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28日,中國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勒松地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斯瓦爾巴群島是挪威領土,那中國為什麼能在挪威領土上建立自己的北極科考站呢?這還要從1925年的《斯瓦爾巴條約》說起。
斯瓦爾巴群島是位於北極地區的群島,前稱斯匹次卑爾根群島。12世紀最早由挪威人發現,1596年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來到該群島時將群島正式命名為「斯瓦巴爾」,意為「寒冷的海岸」。由於該群島自然資源豐富,此後便有歐洲居民移居該群島。17至18世紀,群島上建有捕鯨站,20世紀初,發現煤礦資源後為開採煤礦島上形成了多個永久聚居地。
20世紀初,斯瓦爾巴群島發現豐富的自然資源,歐洲多國均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為防止為爭奪斯瓦爾巴群島主權發生戰爭。1920年,在國際聯盟的主導下,英國、美國、挪威、法國、義大利及日本等18國就斯瓦爾巴群島主權問題經過長期磋商談判,在巴黎籤訂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即後來的《斯瓦爾巴條約》。
為了擴大國際力量,增加條約的權威性和合法性,1925年中國、蘇聯、德國、芬蘭、西班牙等33國也加入了該條約,成為《斯瓦爾巴條約》的籤約國。其實是法國要求承認該條約,北洋政府派代表過去籤了字,中國也就成了締約國之一。
《斯瓦爾巴條約》規定挪威對該島擁有主權,所有締約國的公民在斯瓦爾巴擁有平等的經商權;同時該地區為永久非軍事區域和自由經濟區,該地區民眾安全由挪威政府負責。所有締約國公民可自由進出該地區,並在該地區內進行任何不違反挪威政府法律的行為,且不需得到挪威政府籤證許可,但進入該地區則需接受挪威政府的法律管制。如今世界不論是否是《斯瓦爾巴條約》締約國公民均享有斯瓦爾巴群島的逗留權。

1925年中國北洋政府籤訂《斯瓦爾巴條約》後由於中國長期受內戰及日本侵華戰爭影響,無暇行使該條約權利。新中國成立後幾乎沒有人知道中國是《斯瓦爾巴條約》的締約國,直到1991年,中國探險家高登義應挪威卑爾根大學Y·葉新教授的邀請,參加了北極聯合科學考察。在Y·葉新教授贈送的《北極指南》中發現了《斯瓦爾巴條約》的英文版,才知道中國是1925年《斯瓦爾巴條約》締約國之一。隨後葉新教授向中國政府建議,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北極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中國北極黃河站終於建成,這是中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8個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建立北極科考站的國家。
中國是《斯瓦爾巴條約》的締約國之一,中國完全可以在該地區行使條約中規定的權利,中國公民可以自由進出該地區,並且可以在該地區進行科學研究和生產等活動。在地理上中國與北極沒有直接關聯,但是黃河站的設立增加了中國在北極科考事務的存在感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