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興,講「愛情社會學」的老頑童

2021-01-14 環球人物網

《環球人物》記者陳霖

 

孫中興

 

1957年生於臺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1996年開設「愛情社會學」,成為臺灣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著有《學著,好好愛》《學著,好好分》《令我討厭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等。

 

「去月老廟逛逛吧!」

「愛情社會學」的選課學生接到第一份作業時,常有點摸不著頭腦。臺北市有兩個地方香火很盛,分別是霞海城隍廟和龍山寺的月老神龕。每天來此上香「拜拜」的人絡繹不絕,祈求早日遇到對的人。

學生一來月老廟,便被這場景吸引了,乾脆也上炷香、磕個頭,有時還會碰到拿著喜餅回來還願的人,感謝月老牽線成功。廟裡統計過還願人數,便掛起牌子:配對成功率40%。學生回校後,給他們布置任務的孫中興教授就調侃:「有幾個人真的拜月老了?」

7月,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公布數據,2018年中國結婚率跌至7.2‰,「2018年結婚率創十年新低」登上微博熱搜,網友熱議「90後都30歲了,怎麼還不結婚?」「1000人裡只有7人結婚?!」《環球人物》記者提到這個數據,孫中興覺得很平常:「在這個時代,愛情跟婚姻的關係沒那麼密切。縱觀歷史,婚姻曾承擔許多經濟功能,但如今很多人不結婚或者晚婚也能自立。」

孫中興讓學生逛逛月老廟,就是想讓他們意識到求姻緣其實沒有必要:「拜月老是OK啦,但如果你總覺得上個香就有姻緣,把愛情寄託給外力,只是在逃避。丟銅板、擲骰子都有50%的成功率,『拜拜』也才40%。」

1996年起,孫中興在臺灣大學開設「愛情社會學」。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門將愛情與社會學分析結合的課,20多年來修課學生數以萬計。這幾年,「愛情社會學」通過臺大網絡公開課、喜馬拉雅FM、荔枝FM等在大陸傳播,孫中興到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演講,教室經常爆滿,邀請方笑著說:「還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

 

愛情這件天大的小事

孫中興蓄著灰白山羊鬍子,怕熱,就拿把羽毛扇,便於上課時邊講邊扇。選課學生最喜歡的環節是孫中興在課堂上抽紙條。他讓學生在小紙條上寫問題,投進箱子,抽到問題就回答,結合講義開講。「這也可以看看年輕人還會不會寫字,如果有錯字,還可以開他玩笑!」

記者曾見識孫中興上課的盛況。當時,學生擠滿教室,演講臺下烏泱泱的,卻出奇地安靜,學生都等著看自己的問題會不會被抽到。孫中興扇一扇,抽出一張紙條:「我這麼帥,為什麼還沒有女朋友?」然後面向學生,撇了下嘴,臺下頓時爆笑。沒等學生緩過勁兒,他又說:「那你回去照照鏡子?」現場笑癱一片。隔壁教室的同學探過來,瞧瞧發生了什麼,一看,挺有意思,乾脆搬個小板凳擠在門外聽課。這時,孫中興嚴肅起來,「你再怎麼帥、再怎麼漂亮,如果對方並不覺得好看,這又有什麼用呢?更何況,對方要喜歡你,真的是因為外形嗎?」課堂從抽紙條進入解讀階段。

孫中興很欣賞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齊美爾提出「人的互動構成了社會」。人們討論愛情成功與否,總喜歡個人歸因,會妥協或者改變自己的習慣以符合對方的需求和期待。但一段感情的成敗是兩個人的互動帶來的,一個人做了什麼都可能影響對方的反應,形成循環。

孫中興很早就讀了許多啟發思想的書。1949年,國民黨敗走臺灣。孫中興的父親是河南人,曾是國民黨醫護兵,隻身遷臺,後來結識了一名臺灣女孩,就在那兒安家,生下了孫中興。父親相信讀書可以翻身,只要他想看書,就盡力支持,給錢買書。有時候錢不夠了,孫中興就靠餓。「那時候書也不貴,一本幾塊臺幣,和一碗麵錢差不多,餓一頓就能買本書。」就這樣,他十幾歲就讀了許多近代思想史方面的書。大學畢業後,他赴美深造,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畢業論文寫了《1949年以前社會科學在中國的發展》。

過去幾年,聽過孫中興課的有學生、上班族,也不乏功成名就的人。很多人給他寫郵件訴苦或請教,他一一回復,還發現無論一個人閱歷多豐富、成就有多大,一遇到愛情問題,「智商立馬為零」。有名女學生曾找到孫中興訴苦,說和男朋友是異地戀。其實,男朋友就在鄰校。「你是螞蟻嗎?」孫中興調侃她,追根溯源才知道,兩人高中就認識了,但男生不在名校,女生有顧忌。「你的遠距離不是物理距離,而是心理距離。」與孫中興聊完後,學生轉身離開,再也沒有找過他。「可能是我的答案太差或太真實了。」他告訴記者,外人可能覺得沒必要糾結異地戀,但有的人就會陷在裡面拔不出來。「愛情看起來雖小,若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是天大的事。」

幾年前,臺灣的出版社將孫中興的講課、演講內容集結成書《學著,好好愛》,一面世就成暢銷書,隨後又出版《學著,好好分》談失戀與分手,銷量則不盡如人意。「原以為被分手的人需要很多幫助,但單獨談分手,許多人還是不願意聽。最好在前一個時間點就幫助他,像坐時光機,回到還來得及改變一切的那一刻。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失戀只需要一個人決定。」

 

講愛情是在談平等

為什麼要講愛情?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社會學談經濟、政策、人口結構等宏大話題,「愛情社會學」很冷門。但於孫中興而言,講愛情其實是在談平等。

早年,孫中興發現談及感情,許多人有個共同困惑,比如,女孩能不能主動追求男孩?為了找出困惑的原因,孫中興舉辦了「臺大校園倒追日」,鼓勵女孩主動表白。一開始,他在活動中心找了個場地,讓學生倒著跑,一群人一步步往後快走,一不留神還會跌倒,場面很狼狽,有人甚至脫口而出:「太荒謬了!」「對,就是要等到他們說出這句話。」孫中興告訴記者,一個人的偏見可能正如這個動作一樣荒謬。

隨後,報名參加「倒追」的同學來到現場,但遲遲沒有告白。孫中興和學生聊了之後發現,如果女孩告白,她會覺得很丟臉,怕對方認為她很隨便;男孩也不樂意,「怎麼可以把主動出擊這種事交給女生?」這些想法是社會環境造就的,比如很長一段時間,小說、漫畫、電視劇總上演「霸道總裁愛上我」,劇情裡的女孩子經常是被追求的。久而久之,人們的思維也會受影響。

嚴格來說,「倒追日」失敗了,但此後孫中興講課、演講,經常提到這個例子。「如果喜歡的人因為你告白就看不起你,你還要喜歡對方嗎?對方擺出了高姿態,沒有平等地對待你。既然如此,你就可以結束暗戀了。」

 

牢記毓鋆的警告

「愛情社會學」只是孫中興講課計劃中的一部分。他認為,學社會科學的,最終當學者的並不多,「99%以上的人還是要生活的」。這門學科的意義在於可以讓你活得更好,孫中興管這叫「用世的智慧」,他有門「聖哲社會學」,就從孔孟等哲人的生活故事講實用的學問。

今年5月,孫中興在武漢的物外書店演講,聽眾是一群中小學語文老師。「你們有想過孔子的媽媽姓什麼嗎?」他一下就問住了聽眾。「我們講孔孟,但實際上,很多人並不真的了解他們。」

「學而時習之」出自《論語》,常被解讀為不斷學習、複習是件快樂的事。但孫中興不這麼看。「以前考試、做題,我完全不快樂啊!這是不是違反經驗呢?」他告訴記者,「時」不是時常的意思,而是恰當的時機,人能夠把所學的用上,才能真正快樂,「指哪打哪兒!」講著臺式普通話的孫中興突然冒出東北腔。這句話是從恩師愛新覺羅·毓鋆(音同勻)那兒學來的。

毓鋆是清朝宗室後裔,滿洲正紅旗人,也是一位儒家學者。他早年赴臺,創辦奉元書院以講學,宣揚中華文化60多年,弟子數萬人,遍及海內外與各行業,被尊稱「毓老」。他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經驗豐富又博學,「基本上是一部活的中國近代史」。

孫中興在初中老師的介紹下認識了毓鋆。毓鋆家在臺北,晚上開課講儒學,孫中興常去聽課,還幫忙點名。「晚上不談戀愛的時候,我基本都在毓老師那裡度過。」他開玩笑說。毓鋆能從四書五經,講到孫子兵法,「一聊起來,不上廁所、不喝水」。孫中興在一旁,聽到幾個熟悉的句子,也搖頭晃腦地跟著念起來。「一開始不認為學這些有什麼用,記了筆記,回家也不會細看。」直到有一次,毓鋆講到了「無友不如己者」。

這句話一直被解讀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毓鋆搖搖頭:「沒有朋友是不如你的。你跟人交往,得看到別人的長處。」孫中興醍醐灌頂,「我從小成績好,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父母、老師和阿公阿嫲也常告訴我,別跟壞孩子來往。我就變得很孤高,覺得自己了不起。」於是,孫中興開始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後來開課講愛情,開「幽默社會學」「詐騙社會學」,都是想講講普通人生活中就能用到的實用學問。

演講結束後,許多人上前和孫中興合影、請教。記者看到一個小學生,躲在媽媽身後,一直等到人潮散去。媽媽本是帶著女兒逛書店的,聽到孫中興講孔孟便坐下來聽,結果不僅聽完整場,還求著媽媽給她買《論語》。

2011年,毓鋆去世,活了105歲,各界學生辦了告別儀式。禮堂播放著他生前的錄影帶,他曾對學生說:「你們有沒有好好讀過一本書?」這句話孫中興記到現在:「當時很慚愧,跟老師念了40多年書,好像沒有好好嗑完一本。」之後,他每天讀一篇《論語》,在電腦、手機上記下感悟,發給朋友、學生。去年,這些心得被集結成《〈論語〉日記》一書,「算是完成我的心願了」。

責任編輯:於冰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臺灣愛情社會學教授走進山大 戀愛課引年輕人關注
    中新網山東新聞4月2日電(籤約作者王宇彤)4月16日上午,來自臺灣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孫中興走進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為山大學子帶來了一場名為《我的愛情社會學之旅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愛情社會學講座。   孫中興教授從愛情社會學分析的不同層次談起。
  • 社會學家的戀愛課:孫中興新書《愛情社會學》發布
    5月5日下午19:00,由人民出版社、南大社會學院、群學書院、萬象書坊主辦的《愛情社會學》新書發布會在金銀街8號萬象書坊舉行。本次發布會邀請了本書作者——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孫中興教授,與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陳昌凱博士對談「愛情社會學」。
  • 臺大教授將"愛情社會學"課堂搬至南京
    金陵晚報訊(記者 王婕妤)昨天,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孫中興教授帶著新作《愛情社會學》受主辦方人民出版社
  • 你們「撒狗糧」吧,我要問孫中興:單身久了,怎麼知道愛情來沒呀?
    正如你在標題中所見,這一期主題是愛情這件事。千百年來,真正永恆的事物是極少的。愛情是其中一種。黑暗時期也好,光明年代也罷,人們對美好的愛情的嚮往、想像和追求,都從未停下腳步。美國電影《瘋狂原始人》(2013)劇照。然而,一個更宏大的人類社會背景悄然已變。
  • 《愛情社會學》:回到愛情的原點,從社會學角度找到對的經營方式
    「愛的社會學」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在於,愛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愛讓人琢磨不透,其實是因為我們只看到表象,沒有把握住發展的基本規律。現在我們就從社會學的角度,回到愛的原點,重新認識愛,並找到對愛的正確看法,這樣愛才會幸福持久。愛的形成過程愛是怎樣發展的呢?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只有通過理解這些內容,我們才能控制好愛情。
  • 愛情課
    後來有一天,他的母校國立臺灣大學的老師孫中興在廣播裡聽到這首歌,一下子來了興致:因為這位社會學教授,就是教人「以理性的態度談戀愛」的人。事實上,講授「愛情」的專家多得很,有香港中文大學的哲學教授,復旦大學的心理學博士,還有華東師範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師。哈佛大學將「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愛情理論體系」加入了課程表,麻省理工學院也找來哲學家開講「愛的本質」。
  • 《愛情社會學》:從社會學的角度,尋找管理愛情的新方法
    《愛情社會學》這本書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是,愛是有規律的產生和發展。愛情很難理解,其實是因為我們只看到表象,沒有把握到發展的基本規律。從社會學的角度,我們會回到愛的本源,重新認識愛,找到對愛的正確看法,才能擁有幸福持久的愛情。什麼是愛情發展的過程?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唯有懂得,才能更好的控制愛情。愛被劃分為開始、發展和結束三個階段。
  • 大學愛情課:教你以理性態度談戀愛
    甚至,在全球講「愛情課」的教師隊伍裡,還有來自阿富汗的同行。   這些「以理性的態度談戀愛」的課程有的叫做《愛情哲學》,有的叫做《愛情社會學》,還有的乾脆直接叫《婚姻與愛情》。它們在課上需要解決的學術問題,其實跟黃舒駿歌裡唱的是同一個——戀愛症候群。
  • 這位復旦的社會學老師,憑什麼靠愛情這一話題刷爆B站?
    而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為什麼要請一位社會學家來跟你講愛情? 因為科學的思維方式是可以徹底刷新人生的。社會學背後是幾十年的基礎學研究,它經過了反覆的驗證,而非部分人生經驗總結。 用沈奕斐的話來說:社會學給你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方式和理念。 愛情中雙方做選擇的邏輯是什麼?
  • 什麼是愛情?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看,可以分為這兩種!
    面對愛情的困惑。凡是人都會想要自己的答案,但愛情真不是人的一生俱來的本能,而是要學習而來的,所以人們會從很多方面去尋求方法,比如通俗的兩性讀物,專業的心理生理知識書籍,或者中反思自己,觀察別人的經驗,找答案,甚至跟朋友的聊天分享或是看以愛情為主題的影劇或者故事之類。
  • 戀愛社會學:給曖昧中的你,如果告白後連朋友都當不成怎麼辦?
    愛的社會學,寫給「害怕告白當不成朋友的你」!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有存在的可能,也有不在的可能,有因為也有所以,有假設、有不成立,時時刻刻都在修改著故事的草圖,沒有發生,所以也不須消滅。——林婉瑜〈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有人說,最好的感覺是當你模稜兩可。你還沒有墜入愛河,你仍然可以享受愛帶來的關懷和陪伴;你還沒有墜入愛河,你不必因為愛而放棄。
  • 【2018026·社會學】青年學者專輯丨丨楊渝東丨和弦與變奏:孫本文文化社會學與黃文山文化學之比較
    此時黃文山才入學一年,是否聽過康心孚的課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康氏對哲學門學生的影響也因其離世戛然而止,所以黃文山並沒有受到太多社會學知識的啟蒙。而他最為欣賞的梁漱溟則是1917年受蔡元培之邀入哲學門任教,並一直呆到1924年。雖然梁無疑也曾教過孫本文,但當時它主要講的是「印度哲學」(艾愷,2003:47),這對已經萌生了社會學興趣的孫本文來說,顯然是有點聽不進去。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其中「講不出來的我」尤為凸顯了社會學中的人之主體形象的複雜性,需要社會學在方法上的更新和開拓。費孝通事實上是將社會學轉向了歷史和文化的維度,宗旨是推進、加強社會學這一學科對「文化反思」和「文化自覺」的理論貢獻,從而修訂、重建中國社會學的學科範式。而社會學「人文性」擴展的「度」,可以是更加廣闊的,但擴展的「界限」在哪裡,還是一個需要不斷摸索的實踐問題。
  • 古詩詞冬陽外五首,作者/劉會堅,賞析/幸福老頑童
    展開華夏中興勢,喜待金牛舉壯圖。浣溪沙 亭邊羨柳莫道冬臨勢冷清,怡然自信伴芳亭。來年春及又崢嶸。堪嘆人生無再少,何如物象可重青。一腔憤慨向誰評!?初雪恰遇生日喜賦銀粉三更滿地傾,早晨日出閃光晶。作品賞析區賞析劉會堅老師的作品《冬陽》和《今日白帝城》賞析人:幸福老頑童《冬陽》:冬天的太陽把上億度的熱量散布在整個天空,張揚正氣,普照人間;讓人最感動的是,溫暖的陽光熱能驅散了寒冷、冰霜;黎民百姓無不稱頌、讚美冬日陽光,造福人類的無私大愛。
  • 球場上的老頑童
    定居微山縣城的這兩年,我在球場上認識了這麼幾位籃球發燒友,他們人老心不老,常年活躍在縣城的球場之上,彼此接觸的時間久了,我喜歡稱他們為球場上老頑童。他們是幾位退了休的老人,連年上漲的退休金常常使得他們對當下的美好生活讚不絕口;他們是幾位酷愛籃球的老人,從年輕打到了年老,始終追逐著自己的信仰奔跑;他們是幾位會找樂子的老人,在他們眼中凡事都有樂子可尋,凡事都能轉化成樂子分享。
  • 為什麼要謹慎選讀社會學?
    而社會學沒有有競爭力的核心知識。國內社會學本科課程是個大拼盤,由大量中西方早已過時的社會理論(文科,偏哲學),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入門和一些初級統計方法課程組成。我們來看看學科評估裡社會學學科A+的人大和北大社會學系課程設置就明白了。
  • 二戰上岸人大2020年社會學考研經驗
    關於擇校大家首先要慎重考慮,人大社會學的學科評估和北大一樣是A+,學科實力一直很強,近年來報考熱度和難度不斷增加,再加上考試範圍比較雜,社會學和人口學、老年學、人類學、民俗學的初試共用一套題,因此需要做好充足的時間準備。但是比較吸引我的一點是,人大社會學的學制只有2年,相比其他學校更節省時間,所以二戰還是選擇了人大。
  • 用社會學破解愛情中扭曲的「自責結構」
    用社會學破解愛情中扭曲的「自責結構」《為什麼愛讓人受傷?》這本書被送來選摘的時候,長得相當不吸引人。儘管有個看起來符合大眾口味的書名,但內文論述冗長,絕對可以把百分之八十的大眾嚇跑。這也是我們在瀏覽幾頁之後,就暫時把它放在一邊的原因。然而在某個姑且一試的下午我翻開它,認真讀完了三頁,隨即正襟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