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愛讓人受傷?用社會學破解愛情中扭曲的「自責結構」

2021-01-11 寶君在家鄉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用社會學破解愛情中扭曲的「自責結構」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這本書被送來選摘的時候,長得相當不吸引人。儘管有個看起來符合大眾口味的書名,但內文論述冗長,絕對可以把百分之八十的大眾嚇跑。這也是我們在瀏覽幾頁之後,就暫時把它放在一邊的原因。

然而在某個姑且一試的下午我翻開它,認真讀完了三頁,隨即正襟危坐。

從社會結構來看愛情

從社會學來談愛情,跟從心理學來談愛情有什麼不一樣?作者自己提出的解釋很犀利。那就像是在某個年代以前,我們深深相信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們懶惰、愚笨、不努力。但今天大部分有一點社會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社會結構、階層複製、文化資本等狀況在貧窮議題上佔了很大的因素,並不完全是個人可以決定。

而愛情也可能是這樣。

那簡直就像一個靈光初啟的瞬間:所以你說,我們如此為情所困,如此痛苦不堪,如此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一定有什麼毛病才一直戀愛失敗──但,那原來都不是我們的錯?

這本書的作者是社會學家,著作列表中有不少由社會結構出發對愛情與心理的探討,包括資本主義下「浪漫」概念的商品化、心理學如何與經濟結合成為管理勞動力的方式等等。2011年首次在德國出版的《為什麼愛讓人受傷》則主要關注當代人面對的愛情折磨,試圖從社會結構的角度提出解答。

頗耐人尋味的,整本書由咆哮山莊和包法利夫人開頭,並在內文引述了大量珍奧斯汀的愛情小說。作者以英美中上層社會為取樣領域,藉由「前現代」愛情模式與當代愛情模式的對照,看見現代性在人們情感模式上帶來的變化。可能因為我們身處亞洲社會,多半的人會將這樣的區別直接以媒妁婚姻和自由戀愛劃分開來,但在英美社會中,「自由選擇」的概念已經施用幾百年了。反而是在同樣「自由選擇」的狀況下,我們可以看見兩個時代間「自由」與「選擇」的差異。十九世紀的個人主義與現代的個人主義截然不同。

從安穩確定到多元刺激

關於現代性是什麼,書中做了相當多的討論,但我認為漢娜鄂蘭的這句總括最直接:「『現代』真正失去的,是從前那份確定性。」

作者簡單剖析十九世紀中上階層婚戀關係從初識、交往到結婚的步驟以及其間會觸及到的議題,就圍繞著這樣的核心:在當時,一切都是容易確定的。年輕男女處在既定的社交圈中,有明確的引介與交往步驟,在緊密的社群保護下完成整套儀式,並依循著基本上少有變動的準則來評價彼此,男方決定要追求誰,女方決定要接受誰。站在批評者的角度,這樣的婚戀過程顯得乏味、死板、受到過多教條與階級限制;但就優點來說,他們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單純,對個人價值的判定也很明確──一個人的社會階級、經濟狀況、道德表現,是最主要的評判標準,無論評價者或被評價者都鮮少出現認知模糊的狀況。

然而到階級消弭,個人自主、自決抬頭的今日,原先嚴密設定的規範(就正面來說是保護)都不存在了。能夠成為擇偶標準的要件大大擴張,經濟固然仍舊是重要的選項,但美麗、「性感」(作者花了頗多篇幅來說明性吸引力的逐漸強勢與其所帶來的婚姻考量變動)、乃至其他各種無法說明的「魅力」──畢竟,這是一個講究個體個性的時代,你喜歡什麼不必跟別人一樣,甚至差異越大越好──這一切都讓準備踏進浪漫愛情的現代人無所適從。愛情與婚姻因此成為一個擴大的自由市場。原先的階層界線開放了,進場者因此大大增加;可拿來交換的資本也變多樣了,人人都可以拿自己所有的特質去與人交換其他東西。反過來,努力在婚姻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成了個人累積社會價值的方法。

這一切都使現代的愛情與婚姻變得更豐富、更自由、更刺激──但同時也更複雜、更個人化、更難以定論。後續的許多狀況,包括男性承諾恐懼、女性對關係的不安全感等等,從這本書的論點來說,都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出現。

為什麼在愛情中被拒絕,會令人感到自己毫無價值?

在我看來,這本書最精彩的是關於認可的第三章,主要的問題意識或許可概括為:「為何情場失利會讓現代人感覺自我價值全失?」用來對比的一樣是十九世紀英美世界的資料。在這些故事中受到拒絕或拋棄的一方固然也會感到失落,但似乎更帶有「我因此看清了一個人」、強調「為做出這種行徑的對方感到羞愧」甚至高興「他沒有背棄他原本的婚約,是個守信的人」,或在被情人批評時「感激對方指出了我的缺點」……就算以道德上的矯情誇大來看,我們都很難想像這些狀況何以不會導向現代人容易感受到的「我被拋棄了,我覺得自己好糟糕」。

對此,作者由各種角度提出論述,如果以最簡單的話總括就是:前現代時期那種個人與階層緊密系連,人們明確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我價值與追求為何的穩定性,在現代社會中斷裂了!在過去的愛情關係裡,你情人的舉措反映著你與他的性別階層,你清楚知道自己與對方的價值,這一切都是穩定而有跡可循的。但在階級與性別消弭的現代,個人的自我被突顯,價值評斷的方式變得多樣而不確定。你情人看見的不再是你的性別與階級,而是你這個人;他的舉措反映的,則是你在他眼中的價值定位。他的拒絕,也就直接影響了你對自我的價值感。

對於現代心理諮商稍有涉獵的人此時應該就會跳出來了:為什麼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你自己決定,而是由他人反映的呢?為什麼你要等待別人賦予你價值呢?

然而,大概沒有人不同意,人天生就是有被認可的需求,自我價值原本就與社會關係緊密相連。這樣的需求在現代以前可以經由你所屬的階層、你的社會網絡等等滿足,即使是愛情這樣獨特且力量強大的認可管道,也不脫這既定的幾種評斷模式。由於個人被強力的鑲嵌在社會脈絡中,對於自我的評價也相對是穩定的。但同樣一個被認可的需求到現代則極容易落空,由於評價變得多元,也由於對自主性的追求越來越強烈。自我價值不確定導致人們必須在動態的人際關係中反覆確認,愛情尤其成為索要認可的重要領域(這部分作者有點語焉不詳,但我想大多數人都可以同意,「被鍾愛」、「被渴慕」得來的快感大大勝過單純的「被友善對待」)。這也使愛情領域的拒絕成為現代人眼中如此劇烈的價值崩毀。

另一方面,尋求認可與尋求自主是兩條不同方向的道路。在許多例子裡,人們一邊渴望被伴侶認可,卻又一邊認為應該保持獨立自主(無論是自己或對方),而造成嚴重的情感矛盾。比如不敢過分投入感情、不敢給予他人認可以免削弱彼此的自主性,或者不敢要求對方進一步承諾關係,以免顯得自己好像很依賴或想控制對方等等。這種困境反過來加深了從愛情中得到認可的困難度,更使愛情顯得處處危險鋒利。

同時,回到心理師的問題,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說:正是在高喊獨立自主的現代浪潮下,「需要認可」的行動才成了負向的「缺陷」(因為你不夠獨立),也才造成了當人們想從伴侶身上獲取認可不得而沮喪時,卻被規勸「你要自己給予自己價值」的窘境。然而,渴望被認可本身何錯之有?需要社會結構協助價值定位何錯之有?我們被現代愛情指引要求「坦誠自我」卻在面臨傷害時缺乏保護,這又豈止是個人責任而已?

簡直是醍醐灌頂!(就像我多年前聽到「你的價值不用等待別人來給予」時也感到醍醐灌頂一樣。)作者相當強烈的批判了這個扭曲的自責結構:為何明明拋棄伴侶、不願承諾、不負責任的是他,我們卻要苦笑「大概是我的童年不幸福所以才無法維持好一段關係吧」?

痛苦的迴圈

書中有一小節,重要性在全書中沒那麼高,我個人卻很喜歡的,是談到痛苦的部分。作者提到,很多人會問:可是單相思、失戀等等都是自古以來人類就體驗的痛苦,何以現代人經歷的「無價值感」有特別之處?

作者列出了西方世界四種面對痛苦的不同態度:宮廷愛情視痛苦為高尚的經驗,一個人為愛忍受痛苦,可以強調其忠貞;基督教視受苦為淨化靈魂的途徑,可以提升個人的生命境界;浪漫主義以痛苦展現心靈的深度,表示自己為情所苦甚至成了累積情感資本的方式;醫學論述則視之與器質性疾病無異,是一種身體感受,而非心理缺陷。在這幾種論調底下痛苦可能被轉化為有益的正面經歷,至不濟也就是被視為疾病而已。相反的,現代人的愛情痛苦可說遭受雙重打擊:一方面因為自我價值喪失而苦,另一方面還要因為自己感到痛苦而覺得丟臉,懷疑是自己有問題。

這個雙重回圈很難不令人聯想到憂鬱症的自我黑洞:不斷思考自我弱點的能力,讓人反覆深陷沮喪之中,因為每次思考都是負向的加強。就這點看來,過分強調自主與獨立可能反而弱化了人的依賴性,而導致人們陷入做不到的深淵。事實上本書在一開頭也提及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佛洛伊德最初提出童年與潛意識的論述,其實有為人們消解自我責任之意,但最後反而因為一切都是來自個人生命史,那麼解決之道就只能在個人身上,將一切問題反過來變成個人的責任。然而,一個人究竟能夠負起多少「責任」?

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她並不是要以前現代時期的愛情平順來對比現代愛情的坎坷糟糕,或認為維多利亞時代的愛情較現今優越──當然,現代男女的愛情有很多前人無法企及的愉悅,前現代的愛情也有許多對現代人而言根本不該經歷的錯誤──,而僅是試圖藉由兩者的差異找出現代人所面臨某些前所未有的困境,是如何與大結構息息相關。作者特別提及的一點即是:她期望藉由這樣的剖析,阻止心理塑造產業再繼續以心理「缺陷」之名,對女性進行永無止盡的審查。

兩性在面對感情時的行為差異是書中努力處理的一塊。因為限於篇幅,這裡暫且不談。然而不論性別,以療愈和自我賦能為導向的心理產業是否某程度上反而帶來更多困惑?人固然應該為自己負責,但責任的限度到哪裡?能力又到哪裡?

臺灣近幾年的書市出版大走心靈路線,教導情緒療愈與心理諮商變成顯學,相信很多人在其中獲得力量,我自己也頗受啟發。但回到一開始的貧窮比喻:自我管理和金錢規劃當然能協助一個人改善經濟困境,只是如果因為一個人做不到就被責備是懶惰或無能,對貧困者無疑是沉重的心理負荷。相同的,釐清自我與精神探源可以幫助人從低谷中爬起,然而我們同樣必須認清,如果你就是無法做到超然獨立,那並不是你的錯。

因此,這也是我認為這本書特別值得重視的地方:在愛情領域幾乎被心理產業壟斷,人人高喊獨立自主、心靈至上的時代,作者照亮了另一個原本不被注意,卻不能不注意的面向──在追求我們能做什麼的同時,也看見我們做不到什麼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愛情社會學》:回到愛情的原點,從社會學角度找到對的經營方式
    好的愛情,能讓人更好地成長。人生中,我們常常為情感問題所困擾。例如,無法解釋的失戀,沒有預兆的說分手就分手。或許你付出了很多,但對方仍然不喜歡你。這是為什麼呢?有些人說,也許你們倆沒有緣分,所以不能在一起。而另一些人則說,可能就是因為別人沒有發現你的優點,看不到你的優點,所以不會喜歡你。
  • 告白的64種「顏色」
    520,源於歌曲《數字戀愛》,代表「我愛你」,後來演變成一個約定俗成的網絡情人節,人們也開始習慣在這一天表達愛意。情感除了可以通過數字來表達外,其實顏色,同樣可以。愛情和顏色的關係,早在1970年代,被加拿大一位博士生李約翰所研究。
  • 《愛情社會學》:從社會學的角度,尋找管理愛情的新方法
    美好的愛情會讓人成長得更好。生活中,我們常常為情感問題所困擾。舉例來說,無法解釋的失戀,沒有徵兆,說分手就分手。或許你付出了很多,但是對方還是不喜歡你。這是為什麼?有些人說,你們倆不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他們不能在一起。有人還說,可能別人沒看到你的長處,所以不會喜歡你。
  • 孫中興,講「愛情社會學」的老頑童
    孫中興 1957年生於臺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1996年開設「愛情社會學」,成為臺灣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著有《學著,好好愛》《學著,好好分》《令我討厭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等。他告訴記者,外人可能覺得沒必要糾結異地戀,但有的人就會陷在裡面拔不出來。「愛情看起來雖小,若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是天大的事。」幾年前,臺灣的出版社將孫中興的講課、演講內容集結成書《學著,好好愛》,一面世就成暢銷書,隨後又出版《學著,好好分》談失戀與分手,銷量則不盡如人意。「原以為被分手的人需要很多幫助,但單獨談分手,許多人還是不願意聽。
  • 「愛情就像脂肪,是點點滴滴的積累」,微軟小冰造句天馬行空,三大...
    我就問他為什麼,他舉了個例子——「人有兩條腿,愛情也是這樣的」,在我思考原因之際,又有一個同學說「你的意思是愛情總會走嗎?」另一位同學反駁到:「為什麼不是愛情總會來呢?」這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妨將這種說法視為一種規則,愛情也是這樣的一種規則。
  • 這位復旦的社會學老師,憑什麼靠愛情這一話題刷爆B站?
    答案其實很簡單,這一代年輕人(特別是女孩)正在面臨的愛情難題,是全新的,是上一輩沒經歷過,甚至沒有概念的,你很難從他們那裡獲得有用的經驗。 如果愛與被愛都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我們希望分享給你更有力的方法,和更有用的思維方式。 而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為什麼要請一位社會學家來跟你講愛情? 因為科學的思維方式是可以徹底刷新人生的。
  • 日本人也愛用!「唐吉訶德」店長推薦人氣商品
    免稅商店「Don Quijote(ドンキホーテ)」(唐吉訶德)是個不錯的選擇!日本最大的免稅商店「Don Quijote(ドンキホーテ)」(唐吉訶德)裡面的東西無奇不有,究竟這麼多的品項裡面,哪些是必買的超人氣商品呢?小編邀請了「唐吉訶德」店長來介紹與推薦必買的人氣商品,有日本人愛用的,也有訪日旅人指定購買的,購物清單指南看這一篇就夠啦!▋姐姐妹妹看過來!
  • 社會學家的戀愛課:孫中興新書《愛情社會學》發布
    孫中興教授與《愛情社會學》新書內容豐富向你揭示愛情裡的那些事孫中興教授自1996年起,在臺大開設「愛情社會學」課程,迄今已經二十年。選修課程愛情社會學在臺大更是深受好評,同學們口耳相傳,慕名而來選修或旁聽的人數眾多。今年3月,孫中興的作品《愛情社會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孫教授介紹,作品面向各個年齡段的讀者,不論是未婚、已婚還是正處在單身期的人,都能夠從作品中獲得一些感悟。作為原臺灣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的負責人,他個人對於校園性騷擾事件和性侵害事件的處理有很多的感慨。
  • 我是殘障人,也渴望愛與「性」
    作者:三叔「在「性」這件事情上,殘障人與健全人,沒有什麼區別。」01.社會的偏見2013年1月,中國殘障群體讀物《有人》雜誌創刊。裡面設置了一個「性趣」的欄目,專門解答殘疾人的性困惑。對此,蔡聰大為困惑:「我們都是成年人了,為什麼不講?」老師卻回答:「反正你們將來也用不著。」「反正」、「用不著」這些字眼,深深刺痛了蔡聰。但老師的回答,也恰恰是大家對殘障人士「性」的誤解與偏見。
  • 別再糾結「選愛情」還是「選麵包」,有件事情更重要
    「麵包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然而世間卻有沈重的警醒之言,一巴掌打向陶醉愛情中的人…未經生活洗鍊,或初嘗愛情滋味的人,往往相信「麵包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然而世間卻有沈重的警醒之言,一巴掌打向陶醉愛情中的人——沒有麵包,愛情終久會消失。
  • 各級領導幹部為什麼一定要學修「孔子儒學」?「孔子儒學」的本質
    在回答領導幹部為什麼一定要學修「孔子儒學」之前,我們先來界定一下:「儒學」與「孔子儒學」之間的差別。一、現在的「儒學」我們現在所認識到的「儒學」,其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掛在孔子名下的「儒學」,而非真正的「孔子儒學」。從本質上來說,「孔子儒學」在古代的知識背景下,對於教學者來講,是很難直接用語言向學習者進行準確、清晰溝通的。
  • 什麼是愛情?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看,可以分為這兩種!
    在心理學上大多認為愛情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愛情是什麼?並不是說愛情不是情緒,而是站在社會學的角度去看待,愛情是一種社會行動,社會過程以及社會制度這三個方面。分成人際關係和意識形態兩種。愛情是人際關係。愛情一定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或物的一起結合出來的東西。在古代的故事中還有跟「鬼」得。
  • 梁靜茹「202020當我們談論愛情」世界巡迴演唱會臺北首演 與觀眾...
    梁靜茹「202020當我們談論愛情」世界巡迴演唱會,26日在臺北小巨蛋浪漫揭曉,相隔5年再攻蛋,「情歌本格派」梁靜茹連換5套華麗秀服,用溫暖療愈、情感豐沛的歌聲,與滿場1萬4000名觀眾一起「談論愛情」,一起走過愛情的「死亡」、「偏執」、「掙扎」,經歷「治療」,獲得「繼續」的「勇氣」。愛的「死亡、偏執、掙扎、治療、繼續、勇氣」是「202020當我們談論愛情」演唱會的6大主題。
  • 「逃跑可恥,但很有用」津崎平匡將由星野源飾演,且新歌「戀」將...
    「逃跑可恥,但很有用」津崎平匡將由星野源飾演,且新歌「戀」將作為該劇主題曲放出... 關於主題曲「戀愛」 新曲「戀愛」是一首讓人想要跳舞,而且是基於生活而創作的愛情歌曲。
  • 日本熱門的「社會學」專業,究竟學什麼?
    也許這個世界存在著一種類似宿命的東西,有些人在社會上渾渾噩噩的度日。也有些人將這些現實的無奈,總結為未解的謎題,聊以安慰。有人說人的一生都是在這個名為社會的怪圈中兜兜轉轉,而實際上這些情景後都蘊藏著一個個社會學的原理。
  • 在神的愛中享受「快樂」
    以下四種享受快樂的應用原則,希望能幫助你我在神的原則與保護中,享受真實、長久的快樂。追求樂趣,需要有更重大的前提,引用柴斯特頓的說法,「失去意義,不是因為不耐痛苦,是因為厭倦享樂。」你可曾看過享樂無度、日夜沉湎的人?這人最後只能與空虛為伴。
  • 「斷背山」續:世界上沒有一樁愛情是錯誤的
    因為約克郡的居民經常半開玩笑稱自己的家鄉為「上帝之國」,而自己是土生土長的「上帝之國」居民。但站在觀眾角度,香玉很自然地會去聯想到宗教的方向。而上帝創造的第一個「地上國度」就是伊甸園。恩尼斯和傑克的斷背山、約翰尼和格奧爾基的約克郡,都是另一種形式的伊甸園。
  • 周大福「守護一生」新品發布會,121314要愛一生一世
    「121314」要愛一生一世,周大福「守護一生」系列新品發布會於12月13-14日,在大連一方城堡酒店舉行。在這充滿儀式感的時刻,周大福用一場別具一格的儀式,迎來「守護一生」經典求婚鑽戒的閃耀亮相。周大福集團執行董事陳世昌先生為「守護一生」微電影揭幕,愛情可以是轟轟烈烈,守護一定是細水長流。關於守護的故事,那些細枝末節的溫暖,一瞬一生的畫面,印刻為一支微電影,演繹「守護一生」的愛情。愛情中的我們,可以用情話營造甜蜜,用禮物傳遞關懷。而「守護一生」的出現,卻需要一個不容置疑、持之一生的決定。憑藉對愛的信仰,讓承諾有物可依,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找到自己的永恆。
  • THE WAY TO SAY LOVE 「520」用YSL說「愛你」
    「520」用YSL說「愛你」   可能你排演過各種各樣告白的方式,直到「520」這個特別的日子來臨,你突然決定,就是今天了。   「她」是屬於你的,而你們是屬於愛情的。
  • 「社會人」小豬佩奇過氣了,但年輕人還愛著它
    但誰都明白,幾個月前那種滿屏紋身貼、喊著「社會社會」的熱情已經不再有了。在過去的一年裡,小豬佩奇就像是一隻剛好站在風口上的豬。從小朋友最愛到年輕人狂熱追捧,從娛樂用的表情包和方言視頻到切入流行文化的「社會人」icon,它的熱度快速膨脹。又在大量的曝光、消費、討論和「被封殺」事件過後,漸漸被熱愛跟風的年輕人所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