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懂得,不能控制他的情緒
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跟家長鬥氣的孩子。家長要他這樣做,他偏偏那樣,不管家長說也好,罵也好,甚至動手打也好,都無擠於事。但在同樣的場合,我們也能看到許多這樣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要求儘管並不全部贊同,也能夠尊重。
不要常說「不準」、「必須」
其實是家長教育方法有問題,命令孩子的時候,家長難免會有些激動,這是很自然的期望家長從不對孩子發怒是不合情理的。但是,命令不能經常下達,不能事事處處都「不準」、「必須」。
其實,家長只要平心靜氣地口問一下,你的孩子非得「不準」和「必須」的是些什麼,你會驚奇地發現,它們是那樣的少。而且,隨著孩子執行這些「不準」與「必須」的自動化,你下命令的機會會變得越來越少,孩子會越來越聽話。
不過,家長在下命令時必須懂得,可以用命令控制孩子的行為,但不能控制他的情緒。不能命令孩子喜歡他不喜歡的事,也不能命令正在哭著的孩子「不準哭,給我笑」。不少父母恰恰在浪費大量時間試圖讓孩子「喜歡」照父母的要求去辦,這其實是根本辦不到的。
讓孩子高高興興地去做
一位父親要求女兒做家務,並且要她「高高興興地去做」,具有一種「邊唱邊幹活」的輕鬆情緒。孩子奉命唱了,但比哭還難聽。一位母親逼著討厭彈鋼琴的兒子練琴,這個孩子雖然照母親的話去做了,但始終不喜歡彈鋼琴。他長大以後可能會象其他被迫去「愛好」樂器的孩子一樣,永遠不再彈鋼琴。試圖命令孩子喜歡,想要左右孩子的情緒是徒勞的,甚至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因此,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必須允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達出來。孩子受到批評,委屈得哭了,我們不能不準他哭。孩子一邊挨訓斥,一邊在偷偷地笑,我們不能因為他笑而加重責罰。這是管教孩子時必須遵循的原則。
壓抑的環境會危害心理健康
因為感情受到壓抑會危害心理健康,如果逼著孩子壓抑他們的憤恨和惱怒,那很可能使他們連愛和親也都壓抑了,他會變得不會笑。如果不允許孩子把敵意,憤恨發洩出來,友愛和真誠就無法注入他的心田。
但是,情緒是一回事,行為又是一回事,感受可以自由發洩,而行為卻必須遵守合理的規矩。允許孩子不守規矩,那就等於教他為所欲為,也就沒有什麼管教可言,不讓內心的感受自由發洩,就否定了孩子正在形成的自我認定感和自尊心,管教就變成了個性的壓抑。家長在下命令時還必須懂得,這是要冒風險和付出代價的。因為命令的範圍一旦不當,不是放縱了孩子,就是限制了孩子。
引導孩子自己做主
如果家長沒有給孩子留下自己做主的餘地,事事都管得嚴嚴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注意和糾正,那必然會窒息孩子的發展,形不成自己的個性。因此,家長在命令孩子以前必須進行充分的思考,應該確定哪些行為孩子有權自己決定,哪些行為必須聽命於父母,並使二者之間取得協調與平衡。
如果在孩子童年時候就取得了這種平衡並保持下去,那麼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就輕鬆多了。但是孩子是在不斷成長的,家長也必須經常調節上述平衡,反覆評價和確定不斷成長的孩子在哪些方面已經能夠自行決定了,從而採取恰當的管教方法。
管教孩子確實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但它也確實沒有什麼太高深的遭理,其基本要旨家長們只要稍加留心就能領會和掌握。如果我們能耐心地聽聽各位家長是如何管教孩子和跟孩子陳述自己的要求的,能對這些「管教」和「陳述」加以分析,也許就能知道,哪些家長的孩子將是聽話的,哪些將是不聽話的,以及為什麼是聽話的或是不聽話的。
因此,管教孩子的要旨就在於學會命令孩子。這可以來取不同的姿態,用不同的說話語氣和特殊的面目表情,或者一直盯著孩子的眼睛說話來加以表示。無論怎樣,都要讓孩子知道,當家長現出這種表情時,他就得絕對服從。
設想一下當汽車開過來而孩子卻要往馬路中間跑時家長會怎麼做就可以理解了。他不會「我求求你」,也不會向孩子陳述汽車會擅死人的道理,他會用最清楚的語言,最強硬的語氣喊孩子留在人行道上。孩子聽了這種預期的話也會很自然地奉命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