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回應本月底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危言聳聽;澳大利亞拍到47米長管狀...

2021-01-08 科技日報

【今日封面】

4月15日,醫務人員在雷神山醫院病區貼封條。當日,武漢雷神山醫院正式關閉。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消息站

●4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做好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群疫情防控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張流波回應,有條件的地方仍要推進居家辦公、錯峰出行的措施。公交車、地鐵這些交通工具空間比較小,人口密度比較大,通風也不好,乘車人應全程戴口罩,做好手衛生,特別是下車以後,要及時做好手衛生,要儘量採用無接觸付費的方式,減少更多頻接觸表面的機會,儘量和其他人員保持比較遠的距離。

紫金山天文臺監測到52768號小行星(於2020年4月4日)。紫金山天文臺 供圖,中國新聞網發

●針對多家媒體近日報導的「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達地球!速度9千米/秒,可能撞擊地球。」這一說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15日回應稱,這一說法屬危言聳聽。趙海斌稱,據測算,它將於北京時間2020年4月29日下午17時56分在628萬公裡外飛掠地球,速度為8.69公裡/秒。它這次飛掠過程中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

新發現

圖片來源:環球網

●日前,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國外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關於Apolemia水母(一種管水母)的罕見視頻,這種水母就像一團漂浮在海中的長繩子,據悉視頻拍攝於澳大利亞西海岸寧加洛峽谷。科學家用雷射確定了外環的大小並根據它的直徑估計它有154英尺長(約47米)。研究人員說,此前,在動物類別中堪稱全球最長動物的管水母已知樣本長度為40米。而此次發現的管水母是迄今為止新發現的最長的動物。

圖片來源:陝西日報

●據陝西日報消息,4月14日,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近日,秦嶺國家植物園科研人員在園內就地保護區科考時發現,區內分布著大約40畝、數量超萬株的野生蕙蘭種群,且生長情況良好,棲息地保護完整。參與本次科考的中國植物分類學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吳振海說:「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緯度最北端,秦嶺北麓、溫帶南緣,發現的面積最大、品相最好的野生蕙蘭種群,十分罕見,應該寫進秦嶺植物志,並重點加以保護。」

看天下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當地時間4月14日,在法國南部土魯斯,30歲的法國皮革製造商安尼薩·梅克拉貝奇為聾啞以及聽障人士設計了特殊口罩。並發起了名為「你的嘴唇就是我的耳朵」的眾籌活動,以開發一種透明的「包容性」口罩,讓有需要的人可以通過這種口罩讀唇語。

圖片來源:環球網

●當地時間2020年4月14日,葉門薩那暴雨後,當地天空出現「日暈」奇觀。據悉,日暈,又叫圓虹,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是日光通過卷層雲時,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

純科技

高MRI兼容的石墨烯纖維電極

●為了「看清」 深部腦刺激是怎樣治療神經疾病的,來自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和北京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研製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高度兼容磁共振成像(MRI)的深部腦刺激(DBS)電極,在帕金森症大鼠模型上,實現了DBS下整腦範圍內完整深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腦激活圖譜的掃描,發現了DBS治療帕金森症效果與不同腦區激活的關聯關係。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

電壓納米探針的設計及其感應機理。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新民晚報發

●日前,《美國化學會志》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杜久林研究組與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步文博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據介紹,該工作為設計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敏感探針提供了全新思路,為探究深層活體組織中神經活動開闢了實時動態監測的新方法。

編輯:張琦琪(實習)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深海拍到47米長管狀水母
    澳大利亞深海拍到47米長管狀水母時間:2020-04-14 11:30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澳大利亞深海拍到47米長管狀水母 近日,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國外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關於Apolemia水母(一種管水母)的罕見視頻,這種水母就像一團漂浮在海中的長繩子,據悉視頻拍攝於澳大利亞西海岸寧加洛峽谷
  • 星河裡的小仙女——澳大利亞深海發現47米長的管狀水母!
    據近日報導,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發布了一段拍攝於澳大利亞西海岸寧加洛峽谷的視頻,視頻中出現了一隻長達47米的罕見水母,描述它「像一條漂浮在海中的長繩子」,據工作人員檢測,它的年紀或許有幾百歲了。圖片來自於環視頻這種管狀水母是一種深海食肉動物,捕食的對象包括微小的蝦類、魚類、甲殼類生物。複雜的管狀水母包括四個基本的水母體:遊泳個員、漂浮個員、保護個員、繁殖個員,這樣每一部分各司其職,共同維護母體的生長。
  • 下次小行星撞擊地球是什麼時候?科學家:有它的存在就不會發生
    生物滅絕的災難令人毛骨悚然,人類才幾千年的文明史,在地球未來漫長的歲月中不過白駒過隙的一瞬間而已,那麼,未來地球還會遇到小行星撞擊事件嗎?太陽系中有哪些屏障可供我們使用呢?從奧陌陌說起2018年最火的事件,莫過於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天體奧陌陌,它長約400米,寬約40米,呈雪茄狀,它以26公裡每秒的速率衝進太陽系。
  • 這是澳大利亞深海拍到的47米長管狀水母
    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國外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關於Apolemia水母(一種管水母)的罕見視頻,這種水母就像一團漂浮在海中的長繩子,據悉視頻拍攝於澳大利亞西海岸寧加洛峽谷。科學家用雷射確定了外環的大小並根據它的直徑估計它有154英尺長(約47米)。
  • 科學家發現47米長水母,但最長者還不是它
    藍鯨的體重可達150噸以上,最重達181噸,是當今地球上體型體重最大的動物,也是整個地球生命史上出現過的體型最大的動物之一,那麼體型最長的動物是哪一種呢?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此之長的管狀水母應該不是一隻,而是由多隻組成,並且認為這種動物可以像珊瑚一樣形成串聯共生的關係,不管怎樣,長達47米的生物都是極少見的。
  • 澳大利亞發現47米的管狀水母,到底是什麼動物?它是最長動物嗎?
    澳大利亞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公布了一個視頻,視頻中一隻(條)長繩子一樣的物體在海洋中自由地徜徉,研究人員用雷射測量了這隻動物的體長,初步估計約有154英尺長,約合46.9米,而視頻中的主角就是一隻管狀水母。
  • 多大小行星撞地球會讓人類滅絕?撞擊發生的概率大不大?
    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是相對比較安全的,相對來說發生的隕石撞擊概率比較小,再加上前面還有木星和月亮替我們的地球阻擋了一部分的攻擊,剩下的零零碎碎的隕石碎塊在路過大氣層的時候就被燒成灰了,除了五億年前那場滅絕了恐龍的小行星撞擊以外,地球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經歷過比較大的隕石撞擊了
  • 行星會撞地球嗎?「地理小行星」距離地球多遠?大可不必擔心!
    -09 12:59:56 來源: 還需系鈴人 舉報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對別的星球是否會撞擊地球
  • 西澳大利亞深海發現迄今最長動物:管水母目,絲帶狀長47米
    澳大利亞《科學警報》近日報導,科學家在西澳大利亞沿海深處,發現了迄今為止有記錄以來最長動物。前不久,西澳大利亞博物館等單位的科學家們,在印度洋寧格羅海底峽谷4500米深處,通過機器人進行180個小時20次下潛,有了重大收穫。
  • 澳洲深海發現47米長管狀水母:深海的未知令人嚮往,也令人恐懼
    日前,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國外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關於Apolemia水母(一種管水母)的罕見視頻,視頻中的這種水母就像一團漂浮在海中的長繩子,據悉視頻拍攝於澳大利亞西海岸寧加洛峽谷。科學家用雷射確定了外環的大小並根據它的直徑估計它有154英尺長(約47米)。
  • 諾查丹瑪斯2021年預言:行星撞擊地球、殭屍和機器人
    「康德莫、奧斯和米朗德(這裡都是法國的小鎮名字),我能看到從天而降的大火將它們吞沒。太陽風暴指的是太陽大氣中發生的短暫的巨大能量釋放現象,劇烈的爆發活動可以幹擾地球的無線網絡信號。科學家們認為生活於16世紀的諾查丹瑪斯成功預測到了未來太陽風暴現象對於人類文明的影響,強烈的風暴將會吞沒我們的無線電技術。而所謂的閃電撕破天際,天降巨大冰雹則暗示著一次行星撞擊地球。4.人工智慧飛速發展將會引起機器人革命
  • 恐龍大滅絕「行星撞擊說」勝出?「火山爆發說」時間線對不上
    恐龍大滅絕「行星撞擊說」勝出?恐龍,這種大型史前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2.3億年前,在此後的1.6億年裡,它們在地球上橫行霸道,成為了支配世界大陸的主宰者。但到了6500萬年前,恐龍卻從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了大量的化石。
  • 人類首次觀察到行星誕生,專家解讀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此次拍攝應該不是視頻,因為拍視頻沒有太大意義。玫瑰花旋臂結構發生變化的時標非常長,如果這顆行星距離主星40AU,那它運動一個周期的時間需要200年-300年,在我們觀測的這段時間內不會產生太大變化。所以其實是拍了很多幅照併疊加起來,再經過降噪處理出來的結果。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恐龍堅持了多久才滅絕?
    1.6億年的漫長時間,它們進化出了龐大的體型和繁多的品種,比如「易碎雙腔龍」,它們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動物,也是最長最重的恐龍,它的最大體長可達53米,最大體重220噸,甚至比藍鯨還要大。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科學家很長時間,目前「小行星撞擊假說」被最多人認可,同時也是證據最多的觀點。科學家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中發現了大量的「銥」,而這種「銥」通常只在隕石中大量存在,這個隕石坑大約出現在6500萬年前,和恐龍滅絕的時間吻合,由此科學家認為,是一個隕石撞擊地球後,拉開了恐龍滅亡的序幕。
  •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法國尼斯天文臺的行星動力學專家亞歷山德羅· 莫比德利說:「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永遠保持安寧。行星形成時並不知道自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軌道以便穩定運行幾十億年。因此,它們只是暫時穩定,不會在恆星系的整個歷史中保持不變。」地球在混沌中造就,在混沌中生存,也很可能在混沌中終結。
  • 天上星星那麼多,地球為啥沒和其他星體撞擊?其實撞擊每天都發生
    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能看到星空中繁星點點,它們基本都是太陽系乃至銀河系中的星體,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恆星有一個,行星有八個,矮行星和衛星已知都有數百個,像彗星和小行星的數量就不計其數了;而在銀河系中,光恆星的數量就有1000-4000億顆,行星的數量會過萬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那麼既然地球所在的空間中有如此之多的星體
  • 專家:青海火流星重達430噸,從小行星帶飛來!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明濤、周炳紅、龔自正等研究員經過科學分析近日給出了可信的答案,初步判定認為這顆火流星是一顆直徑約 6.5 米的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重量約 430 噸。青海玉樹火流星出現之後,美國宇航局(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在一天之後就公布了關於它的探測數據,其撞擊地球大氣層時候的速度為每秒鐘 13.5 公裡左右,方向為自北向南,但是與地球的夾角非常小,還不到 5 度,進入大氣層之後速度開始減緩,地球引力對它的影響明顯增加, 開始向下墜落。
  • 不坑人的隕石坑:可能發現外星生命-外形人,地球, ——快科技(驅動...
    每一次撞擊都會包含行星物質。在其中兩次撞擊中——一次發生在300萬年前,一次發生在900萬年前——舒爾茨和他的同事發現了釐米大小的葉片碎片,包括例如乳突的結構。在好幾個樣本裡發現的類似葉脈結構非常類似現代蒲葦,這一物種在阿根廷地區非常常見。「撞擊玻璃其實會圍困和保存過去生命的殘餘物。」 舒爾茨說道。這些玻璃樣本裡的脆弱植物物質被精密保存到分子程度。
  • 1994年地球逃過了彗星撞擊,科學家:要對木星說聲謝謝!
    文/仗劍走天涯1994年地球逃過了彗星撞擊,科學家:要對木星說聲謝謝!眾所周知,宇宙當中蘊含著非常多的危險,隕石、小行星撞擊等等,隨便一個在太空中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掉入地球,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都是史無前例的大災難,地球之所以沒有經常會發生這些事情,其實木星起了很大的一個作用,正是因為木星的存在,保護了地球的安全。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就衰落了嗎?尋找恐龍滅絕元兇
    《美國科學院院刊》最近刊發了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埋藏在墨西哥近海海底巨大撞擊坑的巖石「記錄」了小行星撞擊地球那個地球生命史上「糟糕」的日子,進一步充實了「小行星撞地球致恐龍滅絕」假說。種種假說,眾說紛紜,都不能很好地解釋恐龍滅絕的原因,直到阿爾瓦雷斯父子提出撞擊假說。小行星撞擊理論是由美國地質學家瓦爾特·阿爾瓦雷斯和他的父親路易斯·阿爾瓦雷斯共同提出的,路易斯是一名粒子物理學家,曾獲得196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77年,瓦爾特開始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著手研究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