問題感到有所困惑。
  • 想要教育出健康快樂、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就要學會尊重孩子
    如果孩子做事情沒有主見,那是因為父母總喜歡在公眾場合批評教育孩子。誠然,每個家長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而且在當前重視學歷文憑和功利化的教育氛圍下,很多父母往往覺得,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幫助他開發智力,引導他掌握一技之長,卻忽略了孩子情緒健康和思想情懷的培養。
  • 孩子不聽話說教沒用,只能打罵?聰明的家長懂得這樣對待孩子
    前幾天去商場,看到一個媽媽正在大聲地訓斥孩子,甚至說到情緒激動的時候,還會動手打罵孩子。周圍不少人在券媽媽有話好好說,不要打孩子。但是媽媽卻一臉無奈:「都說了一百遍了,可是他根本不聽,不打怎麼辦?」其實這種情況已經是常態,雖說現在的孩子更加機靈,但也更加會搗蛋。
  • 孩子脾氣大欺負人咋辦?「情緒管控」是關鍵,家長不妨試試這3招
    因為經常照顧孩子的家長會發現,寶寶慢慢的長大成人,但是情緒也會變得陰晴不定,父母開始不了解孩子,孩子的心思父母很難猜,寶寶會變得比較任性,愛發脾氣,經常欺負別人,很多新手寶媽都不知道如何是好。遇到這種事,父母不要著急,要好好教育引導孩子,不能不當回事,而做好「情緒管控」是關鍵!
  • 14歲少年被母親打耳光後,轉身跳樓輕生,家長請控制好你的情緒
    武漢一名14歲的男生因為在教室打撲克被老師約談父母,在教室外等待的他很是忐忑,許久母親出來了,男孩也不敢多話。在走廊上,母親對孩子很失望、生氣,控制不住脾氣的她忍不住在走廊給了孩子兩個耳光。母親被老師和其他大人拉走,只剩下孩子自己一個人站在原地沉默不語,其他的學生也不敢過去。男孩子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做了簡單的動作,他轉過身,爬上圍欄,縱身跳下輕生。
  • 孩子常常出現「攻擊行為」?情緒控制很重要,學會4點及時止損!
    家長要教會孩子情緒控制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性格也逐漸成熟化,遇到一點小事情就開始發脾氣,總喜歡動手,輕的摔東西,重的甚至上手打人,以為暴力就能解決一切,這使家長很疑惑,這麼嚴重的暴力傾向,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又該如何解決呢?
  • 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在解決問題之前,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人的從出生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情緒會越來越多;等到孩子完全成長起來,孩子就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到了暮年的時候,一個人就幾乎已經戒掉了自身的情緒。然而,父母最頭疼的,也就是孩子情緒越來越多、並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階段。
  • 在不能打孩子的美國,要怎麼教育好孩子?秘訣在「123魔法」
    同時,有些家長打完後又開始懊悔…面對這樣子的問題,今天給大家分享:在不能打孩子的美國,他們是怎麼教育好孩子的?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得到啟發。著名的"123魔法"在當今社會,孩子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打罵的方式對於新時代的孩子們來說似乎已經不可行了。
  • 羊羔尚有跪乳之恩,為什麼中國家長的孩子卻很少懂得「感恩」?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如今的孩子很難做到以感恩之心對待父母,總是頤指氣使地要求父母為他做事,甚至提出極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必須給予滿足。否則,孩子就會用盡各種無賴手段,迫使父母乖乖就範。南南就是一個被家長慣壞了的孩子,也養成了他驕縱、自私的性格。
  • 父母情緒控制好,孩子成績才能好!
    不堪侮辱就去奮發圖強,不服氣就努力做給你看,一怒之下要了孩子的性命是怎麼回事?稚子無辜,他還沒有來得及見識一下世界的精彩,就被剝奪了生命。 情緒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控制不了它。上前一步,人就是情緒主人,後退一步,人就會淪為情緒的奴隸。 為人父母,情緒的控制不止是為了自己,也為了不波及孩子。
  • 孩子脾氣暴躁易怒,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管理情緒,培養孩子高情商
    情商是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情商由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係這五種特徵組成。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重中之重:培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 高情商的家長往往更容易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因為,父母在孩子眼中就是標杆,在他少不經事的年齡
  • 孩子犯錯後不知悔改,還與家長對著幹,家長應該怎樣教育?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湖南一位父親在教育孩子時,孩子與其頂嘴,他本就非常生氣,面對孩子的反抗讓他心中的怒火一下就升了起來 ,對孩子一頓責罵,可孩子卻一臉毫不在乎的表情,在此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反駁,父親壓不住心中的怒火,對其打了一頓,孩子在屋裡痛哭,這時父親為了那他激動的情緒冷靜下來
  • 孩子愛發脾氣?可能是「情緒腦」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我和爸爸都很理解孩子的心情,想著讓孩子哭一會兒,發洩發洩情緒就好了,沒想到孩子一哭就沒完沒了,半天都停不下來,哄都哄不好了,後來爸爸實在受不了了,衝著孩子吼:「別哭了,明天再買幾條」。孩子哭著說:「我傷心啊,我不想哭,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面對孩子一哭就止不住,情緒不受控制,家長們是不是應該認識到「危機」,孩子這樣愛發脾氣,不受控制,也許是情緒腦在作怪呢?
  • 白巖松:有格局的家長,懂得讓孩子吃「3種苦」,不會心軟
    可如今再看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大多數父母會盡力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不再願意讓他們吃苦。就比如一些常見的小事,在多數父母的意識裡都是非常危險的,他們絕對不會讓孩子處於這種危險中,更不會讓孩子去吃生活中的苦。不過,很多事其實和老輩人的說法一樣,都是有定數的,家長不讓孩子吃的苦,這個世界會讓他越來越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