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1月27日電(記者邵美琦 司曉帥)有人將老樸一家稱作「愚公」,也對,也不對。
對的是,60年前老樸一家就搬到了長白山下,三代人一直與這座山打交道。
不對的是,他們不移山,他們守護山。
今年是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建區60周年,「愚公」一家也整整守護了這座山60年。
第一代:「活地圖」「鐵腳板」
1960年4月,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1930年出生的樸炳燦從抗美援朝戰場回來轉業以後,被安排到長白山保護區頭道保護管理站擔任站長。這個朝鮮族家庭舉家搬到了長白山下,就此紮根下來。
作為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第一代保護人,樸炳燦的工作十分艱辛。「通訊靠吼,交通靠走,防寒靠抖」是當時的寫照。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964.65平方公裡,樸炳燦和他的同事們每天背著鋼槍,無論酷暑嚴寒都要在崇山峻岭中巡護三五十公裡,走出一副副「鐵腳板」。
那時候沒有導航系統和手機,樸炳燦和同事們憑藉經驗把各自練成了「活地圖」。巡護工作常常是夜以繼日:晚上在搭建的「戧子」居住,餓了就啃冰涼的麵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的雙腿常年受凍,落了疾病,退休後依然懷念巡護長白山的日子。
「守護好這片山水,是保護工作者的責任。年輕人不要辜負老一代的厚望,要把長白山的生態保護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這是樸炳燦的家訓。
第二代:「中華秋沙鴨專家」
耳濡目染下,樸正吉跟著父親樸炳燦在長白山的林子裡長大,1977年大學畢業後又回到了這裡。樸正吉愛研究動物,他既收穫科研的暢快,也感到保護的緊迫。他說:「長白山就是物種基因庫和天然博物館。」
40多年前,樸正吉觀察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出現在長白山地區。為了觀察和記錄「鳥中大熊貓」的習性和蹤跡,從年輕時開始,樸正吉總是坐林場最早的一班車去河邊,坐最晚的一班車回家,在草叢裡一蹲就是一天。他記錄中華秋沙鴨的數量,觀察其捕食和繁殖習性。
由於天然的樹洞有限,樸正吉和同事們搭建了好多「人工產房」。從膠片相機到數位相機,數千張照片記錄著他守護中華秋沙鴨的真愛。如今,每年春天都有超過200隻中華秋沙鴨來到長白山地區生活、繁衍。
白天進山,夜晚也進山,在不同時段觀察和研究不同習性的動物,本已退休的樸正吉被單位返聘後依然堅守崗位。「趁現在身體還能動,多走走多看看,多留下些資料給後人。」樸正吉說。
第三代:「長白林海衛士」
「爺爺呢?」「進山了!」
「爸爸呢?」「進山了!」
小時候,樸光熙的類似問題總會得到相同的答案,於是他也立下了要進山的志向。成為第三代保護人以後,他才更深地領悟到守護意味著什麼。畢業後,他選擇做一名森林防火員。
進入撲火隊後,樸光熙要負責1.9萬公頃的保護區森林防火任務,每天都要走上20多公裡。和爺爺巡山那時候不同,如今樸光熙和同事們已經用上了智能裝備,卻同樣辛苦。
風災區撲火隊所駐防的地區比較偏遠,樸光熙在春防秋防期間在那裡一住就是五六十天,24小時待命。「娛樂活動就是聽電臺,總跑到山頂給其他站的兄弟點首歌。」樸光熙說。
作為中國成立最早的自然保護區之一,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已經連續60年未發生重大火災。「森林最大的威脅就是火災,長白山這麼珍貴的原始森林,這樣的工作必須有人做才行。」樸光熙說。
「爸爸去哪兒了?」如今,輪到樸光熙7歲的小兒子樸辰碩問這句話。在他心裡,太爺爺、爺爺和爸爸是「愚公」一家的驕傲——他們不「挪窩」,用一生的時間去守護長白山。「他們是我心裡真正的英雄。」樸辰碩說。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