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演奏家,蟋蟀
全世界蟋蟀約有2400種,大部分蟋蟀都衣,角細面長,後足適於跳躍,背腹部略扁,腹上有2根細長的尾須。一對翅膀,平時摺疊於背上。前翅是革質,較硬;後翅膜質,用於飛行。
我們經常聽到草叢中蟋蟀發出的「蛐、蛐」之聲為寧靜的夜晚帶來一絲喧鬧,其實這些響亮的聲音並不是從蟋蟀的嘴裡發出的,而是通過翅膀相互摩擦產生的。在蟋蟀的左前翅有一條粗壯的脈,這就是蟋蟀的發音器官,右前翅基部橫脈下還長有一排齒狀的突起,形成音齒。這樣兩翅相互摩擦,就像拉小提琴一樣,「弓」和「弦」相互摩擦,產生美妙的聲音。
油葫蘆油葫蘆是蟋蟀的近親,是蟋蟀科的一種昆蟲。油葫蘆的成蟲體型比一般的蟋蟀要大,體長約在19~24毫米之間,體色是暗黑的,而且很有光澤,像上了一層油似的,所以人們稱之為「油葫蘆」油葫蘆頭上的觸角細長而多節;前翅較小,呈一種有光澤的淡褐色,後翅較大而發達。油葫蘆中胸部腹板後緣內凹處,正好呈一個三角形,是它們這種昆蟲的一個明顯標誌。它們的前足腔節上也有聽覺器官,而後足十分粗壯,非常善於跳躍。油葫蘆中雌蟲比雄蟲體積要大些,雌蟲的產卵器很長,約有20毫米。它們一般一次會產75粒卵,而且對產卵地點也是很挑剔的,必須選擇在向陽的地方。
油葫蘆白天隱伏在陰溼而疏鬆的土中,有時也隱伏在雜草間或磚瓦塊下,夜晚才外出覓食,這一習性與蟋蟀是十分相似的。而且它們的性情也十分好鬥,只要雄性同類相聚在一起時,就常常會發展成一場不可開交的打鬥局面。
雌性蟋蟀基本上採取分散產卵的方式,將卵產於泥土裡。它們的卵呈橢圓形,雌性蟋蟀一生中基本可以產近500粒左右的卵,每年繁殖一代,新生命就是以卵的形式度過寒冷的冬天。
當蟋蟀同敵人展開搏鬥時,如果腿部不幸被敵人捉住,它們就會採取舍腿保命的方式逃脫出來,畢竟生命是第一位的。雖然切斷的腿不能再長出來,但絕不會危及到生命安全。
蟋蟀的聲音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求偶,一個是助威,它們可不是真正的歌唱家。當雄性蟋蟀感到寂寞時,就會發出輕柔而短促的聲音吸引異性的到來,傳遞自己求偶的信號;找到異性目標之後,聲音就變成清脆的「的令」之聲,表達自己的愛意;當雌性同意與它交配後,叫聲就變成「沙沙」的愉快之聲。另外,當兩隻雄蟋蟀在搏鬥時,為了助長自己的氣勢,也會以大聲鳴叫來增長氣焰。而當一隻獲得勝利後它會相當自得的以清晰、快樂的叫聲向全世界宣布它的成功!
蟋蟀的前足脛節部位上各有一個聽覺器,這可是與它們息息相關的偵察武器。當它們在萬籟俱寂的夜晚,開始出來活動時,這就成了它們的救命法寶。往往在敵人即將捕捉到它們時,就會猛地彈跳起來,逃出危險境地,這就是依靠它們腿部聽覺器的靈敏性時刻監視著周圍的動靜,以防不測。
我們再來聊聊與他們相近的蝗蟲、蚱蜢。
蝗蟲
農作物的最大敵人就是蝗蟲,蝗蟲中最具威脅力的就是飛蝗。它們個頭比較大,而且經常集體出動,協同作案。當它們如滿天黃雲飛來,又飛走之後,留下的便是光禿禿的樹幹和孤零零的莊稼稈子,所有的長有葉子的植物都會難逃厄運。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可怕的大型蝗災就是由成群的東亞飛蝗在進行遷移過程中進行的,它們所過之處,可以說幾乎就像「寸草不生」的荒地一樣。而且,飛蝗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改變身體的顏色。
蚱蜢
總科裡面蚱蜢屬下的一種昆蟲,在地球上約有幾十個品種。它們一般都是綠色的,呈個體分散生活在與之體色相適配的青草叢裡,而有一些身體完全是枯黃色,就因為它們多棲息或活動於乾枯的草叢中。蚱蜢的頭部前端較尖,呈一個長圓錐形,它們的後足部分,腿節以及脛節相連很長,是自然界的「跳高、跳遠運動員」。腹部特徵是細而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