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記者陳霖
孫中興
1957年生於臺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1996年開設「愛情社會學」,成為臺灣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著有《學著,好好愛》《學著,好好分》《令我討厭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等。
「去月老廟逛逛吧!」
「愛情社會學」的選課學生接到第一份作業時,常有點摸不著頭腦。臺北市有兩個地方香火很盛,分別是霞海城隍廟和龍山寺的月老神龕。每天來此上香「拜拜」的人絡繹不絕,祈求早日遇到對的人。
學生一來月老廟,便被這場景吸引了,乾脆也上炷香、磕個頭,有時還會碰到拿著喜餅回來還願的人,感謝月老牽線成功。廟裡統計過還願人數,便掛起牌子:配對成功率40%。學生回校後,給他們布置任務的孫中興教授就調侃:「有幾個人真的拜月老了?」
7月,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公布數據,2018年中國結婚率跌至7.2‰,「2018年結婚率創十年新低」登上微博熱搜,網友熱議「90後都30歲了,怎麼還不結婚?」「1000人裡只有7人結婚?!」《環球人物》記者提到這個數據,孫中興覺得很平常:「在這個時代,愛情跟婚姻的關係沒那麼密切。縱觀歷史,婚姻曾承擔許多經濟功能,但如今很多人不結婚或者晚婚也能自立。」
孫中興讓學生逛逛月老廟,就是想讓他們意識到求姻緣其實沒有必要:「拜月老是OK啦,但如果你總覺得上個香就有姻緣,把愛情寄託給外力,只是在逃避。丟銅板、擲骰子都有50%的成功率,『拜拜』也才40%。」
1996年起,孫中興在臺灣大學開設「愛情社會學」。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門將愛情與社會學分析結合的課,20多年來修課學生數以萬計。這幾年,「愛情社會學」通過臺大網絡公開課、喜馬拉雅FM、荔枝FM等在大陸傳播,孫中興到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演講,教室經常爆滿,邀請方笑著說:「還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
愛情這件天大的小事
孫中興蓄著灰白山羊鬍子,怕熱,就拿把羽毛扇,便於上課時邊講邊扇。選課學生最喜歡的環節是孫中興在課堂上抽紙條。他讓學生在小紙條上寫問題,投進箱子,抽到問題就回答,結合講義開講。「這也可以看看年輕人還會不會寫字,如果有錯字,還可以開他玩笑!」
記者曾見識孫中興上課的盛況。當時,學生擠滿教室,演講臺下烏泱泱的,卻出奇地安靜,學生都等著看自己的問題會不會被抽到。孫中興扇一扇,抽出一張紙條:「我這麼帥,為什麼還沒有女朋友?」然後面向學生,撇了下嘴,臺下頓時爆笑。沒等學生緩過勁兒,他又說:「那你回去照照鏡子?」現場笑癱一片。隔壁教室的同學探過來,瞧瞧發生了什麼,一看,挺有意思,乾脆搬個小板凳擠在門外聽課。這時,孫中興嚴肅起來,「你再怎麼帥、再怎麼漂亮,如果對方並不覺得好看,這又有什麼用呢?更何況,對方要喜歡你,真的是因為外形嗎?」課堂從抽紙條進入解讀階段。
孫中興很欣賞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齊美爾提出「人的互動構成了社會」。人們討論愛情成功與否,總喜歡個人歸因,會妥協或者改變自己的習慣以符合對方的需求和期待。但一段感情的成敗是兩個人的互動帶來的,一個人做了什麼都可能影響對方的反應,形成循環。
孫中興很早就讀了許多啟發思想的書。1949年,國民黨敗走臺灣。孫中興的父親是河南人,曾是國民黨醫護兵,隻身遷臺,後來結識了一名臺灣女孩,就在那兒安家,生下了孫中興。父親相信讀書可以翻身,只要他想看書,就盡力支持,給錢買書。有時候錢不夠了,孫中興就靠餓。「那時候書也不貴,一本幾塊臺幣,和一碗麵錢差不多,餓一頓就能買本書。」就這樣,他十幾歲就讀了許多近代思想史方面的書。大學畢業後,他赴美深造,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畢業論文寫了《1949年以前社會科學在中國的發展》。
過去幾年,聽過孫中興課的有學生、上班族,也不乏功成名就的人。很多人給他寫郵件訴苦或請教,他一一回復,還發現無論一個人閱歷多豐富、成就有多大,一遇到愛情問題,「智商立馬為零」。有名女學生曾找到孫中興訴苦,說和男朋友是異地戀。其實,男朋友就在鄰校。「你是螞蟻嗎?」孫中興調侃她,追根溯源才知道,兩人高中就認識了,但男生不在名校,女生有顧忌。「你的遠距離不是物理距離,而是心理距離。」與孫中興聊完後,學生轉身離開,再也沒有找過他。「可能是我的答案太差或太真實了。」他告訴記者,外人可能覺得沒必要糾結異地戀,但有的人就會陷在裡面拔不出來。「愛情看起來雖小,若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是天大的事。」
幾年前,臺灣的出版社將孫中興的講課、演講內容集結成書《學著,好好愛》,一面世就成暢銷書,隨後又出版《學著,好好分》談失戀與分手,銷量則不盡如人意。「原以為被分手的人需要很多幫助,但單獨談分手,許多人還是不願意聽。最好在前一個時間點就幫助他,像坐時光機,回到還來得及改變一切的那一刻。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失戀只需要一個人決定。」
講愛情是在談平等
為什麼要講愛情?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社會學談經濟、政策、人口結構等宏大話題,「愛情社會學」很冷門。但於孫中興而言,講愛情其實是在談平等。
早年,孫中興發現談及感情,許多人有個共同困惑,比如,女孩能不能主動追求男孩?為了找出困惑的原因,孫中興舉辦了「臺大校園倒追日」,鼓勵女孩主動表白。一開始,他在活動中心找了個場地,讓學生倒著跑,一群人一步步往後快走,一不留神還會跌倒,場面很狼狽,有人甚至脫口而出:「太荒謬了!」「對,就是要等到他們說出這句話。」孫中興告訴記者,一個人的偏見可能正如這個動作一樣荒謬。
隨後,報名參加「倒追」的同學來到現場,但遲遲沒有告白。孫中興和學生聊了之後發現,如果女孩告白,她會覺得很丟臉,怕對方認為她很隨便;男孩也不樂意,「怎麼可以把主動出擊這種事交給女生?」這些想法是社會環境造就的,比如很長一段時間,小說、漫畫、電視劇總上演「霸道總裁愛上我」,劇情裡的女孩子經常是被追求的。久而久之,人們的思維也會受影響。
嚴格來說,「倒追日」失敗了,但此後孫中興講課、演講,經常提到這個例子。「如果喜歡的人因為你告白就看不起你,你還要喜歡對方嗎?對方擺出了高姿態,沒有平等地對待你。既然如此,你就可以結束暗戀了。」
牢記毓鋆的警告
「愛情社會學」只是孫中興講課計劃中的一部分。他認為,學社會科學的,最終當學者的並不多,「99%以上的人還是要生活的」。這門學科的意義在於可以讓你活得更好,孫中興管這叫「用世的智慧」,他有門「聖哲社會學」,就從孔孟等哲人的生活故事講實用的學問。
今年5月,孫中興在武漢的物外書店演講,聽眾是一群中小學語文老師。「你們有想過孔子的媽媽姓什麼嗎?」他一下就問住了聽眾。「我們講孔孟,但實際上,很多人並不真的了解他們。」
「學而時習之」出自《論語》,常被解讀為不斷學習、複習是件快樂的事。但孫中興不這麼看。「以前考試、做題,我完全不快樂啊!這是不是違反經驗呢?」他告訴記者,「時」不是時常的意思,而是恰當的時機,人能夠把所學的用上,才能真正快樂,「指哪打哪兒!」講著臺式普通話的孫中興突然冒出東北腔。這句話是從恩師愛新覺羅·毓鋆(音同勻)那兒學來的。
毓鋆是清朝宗室後裔,滿洲正紅旗人,也是一位儒家學者。他早年赴臺,創辦奉元書院以講學,宣揚中華文化60多年,弟子數萬人,遍及海內外與各行業,被尊稱「毓老」。他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經驗豐富又博學,「基本上是一部活的中國近代史」。
孫中興在初中老師的介紹下認識了毓鋆。毓鋆家在臺北,晚上開課講儒學,孫中興常去聽課,還幫忙點名。「晚上不談戀愛的時候,我基本都在毓老師那裡度過。」他開玩笑說。毓鋆能從四書五經,講到孫子兵法,「一聊起來,不上廁所、不喝水」。孫中興在一旁,聽到幾個熟悉的句子,也搖頭晃腦地跟著念起來。「一開始不認為學這些有什麼用,記了筆記,回家也不會細看。」直到有一次,毓鋆講到了「無友不如己者」。
這句話一直被解讀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毓鋆搖搖頭:「沒有朋友是不如你的。你跟人交往,得看到別人的長處。」孫中興醍醐灌頂,「我從小成績好,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父母、老師和阿公阿嫲也常告訴我,別跟壞孩子來往。我就變得很孤高,覺得自己了不起。」於是,孫中興開始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後來開課講愛情,開「幽默社會學」「詐騙社會學」,都是想講講普通人生活中就能用到的實用學問。
演講結束後,許多人上前和孫中興合影、請教。記者看到一個小學生,躲在媽媽身後,一直等到人潮散去。媽媽本是帶著女兒逛書店的,聽到孫中興講孔孟便坐下來聽,結果不僅聽完整場,還求著媽媽給她買《論語》。
2011年,毓鋆去世,活了105歲,各界學生辦了告別儀式。禮堂播放著他生前的錄影帶,他曾對學生說:「你們有沒有好好讀過一本書?」這句話孫中興記到現在:「當時很慚愧,跟老師念了40多年書,好像沒有好好嗑完一本。」之後,他每天讀一篇《論語》,在電腦、手機上記下感悟,發給朋友、學生。去年,這些心得被集結成《〈論語〉日記》一書,「算是完成我的心願了」。
責任編輯:於冰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