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願助臺灣老兵返鄉 樟樹正全市尋找老兵親人(圖)

2021-01-19 中國江西網

  24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重陽節特別調查「父親母親最在乎什麼」,駐臺灣記者在臺北街頭隨機採訪,傾聽海峽對岸老人的心願,其中一位受訪的百歲老人是江西籍抗戰老兵,言語中透露出對家鄉的眷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大江網訊 記者邱輝強報導:10月31日上午,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楊毅說,願助臺灣老兵返鄉。此外,大江網記者從樟樹市委臺辦獲悉,他們已在全市鋪開尋找老兵親人。

  國臺辦:願助臺灣老兵返鄉

  在31日的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在重陽節的時候央視推出了一檔節目,播出了一位臺灣百歲老兵的採訪,他最遺憾的是沒有回大陸看看,兩岸的媒體對此進行了跟進,並且報導說有很多臺灣老兵存在這種情況,請問您對此如何評論?

  楊毅說,實際上自1987年以來,臺灣方面開放大陸籍老兵回鄉探親以來,大部分的臺灣籍老兵已經跟老家聯繫上,或者都已經回來過。像央視報導當中提到的還沒聯繫上或還沒回來過的,數量應該不多了。

  「我還沒有詳細了解,也許他們每一個人身後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各自的一些情況。但是不管怎麼樣,對於這樣一些老人希望葉落歸根或返鄉探親,我們都願意提供協助。」楊毅說。

  樟樹正全市尋找老兵親人

  國臺辦稱願助臺灣老兵返鄉,那麼老兵的家鄉——樟樹市委臺辦有何計劃呢?

  樟樹市委臺辦主任黃珠華說,他們已經在全市範圍內鋪開尋找老兵親人。「儘管老兵稱他在大陸沒有家屬,但我們工作還是要做。」黃珠華說,排除掉陳桂清這家人後,他們目前正根據陳氏族譜,一個一個村排查,以確定老人在樟樹有無親人。同時,她表示,至於下一步的工作,要找到老兵的親人才能展開。

相關焦點

  • 多名樟樹網友稱臺灣百歲老兵是他們失散親人 望與老人通電話
    10月26日晚,大江網發出消息《央視報導的江西籍臺灣百歲老兵終於找到了 原來是樟樹人》後,一名來自樟樹市店下鎮的網友陳小利在稿子發出幾分鐘後,便跟帖留言稱,臺灣百歲老兵很可能是他小爺爺,並希望能聯繫上老兵,與他通電話。
  • 1987年蔣經國宣布開放百萬臺灣老兵大陸探探親揭秘
    蔣經國雖然即將把兩岸關係帶往更開放的方向,但他最苦惱的問題,還是幾十萬跟著蔣介石來臺的退伍老兵問題。這批人是蔣經國最忠貞的支持者,蔣經國也通過退輔會,為這批老兵的生老病死都做了安排,只是因為兩岸民間幾十年的隔離,老兵無法返鄉,但對故鄉與親人的思念與親情連帶,是什麼東西也擋不住的。
  • 今日頭條公益尋人與臺灣ETNEWS合作老兵尋親服務 兩岸媒體共同實現跨海尋親夢
    近日,頭條尋人正式發起《跨越一甲子和千裡的團圓 「頭條尋人」展開老兵尋親服務》的線索徵集,致力幫助臺灣的老兵及老兵後代,找尋失散在大陸家鄉的親人。為了促成更多團圓,我們宣布即日起,與臺灣新聞網站ETNEWS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合作,拓展老兵尋親服務。
  • 闊別家鄉70年,臺灣老兵回鄉探親:漫漫回鄉路 濃濃思鄉情
    11月10日,87歲的臺灣老兵胡一帆先生在家人的陪護下,回到闊別70餘年的家鄉江西省泰和縣苑前鎮路溪村探親。    已到耄耋之年的他,16歲從家鄉參軍,解放前跟隨國民黨軍隊渡過臺灣海峽,在臺灣安家,獲得國民黨軍中將軍銜,曾任愛國雜誌《贛風》雜誌的總編輯,著有《滄海一粟》一書,受到過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的接見。
  • 臺灣老兵——大陸人不曾體會過的生活的辛酸和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在臺灣的地理課本上,有一次60年代的人口反常暴漲,對於這次暴漲的解釋只有一行小字「本年現役軍人納入戶籍」。在讀書考試的年紀,當然沒有多少人會去了解這行字的意義。但是,當我們聽了那些外省老兵的故事,才知道在那短短一行字中,充滿了多少老兵的悲哀無奈。在悲哀的歷史到最後都能短短一筆帶過。在臺灣有句話叫「芋仔番薯」。
  • 他16年背200多名老兵骨灰回大陸,出門時總給逝者買一張票
    王書銓後來去了臺灣。與他一同遠去臺灣的,還有無數來自各省的年輕人。1949年,國民黨部隊在大陸敗局已定,蔣介石帶著近百萬軍人退往臺灣。這一別,王書銓們從此與海峽對岸的親人兩地分隔,故鄉不復見,只留下時代的悲劇。王書銓到臺灣兩年後便退役,一個人住在宜蘭蘇澳鎮,做了漁民,常常坐著漁船到日本、越南、菲律賓等海域捕魚。
  • 「我身邊的退役老兵」短視頻徵集活動正式啟動
    為傳承紅色精神,關愛退役軍人,由人民網·人民數據發起的「我身邊的退役老兵」短視頻徵集活動近日正式啟動。活動期間,將邀請知名人士為退役老兵短視頻徵集加油助力,同時,還將推出退役軍人工作宣傳系列短片,共同宣傳和弘揚退役老兵的奉獻精神。
  • 遠去的背影 ——對話臺灣眷村老兵
    爺爺坦言當時回大陸的時候,臺灣的錢很好用,臺灣一個月的錢能在大陸用上一年,賣的東西都很便宜。當時的萬元戶還很少,爺爺就將美元換人民幣,給他的兩個弟弟、四個妹妹每人一萬塊,他們爭前恐後地搶著要,迅速躋身萬元大戶的行列之中。在爺爺的心中,故鄉是他永遠的根,兄弟姊妹是最深的牽掛。少時離家,經年累月的苦難皆化為了對故鄉親人深深的眷戀與感恩。於是,家鄉建設和經濟的支助,便成為了不遺餘力的奉獻和最後的救贖。
  • 被困印度五十餘載 中國老兵的漫漫歸家路
    印度網友們這樣說 Mirza Asif Aslam:這件事觸動了我們的心,我們向神祈禱,願他早日回家。你現在的想法我們知道了,會和你保持聯繫,也正加緊和印度政府、中國國內有關部門密切溝通。相信你回中國探望親人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
  • 離家70載的臺灣老兵回家了,跪在父親墳前痛哭:兒子不孝回來晚了
    90歲的臺灣老兵張萬龍得了老年痴呆,記憶力在慢慢消退,老人清醒時不止一次提起想回河北唐山老家。可是他對家的線索僅存軍籍登記表上一個保甲制的地址,而且經歷44年前的一場大地震,不知道還能不能找回那個零星印象的家。1943年,年僅13歲的張萬龍便參軍入伍,隨著部隊一路南遷,與家人失去了聯繫,1949年從上海搭船前往臺灣,整整70年再也沒有回過祖國大陸。
  • 【扛起重大責任 我們一起追夢】老兵·老闆·新農人
    【扛起重大責任 我們一起追夢】老兵·老闆·新農人 2019-03-06 09:49:15 來源: 南通網
  • 從遺物中翻出一張尋親啟事 家人為96歲老兵尋親成功
    ■ 96歲的老兵蘭榮與世長辭後,後人們整理遺物時,打開了平日裡放在他床頭鎖著的小木匣,在世的時候,蘭榮從不允許別人翻他的木匣。匣子裡,有一份蘭榮至死都沒公開的尋親啟事:尋找姐姐、姐夫和前妻。此外,還有一位年輕美貌女子的照片。  ■ 這名女子是誰?這封尋人啟事,蘭榮至死都沒有公開,到底有什麼故事?
  • 臺灣妹子第一次到江西,竟在機場痛哭!
    之後,他隨著部隊輾轉遠赴臺灣,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 時代的洪流,衝刷的是每一個人的命運。陳竹生背井離鄉隻身在臺灣,原本只是軍中小兵的他苦讀醫書,後來通過資格考試成為一名軍醫。經歷了無數寒暑的想念與煎熬,1989年兩岸開放交流後,陳竹生獨自回江西見到朝思暮想的家人,之後的幾年也有過書信往來。
  • 96歲臺灣老兵離家70年,盼回湘,問侄兒: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前言 戰爭年代,身不由己,許多士兵不是戰死沙場,就是難返故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老兵,看一看他的回鄉之路。3 年之後,鄧雪桂又跟著部隊去了臺灣 ,但是在臺灣的生活沒有人們想的那樣好,他一個月只有幾十塊錢,買一包煙就要5毛錢,連刷牙的牙膏他都不捨得買。
  • 浴火重生王者歸來 誠邀老兵重返《問道》續寫傳奇
    禮包>> 下載>>玩家角色等級大於等於80級且連續30天以上未登陸角色所在區組的玩家即可參與活動,在天墉城尋找再續問道緣大使此外,角色等級大於等於80級且1至7天未登錄遊戲的玩家回歸後可以獲得儲備獎勵,當玩家完成修行、十絕陣、天罡十絕陣、尋仙、天罡尋仙、通天塔、天降大任、七星陣、天罡七星陣、八陣圖、
  • 獨特火車票為退伍老兵送行,北京的火車站候車室裡唱響送別的歌
    再見,老兵!今天,北京各個火車站擠滿了退伍返鄉的老兵,登車之後,他們就將徹底結束軍旅生活,開始新的人生徵程。今天上午,記者在北京站看到,火車站為老兵們開闢了專門的候車室,候車室裡坐了滿滿一屋子老兵,一水兒的橄欖綠和大紅花。
  • 98歲澳大利亞「海鷗支隊」老兵難忘那段「海南故事」
    中新社墨爾本11月4日電 題:98歲澳大利亞「海鷗支隊」老兵難忘那段「海南故事」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從集中營解救出去的時候,我是被一輛車載到鎮上的中國醫院,當離開集中營越來越遠,我感慨萬千。」98歲的澳大利亞海鷗支隊老兵TomPledger,回憶起70年前在中國海南東方市被解救的那一刻,老淚縱橫。
  • 又是一年退伍季,老兵們一路珍重
    9月2日,武警西藏森林總隊昌都支隊昌都中隊隆重舉行退伍老兵向軍旗告別儀式,老兵們卸下警銜,告別昔日一起摸爬滾打的兄弟,離開部隊走向地方。卸下警銜,告別軍旅(資料圖)  老兵們在服役期間圓滿完成了藏東地區防火滅火、搶險救援、保護野生動植物等重大任務,以自己的赤膽忠誠為中隊贏得無數榮譽,用自己的使命擔當守護一方平安,用熱血青春在藏東大地上書寫著不平凡的篇章
  • 趙本山致敬老兵:能為他們演出,我三生有幸(圖)
    趙本山敬重抗戰老兵和革命英雄,老兵們喜歡趙本山。10月26日晚,由本山傳媒集團、華西圓夢基金主辦,太極集團、中國雙擁雜誌社協辦的「太極水之夜」鐵嶺本山民族樂團赴川公益演出的第二場,在成都錦城藝術宮隆重舉行。
  • 九旬臺灣老兵一生未婚,渴望回大陸養老,侄子:家裡房間隨便挑!
    臺灣老兵鄧雪桂回湖南老家探親時,看到鄉人日子過得艱苦,不忍袖手旁觀,一時成為了全村的貴人。他不僅挨家挨戶送錢,資助學校,還宴請全村,鄧雪桂把自己所有的力量毫無保留使出來,他也順理成章成為了大家眼中那個條件優越的臺灣人。鄧雪桂雪中送炭,使得鄉親們感激不盡。自臺灣「解嚴」後,他一共回鄉四次,給族人帶回了不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