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蔣經國宣布開放百萬臺灣老兵大陸探探親揭秘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蔣經國雖然即將把兩岸關係帶往更開放的方向,但他最苦惱的問題,還是幾十萬跟著蔣介石來臺的退伍老兵問題。這批人是蔣經國最忠貞的支持者,蔣經國也通過退輔會,為這批老兵的生老病死都做了安排,只是因為兩岸民間幾十年的隔離,老兵無法返鄉,但對故鄉與親人的思念與親情連帶,是什麼東西也擋不住的。

  1987年5月,「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正式成立,直接挑戰國民黨權威,把兩岸長期隔閡的不滿化為組織力量。促進會成員身穿寫著「想家」的上衣,在街頭髮送「骨肉隔絕四十年」的傳單,每舉辦座談會都有幾千人與會,現場悲戚莫名,獲得社會普遍認同與輿論支持。

  大批老兵由於對政府推託極不滿意,開始走上街頭,不但舉辦數萬人集會,更聚集在退輔會門口,和安全人員發生肢體衝撞,造成相當大的震動。看著這批與他出生入死的老部屬晚景悽涼,蔣經國無限感慨,他屢次要求退輔會主動關心退伍老兵的需求,禁止採取武力驅離的方式對付這些老兵。但也因此,從「行政院」到退輔會各「中央」機關,不時可見這批老兵戴著白布條靜坐抗議、流淚哭訴的畫面。

  對國民黨而言,開放返鄉探親等於打破幾十年的藩籬與心防,不要說「三不政策」,面對中國大陸逐漸壯大,蔣經國就是力持守勢都顯得吃力,因此蔣經國與其所屬幕僚始終抱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從臺灣安全角度希望妥善處理這個爭議。是以蔣經國雖曾指派馬樹禮研究此一提議,但這個項目小組最後的結論卻大出蔣經國的意料,他們竟然建議反對開放,充其量準出不準進,條件限制從嚴,而這個建議主張也的確符合國民黨內許多當權的保守派的意見。

  這個項目小組顯然輕忽了蔣經國大手筆開放的企圖心與迫切心。

  晚境中的蔣經國,希望儘速解決探親問題,除了歷史使命感之外,還有種時不我與的深切緊張。他對自己身體健康情形的悲觀,也讓他覺得時間所剩無多。為確保開放路線徹底落實,蔣經國只能用更直接的方式,忠實地傳遞並執行自己的意志。隨後,蔣經國立即更替其他研擬方案人選,直接指派黨內年輕精英、曾任他私人秘書的馬英九,聯繫副秘書長、文膽張祖詒,研究開放探親的「可行性方案」。他的指示很明確,就是基於人道精神,立即規劃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

  1987年7月1日,蔣經國宣布解嚴,起用李煥出掌秘書長。李煥歷練豐富,又是蔣經國的長期心腹,各界都看得出來蔣經國企圖最後一搏的用心。他要求李煥必須落實「政治要民主、國民黨要改革、兩岸要統一」三項重要任務。尤其在兩岸統一上,蔣經國要求採取主動,因為兩岸若不統一,臺灣恐怕越來越難獨立存在。

  1987年9月16日,繼當年7月臺灣宣布正式解嚴、開放黨禁之後,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宣布將開放大陸探親,打破臺海冷戰僵局,開啟兩岸交流之門。同時根據蔣經國的構想,開放探親是人道措施,屬於民間私人行為,「三不政策」沒有任何改變,基本政策亦不變。

  11月2日,臺灣紅十字會開始開放探親登記,預定當天上午9時開始登記,但凌晨就已人山人海,第一天登記人數即高達1334人,開放後前六個月,登記人數更高達14萬,足見民間期待交流之心切。

  為化解大批老兵動輒聚集在「行政院」等單位抗爭的窘境,蔣經國把軍中資歷完整、相當受賞識的「總政戰部」主任許歷農調任退輔會主委,希望通過許歷農的影響力及執行力化解爭端。只是陸續解嚴、開放黨禁與大陸探親,還主動鼓勵大陸時期中央「民代」自願退職方案,大佬紛紛抱怨李煥上臺後,根本是在取消「反攻政策」。對此,蔣經國只說:「民眾有權要共產黨、國民黨還是其他政黨來領導政府。」

  (中國科學報 節選自《蔣經國畫傳》,師永剛、方旭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1986年蔣經國看完一部電影後流下熱淚,無數臺灣老兵得以回大陸探親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將軍唯一的兒子李幼鄰在美國得知中國大陸拍攝《血戰臺兒莊》的消息後,馬上從美國趕回祖國探親。飛機一落地,李幼鄰先生就向來機場迎接他的陳敦德說:「我先不去賓館,你現在就帶我去看《血戰臺兒莊》。」陳敦德告訴他:「電影正在最後製作之中,音樂還沒有最後合成。」李幼鄰急不可待地要求說:「沒關係,我就想馬上看到。」
  • 臺灣老兵——大陸人不曾體會過的生活的辛酸和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導語1949年國民黨撤退到臺灣以後,臺灣多出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臺灣人眼中的「外省人」;國民黨政府眼中的「榮民」;老年的他們是社會的「邊緣人」。當然,今天的這些人,已經不在,有的人落葉歸根,但是更多的人早已客死他鄉,沒能回到大陸。1949年,臺灣多了這些「外省人」1949年,在中國大陸上,發生了一次將近150萬人的大遷徙。
  • 廖承志致信蔣經國幕後:開啟兩岸和平接觸之門
    公開信發表後五年,蔣經國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  以蔣經國為首的臺灣當局,在與祖國大陸的溝通上立場極為頑固,認為這是中共「統戰的詭秘伎倆」,仍一心一意推行「三不政策」。  廖承志的公開信轉到了蔣經國手中,蔣經國戴著老花鏡,讀著廖承志的信。他讀了此信作何感想,是否也受到感動?尚不得而知,據說蔣經國看畢默不作聲,不置可否。
  • 國臺辦:願助臺灣老兵返鄉 樟樹正全市尋找老兵親人(圖)
    24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重陽節特別調查「父親母親最在乎什麼」,駐臺灣記者在臺北街頭隨機採訪,傾聽海峽對岸老人的心願,其中一位受訪的百歲老人是江西籍抗戰老兵,言語中透露出對家鄉的眷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大江網訊 記者邱輝強報導:10月31日上午,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楊毅說,願助臺灣老兵返鄉。
  • 蔣經國對臺灣的貢獻都有哪些 蔣經國眼中的我的父親
    蔣經國是臺灣歷任總統中最受大多數人民所認同和喜愛的,這與他親民的形象有關,但更主要是因為對於臺灣,蔣經國的貢獻是巨大。蔣經國是在他父親蔣介石死後當上了臺灣總統,那是在1978年。不過在此之前,蔣經國也擔任過不少職務,最高當的是行政院長。當時臺灣許多基礎設施都十分缺乏,所以蔣經國提出了十大建設,也就是十項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包括交通,包括重工業,也包括能源,它為臺灣經濟的振興奠定了基礎,所以它才能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在建設開始前的1970年臺灣人均GDP只有三百多美元,等到蔣經國去世已經達到七千美元,增長速度非常誇張,以翻倍都很難形容,由此可見他對臺灣經濟的貢獻。
  • 臺灣普通民眾眼裡的臺灣80年代(下)
    幾十年來許多人是依靠"反攻大陸"這個信念活下去的,這也成為一個沒人敢挑戰的"神主牌"。所以當1987年臺灣當局承認"反攻大陸不可能"時,你就可以知道,這引起多大的震撼了。
  • 他16年背200多名老兵骨灰回大陸,出門時總給逝者買一張票
    2019年最後一天下午,劉德文在湖北武漢乘機,前往香港,之後,再轉機回臺灣。回到家中,已是深夜。妻子說,你這是回家探親嗎?劉德文只能無奈地笑笑,遞給妻子一套嶄新的絨褲。儘管骨折之傷還沒好利索,過去半年裡,劉德文已經帶傷往返臺灣與大陸十幾次了。2018年,來自湖南的楊惠通過劉德文留在今日頭條上的聯繫方式,找到他。
  • 蔣經國去世之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蔣經國葬禮在什麼時候舉辦的
    1988年1月13日,時任臺灣總統和臺灣國民黨主席的蔣經國去世,享年78歲。蔣經國去世後,根據他的遺囑,總統之位由李登輝繼任,但是他沒有說明國民黨主席的位置該由誰繼任。其實,蔣經國在晚年的時候身體就一直不好,據傳蔣經國的病歷卡累積起來,能夠堆到一個人的腰部。
  • 視大陸吳下阿蒙?大陸早已今非昔比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一篇《大陸崛起,臺灣何必緊張》評論,指出和平崛起的大陸,是臺灣的機遇和福音。同文同種的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就在身邊,還有「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善意,是何等可遇不可求的好事?   但該文也不客氣指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7年前,臺灣是亞洲4小龍之首,錢淹腳目,大陸經濟總量只有臺灣的兩倍多。
  • 從「遇見大陸」到「看見臺灣」
    新華社記者 張鍾凱攝  翻看一本發黃但整潔的筆記本,裡面是密密麻麻用鉛筆和原子筆書寫的筆記,都是大陸各個地方的人文地理和風景名勝典故,頁邊角處貼著標籤,標註著大陸城市的名字:廣州、濟南、瀋陽、成都……  這是68歲的臺灣老導遊陳勝泰第一本「大陸行記」。從1988年帶隊到大陸探親旅遊開始,近30年來他帶隊臺灣遊客到大陸去過約400次,「大陸比較知名的景點沒有我沒去過的」。
  • 蔣介石後代病危前秘回大陸,5個未竟的願望讓人落淚
    蔣孝勇之妻蔣方智怡和兒子在蔣氏故裡 蔣介石自1949年撤退臺灣後,半個世紀,全家沒有一個人再回大陸。 思鄉之情甚濃,蔣介石晚年曾登上離大陸最近的大陳島,望著老家浙江方向,久久凝視。 蔣經國更是情牽大陸。 鄧小平派人給他寄過去老家保護完好的錄像帶,看著修葺一新的蔣氏故居和母親的祖墳,蔣經國老淚縱橫。
  • 臺灣入土、遷回大陸、繼續暫厝,民進黨治下的蔣介石靈柩該何去何從?
    由於該處山水形似故鄉奉化,蔣介石想起其母親王太夫人,因此於1962年題寫「慈湖」匾額。 1975年4月16日,蔣介石靈柩運至慈湖,安放在正廳黑色大理石棺柩中。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按照死後追隨父親的遺願,蔣經國的靈柩1月30日停靈於距離慈湖不遠的大溪頭寮,同樣沒有下葬。 等到李登輝時代,臺灣島內本土化聲浪漸起。
  • 臺媒:兩岸非貓和老鼠 臺灣要引大陸青年喜歡
    臺灣不是老鼠,兩岸關係不論從歷史或文化淵源看,也不該是老鼠與貓。臺灣不但不必拒絕大陸學生赴臺,還要吸引大陸年輕人接受臺灣、喜歡臺灣。文章摘編如下:恐懼讓人退縮,退縮造成保守,保守的結果就是封閉。臺灣面對崛起的大陸,不能恐懼,更不能退縮,因為臺灣退無可退,我們只能以更堅強的競爭力穩住臺灣的優勢。
  • 闊別家鄉70年,臺灣老兵回鄉探親:漫漫回鄉路 濃濃思鄉情
    11月10日,87歲的臺灣老兵胡一帆先生在家人的陪護下,回到闊別70餘年的家鄉江西省泰和縣苑前鎮路溪村探親。    已到耄耋之年的他,16歲從家鄉參軍,解放前跟隨國民黨軍隊渡過臺灣海峽,在臺灣安家,獲得國民黨軍中將軍銜,曾任愛國雜誌《贛風》雜誌的總編輯,著有《滄海一粟》一書,受到過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的接見。
  • 蔣介石唯一回大陸掃墓的孫子,跪拜時道出心酸5字,字字戳心
    身為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自然知道父親在那一戰中受到的恥辱有多麼的大,他不願意再踏入大陸,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但臺灣畢竟不是他們真正的家。不僅只有國民黨士兵渴望回到大陸,蔣介石自己和他的兒子,兄弟姐妹們都渴望回到大陸。於是在蔣介石去世後不久,蔣經國在一次會議中提出,所有的軍人和公職人員只要在大陸地區有自己的親人,都可以申請一份探親表回到大陸和他們團聚。
  • 大陸居民去臺灣探親、定居所需材料
    大陸居民去臺灣探親、定居所需材料 2011年01月30日 14:36:26  來源:   去臺灣探親、定居需提供以下材料:  (1)本人戶口簿、
  • 國民黨揭秘蔣經國是「黑貓中隊」負責人(圖)
    「黑貓中隊」是臺灣空軍史上最神秘的一環,四十餘年來,官方檔案仍未完全解密,紀錄片《臺灣天空的秘密》透過訪談U2駕駛員,揭露塵封往事的片段。臺灣《聯合報》23日報導,國民黨將推出的特展,首度曝光的檔案照片證實一個半公開的秘密:蔣經國確實是黑貓中隊的實際負責人。
  • 1975年最後特赦的戰俘,有幾個申請去臺灣?蔣經國此舉卻令人心寒
    大家知道我們新中國自1949年成立之後,有幾次對戰俘進行了特赦嗎?其實共計有7次,而這幾次分別是1959年、1960年、1961年、1963年、1964年和最後的1975年,其中1975年更是將所有的戰犯全部給釋放了,共計有293名,為此當時在國際上還引起了轟動呢!
  • 蔣經國晚年的決策性失誤:選「平民官員」李登輝接班
    蔣經國和李登輝(資料圖)蔣經國在臺灣執政的最後幾年,糖尿病晚期症狀愈見嚴重,從1973年開始就頻繁出入臺北的榮民總醫院。到了1986年,病體沉重的他不得不以輪椅代步,身體狀況已至危境。蔣經國自知來日無多,開始抓緊一系列他認為有必要在有生之年完成的事情,諸如開放黨禁、結束戒嚴、充實「中央民意機構」、蔣氏父子地方自治法治化和開放大陸探親等。
  • 臺灣最美的湖北黃梅人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在百萬黃梅人的眼中,客舍臺灣的黃梅鄉親是寶島最美的風景。中國紅十字會報刊社原社長吳苾雯女士,1992年,時任中國青年報社湖北記者站站長,當年9月赴臺灣採訪。她撰寫的通訊《與陌生親友相逢於美麗臺灣》,膾炙人口,風行一時。今天讀來,仍然盪氣迴腸。吳社長第一次報導黃梅去臺老兵,面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