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1949年國民黨撤退到臺灣以後,臺灣多出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臺灣人眼中的「外省人」;國民黨政府眼中的「榮民」;老年的他們是社會的「邊緣人」。當然,今天的這些人,已經不在,有的人落葉歸根,但是更多的人早已客死他鄉,沒能回到大陸。
1949年,臺灣多了這些「外省人」
1949年,在中國大陸上,發生了一次將近150萬人的大遷徙。他們隨著撤退的國民黨軍隊,從東北關外、黃河兩岸、長江南北、滇桂邊陲、蘇浙,在饑饉恐懼或是槍林彈雨中,來到了東南沿海的臺灣,這個對於大多數人都不曾聽聞的小海島。
在臺灣的社會中,就突然多出了這些外省人。當然,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在亂世中人口的流動早已不是新鮮事。在這背井離鄉的人中,主要是國民政府的公職人員,軍人和他們的家眷,最多的還是單身的軍人。在這些單身軍人中,大部分是基層士兵,有人打仗,大半輩子都跟著軍隊轉移,已經是家常便飯,有的人比較敏感,知道在這亂世之中,一到臺灣就生死未卜了,還有一種人就是臨時拉來的壯丁。
和平年代再怎麼折騰日子還是那樣過,但是身處亂世一個再小的決定都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甚至更多的連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都沒有。那個時代,太多的人在逃難,有人給吃的,給衣服穿,只要在花名冊上籤個字就行,就這樣為了領個饅頭,糊裡糊塗的就當上了兵。還有些人在耕田,國民黨的軍隊一過,順手就帶上幾個走,連回家告別的機會都沒有。還有的人,洞房花燭夜到一半,抓壯丁的隊伍衝進來帶走了,在新娘哭哭啼啼的聲中當了兵。國軍被共軍打的不成樣,需要整編隊伍,就抓難民來充數.......太多的人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被拉進部隊並且來了臺灣,那是一個出去打醬油都會改變那命運的時代!
榮民:從戰場到工地
在臺灣當過兵的人都知道,在當兵的時候一心想要退伍,等真到退伍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辦了。在臺灣一百多萬的外省人中,那些單身的基層士兵是最可憐的一群人。隨著臺灣當局「精兵簡政"政策的實施,讓一些老弱殘兵從軍中退了下來,在那個經濟緊張的時候,只給了這些阿兵哥一點錢幾件衣服就踢了出來。唉......誰不是人生父母養的,都想在自己家鄉。需要你的時候就用民族大義做號召,不需要的時候,也不管誰把你帶來臺灣,現在回不回得去大陸,就一腳踢了出來,自生自滅。
這些退伍的老兵,給當時的社會增添了很大的負擔。社會上一下子多出來了這麼一大群人,好一點的還能自己支起來個小攤,買點油條燒餅家鄉小吃,或者當保安拉三輪車。更多的老兵只是有錢就酗酒鬧事,沒錢就乞討,派出所人滿為患。在當時,退伍軍人美其名曰叫」榮民「,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又有什麼榮譽在呢?
讓這麼一大批沒有工作的退伍軍人在社會上也不是辦法,如果還在當兵的人看到自己以後就是這種境地,心理上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政府就開始把這些退伍的老兵召集起來,組成工程隊,進行各項重大的工程建設,也算是兼顧了對榮民的照顧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人力要求。
這些榮民的代表作就是臺灣中部的橫貫公路。這條路從平地、丘陵一直到高山,在到東部的激流峽谷,大多數是崇山峻岭、懸崖峭壁的危險地區。在高山開路的過程中還常常伴隨著地震或者是颱風的發生。由於不能使用大型機械開鑿,大部分工程全是由人力一鍬一鏟、一斧一鑿完成的,工程量之大,無法想像。這條公路不僅僅是老兵們用汗水換來的,還是用141個老兵的命換來的。他們沒有死在槍林彈雨的戰場,卻倒在了異鄉崇山峻岭的亂世飛塊中,再也回不了故鄉了。
有多少的老兵成了」老芋仔「
都說這些單身的外省老兵是最可憐的一群人。在50年代,國民黨制定了《戡亂時期陸海空軍軍人婚姻條例》和《軍人戶口查記辦法》,只有滿28歲的軍官和技術士官才可以結婚,低階的士兵不能結婚,也不能領取身份證、沒有戶籍。這些了老兵的青春歲月都葬送在"反攻大陸」的美夢上了。
在臺灣的地理課本上,有一次60年代的人口反常暴漲,對於這次暴漲的解釋只有一行小字「本年現役軍人納入戶籍」。在讀書考試的年紀,當然沒有多少人會去了解這行字的意義。但是,當我們聽了那些外省老兵的故事,才知道在那短短一行字中,充滿了多少老兵的悲哀無奈。在悲哀的歷史到最後都能短短一筆帶過。
在臺灣有句話叫「芋仔番薯」。以前臺灣人戲稱外省人是「芋仔」,這也滿形象的,芋頭就是一種不需要用心經營,扔在那就就長在呢的植物,用來比喻這些外省人很貼切的。貧窮的年代,臺灣人只能吃番薯,再加上臺灣的形狀就像一個番薯。所以,臺灣的本省人喜歡稱自己番薯
在臺灣,這些「老芋仔」總給人一種喜歡取年輕老婆的印象。常常被人拿來當笑柄說老牛吃嫩草,用有色眼鏡看他們。但是,說心裡話誰不想在適婚年齡娶妻生子,偏偏就是他們遇上了這個荒謬的時代,又遇上了荒唐的政策,才造就了自己荒誕的一生。其實能夠娶一個本省女孩還算是很好的情況呢。然而,大多數的本省人都看不上這些外省人,再加上大部分的外省老兵,即上了年紀又沒有多少錢,怎麼可能取得上妻子呢?想要娶妻只能各憑本事,事實上,老兵能娶什麼樣的女人大家已經有答案了。
這些嫁給臺灣老兵的女人有一部分是肢體障礙者。有一部分是精神病人,有一部分是家庭貧困想靠女兒「改善家庭狀況」的人……在臺灣各地的精神科門診,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副景象:八十多歲垂垂老矣的榮民父親,帶著他智障或是有精神疾病的妻子,來探視剛剛發病住院的子女,那是一個一看就忘不了的震撼場面。
開放大陸探親,讓老兵能落葉歸根、魂歸故裡
這些來臺灣的「外省人」,一過就是30年,到了1980年,兩岸局勢逐漸和解,越來越多的老一代「外省人」壓抑不住自己心中洶湧澎湃的思鄉心緒,返鄉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但是當下的蔣經國依然實行三不政策——不通郵、不通航、不通商。
在1980年臺灣發生了第一件持槍搶劫銀行案,也就是著名的「李科師案「,而這個江洋大盜李科師,只不過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退伍外省老兵嘛!這件案子促成社會開始正視這個群體。大家漸漸知道,跟著國民黨來臺灣的這些外省人也不一定是那麼真誠,尤其是這些老兵們,很多人是被迫來臺的,背後都藏著時代的無奈與有家難歸的辛酸
在1987年的母親節,這些上了年紀的外省人不顧還沒解除戒嚴的狀況,豁出去了,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舉辦了一場抗議活動,他們身穿寫著」白髮娘望兒歸,紅妝守空緯「、」想家」、「抓我當兵來。送我回家去」……的標語在街上遊行,有別於衝衝衝的抗議,這場活動充滿了悲情。活動當天的主題曲是《母親你在何方》:
明知那黃泉難歸 我們仍在痴心等待
我的母親呀等著您 等著您等您入夢來
兒時的情景似夢般依稀 母愛的溫暖永遠難忘記
母親呀我真想您 恨不能夠時光倒移
唱著唱著,這些六七十歲的老先生像孩子一樣痛哭起來了,那畫面真的讓人揪心不已。
60年以後,在榮民之家幾個老壽星圍坐在一起,主持人問老壽星們有什麼願望,當輪到其中一位老人時,他站起來,對著話筒痛哭流涕的哽咽著說:「我就想跟我娘抱抱。」
說心裡話,回鄉探親,這是人性最基本的渴求,任何人都不應該用「政治立場」或是「意識形態」來進行阻攔。政府終於頂不住輿論壓力,在1987年底宣布開放赴大陸探親。
當然,能夠在幾十年以後回到家鄉,見到家人,確實是悲傷,但是相比哪些已經客死他鄉,只能魂歸故裡的臺灣老兵,能在有生之年回到家鄉,還是一種幸福。寫到此刻,我們的腦海中都能浮現出一個老人——高秉涵。
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滿滿的都是鄉愁。
正如老人說的,家就是這個曾經在怎麼努力都回不來的地方,但我從沒有放棄努力!年少的我,當年看到這段視頻並沒有什麼大的感觸,但如今,遠在千裡之外的學校讀書,才慢慢的感受了思鄉的苦。在這個我們想家可以打電話、開視頻、聊微信甚至是直接坐高鐵飛機回到家人身邊的年代,可能想家並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想想在那個國共對立的年代,幾十年沒有親人的消息,隻身一人淪落他鄉,這無論是對大陸的親人還是遠在臺灣的老兵都是一種整日整日的煎熬,這其中是一群人生活的辛酸與被那命運捉弄的無奈……難道這些小人物的人生在「歷史的波濤」下就真的一文不值,只能被衝擊流逝嗎?
結語
我知道,在今天那些去臺灣的老一代可能已經不在了。我寫這篇文章,只是希望我們大家能夠對他們有一些了解,我不相信小人物只能在「歷史的巨輪」下被碾壓。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知道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有我們的一群同胞他們也很想念我們的大陸,也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