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是我當媽的修行。」一句話引起所有家長的共鳴。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的媽媽表示孩子就像是故意和自己作對一樣,整天把自己氣得「半死」。好像在說:「我不是故意生氣,而是小朋友在惹我。」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他們只是單純地想要做一些自己覺得開心的事情,卻被父母無情打斷。身為父母,請學會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
前幾天去商場,看到一個媽媽正在大聲地訓斥孩子,甚至說到情緒激動的時候,還會動手打罵孩子。周圍不少人在券媽媽有話好好說,不要打孩子。但是媽媽卻一臉無奈:「都說了一百遍了,可是他根本不聽,不打怎麼辦?」
其實這種情況已經是常態,雖說現在的孩子更加機靈,但也更加會搗蛋。常常趁媽媽不注意的時候就做出調皮搗蛋的事情,或許是拿著媽媽的口紅畫畫了;或許是偷偷跑到衛生間玩水了;又或許是想要某個媽媽不允許的玩具就又哭又鬧。
看到孩子一次次地把自己的話當作耳旁風,家長會覺得氣不打一處來,好像不狠狠地教訓一番孩子就不能平息自己的怒氣。
無辜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就被媽媽打了一頓,還要委屈巴巴地承認自己知道錯了。其實家長有沒有想過,對於小朋友而言,他們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他們只知道自己無緣無故地被父母訓斥了,甚至是被打。
家長為什麼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
對於孩子而言,這個世界是陌生的,而他們的任務就是快速地熟悉這個世界。但是很多時候,他們不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是正確的,以至於做出令爸爸媽媽感到生氣的事情。
如果從家長的角度來說,他們並不知道這是孩子的探索過程,只能看到小朋友做出「不正確的」事情,於是從內心覺得他們不聽話,不懂事。
身為家長的「權威」。
不少家長會覺得自己是「父母」,就應該做出父母應該做的事情,比如孩子不聽話就應該訓斥,孩子就應該按照父母的想法生活……卻忘記了他們也是活生生的個體,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想法和生活。
把對其他人的情緒帶到孩子的身上。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成年人壓力真的不小,除了工作的壓力,還有各種房貸、車貸的壓力讓他們感到「透不過氣」來。如果夫妻之間再因為茶米油鹽的事情出現爭吵,孩子就自然而然成為了「出氣筒」。
如果他們做出了不順父母心意的事情,家長便會覺得自己已經這麼辛苦了,他們還不懂得體諒自己,從而「恨鐵不成鋼」,使用暴力手段。
無論是因為哪一種原因,對於孩子而言都是不公平的。身為家長要懂得改變自己,也許只是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用平和的心態對待孩子,他們也會覺得開心很多。
溫柔地對待孩子。
「真正的道理永遠不在聲音大的一方。」我覺得這句話在家長的身上一樣適用。想要告訴孩子他們的做法是錯誤的,不一定要大聲。試著蹲下身來,讓孩子平視自己的眼睛,耐心並且溫和地指出他們的錯誤,之後再告訴他們正確的方式。相信我,幾次之後就會發現小朋友有了明顯的改變。
真正地尊重孩子。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之後,網友們對這部電視劇的討論卻並沒有結束。不少網友表示「願,來最幸福的人是李尖尖。」尤其是尖尖和李爸的相處方式,相互尊重卻毫不生疏,是很多爸爸和女兒做不到的事情。而一切全是因為李爸真正做到了理解孩子。
不管是什麼時候,漸漸想做的事情,李爸都能無條件地支持她,因為李爸知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想法,而自己只不過是她成長路上的「協助者」。家長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並且從內心深處尊重他們。
溫馨寄語:身為家長要知道,我們的「任務」不是帶領孩子前行,而是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到事情的對錯,讓他們懂得明辨是非。打罵教育或許一時有效,但是長時間下來卻會傷害到孩子,所以家長請改變你們的教育方式,學會溫柔、有力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