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我媽是清華校花,我爸是清華學生會的文藝部長。我爸當年利用工作關係接近了我媽,而我媽又喜歡長得帥的,所以就……」
近日,高曉松坦言,父親去世後,自己和妹妹從未祭奠過父親。父子倆20年來說的話不超過20句。自從父親二婚後,他們就幾乎不來往了。
聞之令人感慨,父子關係形同陌路,平靜的背後透著的是無奈和傷害。名人背後原來有這樣的辛酸。
高曉松的家族逆天,可是為什麼他選擇不祭奠父親,不繼承遺產呢?高曉松在父親節時發文感慨說明原因。
如此厚度卻在輕描中一一飄過,高的文字功底和才華真不是蓋的,不比朱自清寫父親的背影差!
高曉松出生在書香門第,家世顯赫,無論是母親那邊的親人還是他爸爸那邊的親人都是中國響噹噹的人物。到底有多牛,大家可以自行查詢,反正高曉松說「在我們家,碩士就等於文盲」。
高曉松一直不被他的父親喜愛,原因是當時因為一些歷史原因,高家的社會地位受到特別大的影響,他爸爸就把這一切的原因歸結到高曉松的頭上,覺得高曉松不祥。
高曉松後來從清華退學,遭到父親的反對,並讓他搬出家從此倆人基本再無交流。
其實葉子覺得,按照中國的傳統道德,一定會覺得高曉松不孝順,但是對於他們這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只是自己的選擇不同而已。
換個角度來想,高曉松爸爸因為自己的偏見而對孩子有惡意,孩子19歲就什麼都不管,高曉松的發文其實還是很想要父親的關愛的。
遺產分文不取,反正也不缺,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傲骨吧。
龍應臺說:所謂的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漸行漸遠,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是的,子女有子女的人生。自從他們開始背起書包去上學,就開始追逐他們的世界,所以,總是會和父母漸行漸遠的。正常家庭的孩子尚且這樣,非正常家庭的孩子往往更不用說,形同陌路的情況也不少見。
究其原因,一是幼年時期父母與子女的連接不夠緊密,感情不夠深厚;二是父母與子女的矛盾未化解,感情沒有復舒;三是長期缺乏溝通交流,感情比較疏離。
這個世界上,親情、友情、愛情,都一樣: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感情都需要經營、需要溝通。
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