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雖然即將把兩岸關係帶往更開放的方向,但他最苦惱的問題,還是幾十萬跟著蔣介石來臺的退伍老兵問題。這批人是蔣經國最忠貞的支持者,蔣經國也通過退輔會,為這批老兵的生老病死都做了安排,只是因為兩岸民間幾十年的隔離,老兵無法返鄉,但對故鄉與親人的思念與親情連帶,是什麼東西也擋不住的。
1987年5月,「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正式成立,直接挑戰國民黨權威,把兩岸長期隔閡的不滿化為組織力量。促進會成員身穿寫著「想家」的上衣,在街頭髮送「骨肉隔絕四十年」的傳單,每舉辦座談會都有幾千人與會,現場悲戚莫名,獲得社會普遍認同與輿論支持。
大批老兵由於對政府推託極不滿意,開始走上街頭,不但舉辦數萬人集會,更聚集在退輔會門口,和安全人員發生肢體衝撞,造成相當大的震動。看著這批與他出生入死的老部屬晚景悽涼,蔣經國無限感慨,他屢次要求退輔會主動關心退伍老兵的需求,禁止採取武力驅離的方式對付這些老兵。但也因此,從「行政院」到退輔會各「中央」機關,不時可見這批老兵戴著白布條靜坐抗議、流淚哭訴的畫面。
對國民黨而言,開放返鄉探親等於打破幾十年的藩籬與心防,不要說「三不政策」,面對中國大陸逐漸壯大,蔣經國就是力持守勢都顯得吃力,因此蔣經國與其所屬幕僚始終抱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從臺灣安全角度希望妥善處理這個爭議。是以蔣經國雖曾指派馬樹禮研究此一提議,但這個項目小組最後的結論卻大出蔣經國的意料,他們竟然建議反對開放,充其量準出不準進,條件限制從嚴,而這個建議主張也的確符合國民黨內許多當權的保守派的意見。
這個項目小組顯然輕忽了蔣經國大手筆開放的企圖心與迫切心。
晚境中的蔣經國,希望儘速解決探親問題,除了歷史使命感之外,還有種時不我與的深切緊張。他對自己身體健康情形的悲觀,也讓他覺得時間所剩無多。為確保開放路線徹底落實,蔣經國只能用更直接的方式,忠實地傳遞並執行自己的意志。隨後,蔣經國立即更替其他研擬方案人選,直接指派黨內年輕精英、曾任他私人秘書的馬英九,聯繫副秘書長、文膽張祖詒,研究開放探親的「可行性方案」。他的指示很明確,就是基於人道精神,立即規劃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
1987年7月1日,蔣經國宣布解嚴,起用李煥出掌秘書長。李煥歷練豐富,又是蔣經國的長期心腹,各界都看得出來蔣經國企圖最後一搏的用心。他要求李煥必須落實「政治要民主、國民黨要改革、兩岸要統一」三項重要任務。尤其在兩岸統一上,蔣經國要求採取主動,因為兩岸若不統一,臺灣恐怕越來越難獨立存在。
1987年9月16日,繼當年7月臺灣宣布正式解嚴、開放黨禁之後,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宣布將開放大陸探親,打破臺海冷戰僵局,開啟兩岸交流之門。同時根據蔣經國的構想,開放探親是人道措施,屬於民間私人行為,「三不政策」沒有任何改變,基本政策亦不變。
11月2日,臺灣紅十字會開始開放探親登記,預定當天上午9時開始登記,但凌晨就已人山人海,第一天登記人數即高達1334人,開放後前六個月,登記人數更高達14萬,足見民間期待交流之心切。
為化解大批老兵動輒聚集在「行政院」等單位抗爭的窘境,蔣經國把軍中資歷完整、相當受賞識的「總政戰部」主任許歷農調任退輔會主委,希望通過許歷農的影響力及執行力化解爭端。只是陸續解嚴、開放黨禁與大陸探親,還主動鼓勵大陸時期中央「民代」自願退職方案,大佬紛紛抱怨李煥上臺後,根本是在取消「反攻政策」。對此,蔣經國只說:「民眾有權要共產黨、國民黨還是其他政黨來領導政府。」
(中國科學報 節選自《蔣經國畫傳》,師永剛、方旭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