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千年的五弦琵琶長啥樣?
鄭州大學成功複製唐代傳世孤品
陳豔展示複製的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複製的魚尾撥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實習生劉袁抒文許俊文攝影
在陳凱歌電影《妖貓傳》中,白樂天夜闖唐玄宗秘寶室,欲盜錦囊時,一把五弦琵琶直立在地面上,琴弦猶自在顫動,天花板上鬥轉星移……時過千年,唐人懷抱著的五弦琵琶,也只留下敦煌壁畫、石窟雕刻上的蹤影。
今天的傳統民族樂器琵琶只有四弦,白居易所形容五弦琵琶的佳句「五弦彈、五弦彈,聽者傾耳心寥寥」,成為絕唱。唐代五弦琵琶的傳世孤品,現藏於日本正倉院,人們難得一見。
好消息是,鄭州大學音樂考古研究院最近成功複製了這件傳世琵琶。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受邀現場見證開箱,並通過深入採訪為讀者講述唐代琵琶的前世今生。
唯一傳世的唐代五弦琵琶複製品現身鄭州
「彈了半輩子琵琶,五弦琵琶會是什麼聲音?」在鄭州大學音樂學院常務副院長陳豔的心頭,始終縈繞著這個待解的疑團。
多年前,懵懂的年齡,隨爸媽聽一場民族音樂會時,獨具一格的琵琶弦音讓陳豔一見傾心。從6歲初學琵琶,她就聽老師提及古時還有一種五弦琵琶,但是原件藏於日本正倉院。
這把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相傳是當年唐玄宗和楊貴妃共同贈送給日本聖武天皇的禮物,被日本視為國寶,很少示人。最近的一次展出是2015年11月,轟動一時。
早已盼望著一睹其風採的陳豔,當時卻因時間衝突遺憾錯過,而下一次展出又遙遙無期。從事音樂考古的她,擔負著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使命,決定原樣複製。在搜集了正倉院唐代琵琶的完整數據和資料後,通過一個揚州樂器製造公司,嚴格按照原型工藝製作,歷時一年半終於成功複製,了卻了兒時夙願。
「不愧是盛唐的琵琶,一派華麗氣象!」開箱的那一刻,精美的複製品驚豔了眾人。這把五弦琵琶通體紫檀木,直項,施螺鈿花紋,梨形共鳴箱,熠熠生輝。腹面還貼以玳瑁薄片,用螺鈿嵌出一騎駝人撫彈琵琶的畫面,胯下的駱駝轉頸與之相向,好似知音互動。螺鈿是一種傳統裝飾工藝,是指用螺殼與海貝磨製成各種圖案薄片,鑲嵌在器物表面,如天生麗質。
在鄭州大學音樂考古研究院文物陳列中心,同時根據正倉院所藏唐代琵琶仿製的,還有紫檀四弦曲項琵琶和紫檀仿唐圓阮。這把曲項琵琶張四根弦,捍撥部位施以牛皮,上繪騎象鼓樂圖,音箱較五弦琵琶寬大,推測發音要低一些。
三件複製琵琶放在一起,印證出唐代的開放包容。在敦煌莫高窟的唐窟壁畫中,琵琶是最為常見的樂器,有近30種之多。直項琵琶可追溯至秦代,是直柄、圓形音箱、豎著演奏用手彈撥的樂器。曲項琵琶則由西域傳入,梨形音箱,頭部向後彎曲。直柄圓形的「漢琵琶」,由於「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擅撫,被後世稱為阮鹹,流傳至今稱為阮。
《琵琶行》裡的琵琶女是指彈還是執撥?
與今天人們彈琵琶是豎抱手指彈撥不同,不管是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韓熙載夜宴圖》還是敦煌壁畫,都能看到橫抱琵琶手持撥子彈奏的畫面。從橫抱變豎抱、撥子彈奏變為手指彈奏,這中間是如何演變的?
「曲項四弦琵琶是橫抱用魚尾形撥子彈的,而直項五弦琵琶是豎抱用手指彈奏。」陳豔介紹說,橫抱琵琶演奏的姿勢起源於遊牧民族,為「馬上所鼓也」,橫向抱持可以降低重心,右手執撥子隨手腕上下撥動,方向剛好與橫向的弦垂直,便於撥弦。而豎抱琵琶的話就可以直接用手指彈奏,便於施展更為複雜靈活的輪指、搖指等技巧。唐代以後,隨著琵琶形制的演變,演奏方式逐漸由撥子撥改為指彈,近乎豎抱的姿態能使右手在自然的狀態下發揮各種技法。
談及琵琶,繞不開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詩中的琵琶女到底是用手指彈還是撥子彈?陳豔也難以給出確定的答案,「輕攏慢捻抹復挑」的詩句明顯說的是指法,而「曲終收撥當心畫」「沉吟放撥插弦中」點出又是用撥子彈奏,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至於琵琶是橫抱還是豎抱,爭論更是不休。有人根據「猶抱琵琶半遮面」,認為就是豎抱琵琶的姿勢,否則難以遮擋面部,同時還有人指出前一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說明此時尚未落座彈奏,不能作為豎抱琵琶的論據。
「無論如何,白居易一定是琵琶彈奏高手,否則不可能有如此細緻的刻畫。」陳豔說。而敦煌壁畫裡廣為人知的「反彈琵琶」,根據敦煌學家的研究,很可能是敦煌畫匠的一種創造性圖案,而非真實的演奏技巧或舞蹈動作。
彈撥方法的演變尚有跡可循,但五弦琵琶因何失傳如今還是一個謎。按照彈撥樂的規律,多一根弦,音域會更寬,表現力也會更強,所以五弦或許並非因為落伍而在發展中被淘汰。
有一種說法是,宋代以後,五弦琵琶彈奏技藝逐漸失傳,宮廷樂坊中因而也不再使用五弦琵琶,取而代之的是構造大致相同的四弦琵琶。
敦煌千年琵琶譜能否在今天奏響?
歷史在傳承中有一個維度最容易缺失,那就是聲音。失傳的五弦琵琶儘管有繪畫石刻可供參照,技術的發展也能夠仿製研究,但聲音之謎的破解,絕非朝夕之事。
近些年來,琵琶演奏家方錦龍根據唐代「五弦直項琵琶」形制,結合現代常用的琵琶,復古製作出現代五弦琵琶,但只是形制與唐代接近,算是復古的創新樂器。著名民族舞劇《絲路花雨》中,英娘手持五弦琵琶彈撥起舞,只可惜背景琵琶樂曲是由四弦琵琶彈奏後錄音而成。
然而,今世的琵琶,終究難以重現千年之前的大唐琵琶之音。
陳豔解釋說,如今使用的琵琶是四弦,用來按音的主要是六相、二十四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但傳世的唐代五弦琵琶只有五個品,並且許多構造細節與今天迥異。
那彈撥仿製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琴弦,傳出的是否就是大唐之音?當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撥動琴弦,樂音清脆悅耳,正感嘆著聽到唐代琵琶的歷史迴響時,陳豔忙揮手指正:「這件復原琵琶目前所張的是鋼弦,而古代琵琶弦可能是由蠶絲或動物腸衣等韌性較大的自然材質做成,更為重要的定弦方法還沒有破解。」
幸運的是,在敦煌的石窟中發現的「敦煌曲譜」,抄寫了琵琶曲25首。單看曲名《品弄》《傾杯樂》《西江月》等,就讓人思緒萬千。雖說這種「燕樂半字譜」讀認方法早已失傳,但一代代音樂學家們正致力於解譯,「天書」終究有被破譯的那一天。而唐代琵琶的仿製,也為破譯敦煌琵琶譜提供了與實物研究相結合的途徑,二者或可互相啟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的《琵琶行》,至今帶給人們無限遐想。
「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看到用原樣複製的唐代五弦琵琶,復活敦煌琵琶譜裡的樂音。當沉睡千年的大唐音符被激活的剎那,該是怎樣的情景?」陳豔抱著仿製的唐代五弦琵琶,陷入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