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的臺灣老兵張萬龍得了老年痴呆,記憶力在慢慢消退,老人清醒時不止一次提起想回河北唐山老家。可是他對家的線索僅存軍籍登記表上一個保甲制的地址,而且經歷44年前的一場大地震,不知道還能不能找回那個零星印象的家。
1943年,年僅13歲的張萬龍便參軍入伍,隨著部隊一路南遷,與家人失去了聯繫,1949年從上海搭船前往臺灣,整整70年再也沒有回過祖國大陸。
在一場戰爭中中張萬龍小腿負傷後退伍,接著參加修橋鋪路的基建工作。直到40歲才和一位臺灣本地女子結婚生子。雖然在臺灣成家立業,但是張萬龍卻忘不了遠在大陸那頭的家鄉。
上世紀80年代,兩岸開放交流,張萬龍曾經託戰友幫忙打聽過老家的親人,可當地的行政區劃已經改變,最終家人的情況一無所獲。
又因為妻子體弱多病,張萬龍既要照顧妻子又要養家餬口,便打消了回鄉的念頭,他只能把思鄉之情藏於心底。妻子去世後,張萬龍再也無法壓抑尋根問祖的強烈想法。
尤其是老人患上老年痴呆之後,時常從睡夢中驚醒,夢到他牽掛了70年的唐山。
兒子張建邦理解父親的願望,他發誓無論多艱難,就算是背也要把父親背回家。於是他找到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尋求幫助,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很快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唐山有一位老人的五姥爺和張萬龍的情況近似,但是他印象中名字應該叫張萬祥,而且保甲制已經消亡,一個過時的地址也無法核對信息。
經過對村民的走訪,志願者從張萬龍的一個小學同學口中得到一個關鍵線索,張萬龍小時候有一個綽號叫『半拉耳朵』,因為他右耳朵上部與腦皮相連,兩個耳朵相差很多。兒子張建邦把照片發過來一看,果然是這樣子。
而且張萬龍老人回憶中老家房子背後有一個小學校和小池塘,村民們覺得完全符合。
張萬龍終於找到了已失散70年的大陸親人,他不顧年事已高,執意要回到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2019年3月29日,張建邦帶著父親踏上回老家尋根之旅。雖然素未謀面,血脈相連讓兩家人並不感到陌生,他們緊緊相擁在一起。
回家路上,老人出神地望著窗外的風景,嘴裡念叨著「高興!高興!」
家裡已經圍了外三層裡三層的親戚,張建邦和他們一一擁抱,他含淚自責道:「我帶父親回來太晚了,我對不起你們。」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親戚們驚訝地發現張萬龍這麼多年說話還帶著唐山口音。
第二天,張萬龍一早醒了,兒子背著他前往其母親墳前祭拜,路邊綠油油的麥苗長勢喜人,老人出神地望著那片養育他的土地。
見到母親的墓地,張萬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緒,他的眼睛溼潤了,雙手合十作揖。在親友的攙扶下,90歲高齡的張萬龍匍匐在地,長跪不起,嘴裡不停喃喃自語:「娘,兒子回來晚了……」
他13歲入伍離開母親,從此聚少離多,19歲便離開祖國大陸,沒想到一去就是70年,13歲的離別竟是永遠的告別。他覺得虧欠母親太多了,這輩子再也不能報答了。
張萬龍一遍又一遍呼喊著娘,可娘再也聽不到了,因為兒子在外頭,娘在裡頭……
「奶奶對不起,我帶爸爸回來晚了,回來晚了,對不起,對不起……」兒子張建邦一次次叩拜,淚流滿面地訴說。兒子心痛父親為了這個家犧牲了太多,連親生母親都沒有見到最後一面。
臨走之前,張建邦和妻子在奶奶的墓地旁捧起一把家鄉的黃土,小心翼翼地裝到了袋子中,包了起來。他要把故鄉的土帶回臺灣,那不僅是故鄉的熱土,更是父親淡淡的鄉愁。
70年的漫長等待,望穿秋水白了少年頭,無數個日日夜夜思念煎熬的背後,是臺灣老兵濃得化不開的的鄉愁。
張萬龍年紀輕輕便投筆從戎,從熱血少年到鮐背之年,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儘管時間的衝刷讓他忘記了自己有幾個兄弟姐妹,卻仍然記得老宅背後玩耍過的那個小池塘。
哪怕隔絕兩岸,無法相見時,他依然認為根在祖國大陸,可這回家的路一走就是70年。70年分離,70年相思,想家的路沒有盡頭。回家之路一波三折,可張萬龍老人總算了了自己多年的心願。
很多回鄉探親的老兵回到老家,父母已經不在了,只剩下一個墓碑和一堆黃土,這時候他們腦海中會想起余光中那首非常著名的小詩,眼淚止不住往下掉……
與親友談起背井離鄉流落臺灣的種種,無奈、彷徨、惶恐….往事不堪回首。
此去經年,一別70載春與秋,家人杳無音訊,這是一種刻骨銘心的鄉愁。就像一道反覆撕開又癒合的傷口,時間久了,結痂了,仍感到隱隱作痛。時代弄人,這是一段令老兵難以忘懷的歷史。
這是一位90歲老兵漫長艱辛的回家之路,走出的是兩岸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情結。
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