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千年的五弦琵琶長啥樣?唐代傳世孤品複製成功

2021-01-10 大河網

失傳千年的五弦琵琶長啥樣?

鄭州大學成功複製唐代傳世孤品

陳豔展示複製的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複製的魚尾撥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實習生劉袁抒文許俊文攝影

在陳凱歌電影《妖貓傳》中,白樂天夜闖唐玄宗秘寶室,欲盜錦囊時,一把五弦琵琶直立在地面上,琴弦猶自在顫動,天花板上鬥轉星移……時過千年,唐人懷抱著的五弦琵琶,也只留下敦煌壁畫、石窟雕刻上的蹤影。

今天的傳統民族樂器琵琶只有四弦,白居易所形容五弦琵琶的佳句「五弦彈、五弦彈,聽者傾耳心寥寥」,成為絕唱。唐代五弦琵琶的傳世孤品,現藏於日本正倉院,人們難得一見。

好消息是,鄭州大學音樂考古研究院最近成功複製了這件傳世琵琶。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受邀現場見證開箱,並通過深入採訪為讀者講述唐代琵琶的前世今生。

唯一傳世的唐代五弦琵琶複製品現身鄭州

「彈了半輩子琵琶,五弦琵琶會是什麼聲音?」在鄭州大學音樂學院常務副院長陳豔的心頭,始終縈繞著這個待解的疑團。

多年前,懵懂的年齡,隨爸媽聽一場民族音樂會時,獨具一格的琵琶弦音讓陳豔一見傾心。從6歲初學琵琶,她就聽老師提及古時還有一種五弦琵琶,但是原件藏於日本正倉院。

這把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相傳是當年唐玄宗和楊貴妃共同贈送給日本聖武天皇的禮物,被日本視為國寶,很少示人。最近的一次展出是2015年11月,轟動一時。

早已盼望著一睹其風採的陳豔,當時卻因時間衝突遺憾錯過,而下一次展出又遙遙無期。從事音樂考古的她,擔負著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使命,決定原樣複製。在搜集了正倉院唐代琵琶的完整數據和資料後,通過一個揚州樂器製造公司,嚴格按照原型工藝製作,歷時一年半終於成功複製,了卻了兒時夙願。

「不愧是盛唐的琵琶,一派華麗氣象!」開箱的那一刻,精美的複製品驚豔了眾人。這把五弦琵琶通體紫檀木,直項,施螺鈿花紋,梨形共鳴箱,熠熠生輝。腹面還貼以玳瑁薄片,用螺鈿嵌出一騎駝人撫彈琵琶的畫面,胯下的駱駝轉頸與之相向,好似知音互動。螺鈿是一種傳統裝飾工藝,是指用螺殼與海貝磨製成各種圖案薄片,鑲嵌在器物表面,如天生麗質。

在鄭州大學音樂考古研究院文物陳列中心,同時根據正倉院所藏唐代琵琶仿製的,還有紫檀四弦曲項琵琶和紫檀仿唐圓阮。這把曲項琵琶張四根弦,捍撥部位施以牛皮,上繪騎象鼓樂圖,音箱較五弦琵琶寬大,推測發音要低一些。

三件複製琵琶放在一起,印證出唐代的開放包容。在敦煌莫高窟的唐窟壁畫中,琵琶是最為常見的樂器,有近30種之多。直項琵琶可追溯至秦代,是直柄、圓形音箱、豎著演奏用手彈撥的樂器。曲項琵琶則由西域傳入,梨形音箱,頭部向後彎曲。直柄圓形的「漢琵琶」,由於「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擅撫,被後世稱為阮鹹,流傳至今稱為阮。

《琵琶行》裡的琵琶女是指彈還是執撥?

與今天人們彈琵琶是豎抱手指彈撥不同,不管是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韓熙載夜宴圖》還是敦煌壁畫,都能看到橫抱琵琶手持撥子彈奏的畫面。從橫抱變豎抱、撥子彈奏變為手指彈奏,這中間是如何演變的?

「曲項四弦琵琶是橫抱用魚尾形撥子彈的,而直項五弦琵琶是豎抱用手指彈奏。」陳豔介紹說,橫抱琵琶演奏的姿勢起源於遊牧民族,為「馬上所鼓也」,橫向抱持可以降低重心,右手執撥子隨手腕上下撥動,方向剛好與橫向的弦垂直,便於撥弦。而豎抱琵琶的話就可以直接用手指彈奏,便於施展更為複雜靈活的輪指、搖指等技巧。唐代以後,隨著琵琶形制的演變,演奏方式逐漸由撥子撥改為指彈,近乎豎抱的姿態能使右手在自然的狀態下發揮各種技法。

談及琵琶,繞不開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詩中的琵琶女到底是用手指彈還是撥子彈?陳豔也難以給出確定的答案,「輕攏慢捻抹復挑」的詩句明顯說的是指法,而「曲終收撥當心畫」「沉吟放撥插弦中」點出又是用撥子彈奏,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至於琵琶是橫抱還是豎抱,爭論更是不休。有人根據「猶抱琵琶半遮面」,認為就是豎抱琵琶的姿勢,否則難以遮擋面部,同時還有人指出前一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說明此時尚未落座彈奏,不能作為豎抱琵琶的論據。

「無論如何,白居易一定是琵琶彈奏高手,否則不可能有如此細緻的刻畫。」陳豔說。而敦煌壁畫裡廣為人知的「反彈琵琶」,根據敦煌學家的研究,很可能是敦煌畫匠的一種創造性圖案,而非真實的演奏技巧或舞蹈動作。

彈撥方法的演變尚有跡可循,但五弦琵琶因何失傳如今還是一個謎。按照彈撥樂的規律,多一根弦,音域會更寬,表現力也會更強,所以五弦或許並非因為落伍而在發展中被淘汰。

有一種說法是,宋代以後,五弦琵琶彈奏技藝逐漸失傳,宮廷樂坊中因而也不再使用五弦琵琶,取而代之的是構造大致相同的四弦琵琶。

敦煌千年琵琶譜能否在今天奏響?

歷史在傳承中有一個維度最容易缺失,那就是聲音。失傳的五弦琵琶儘管有繪畫石刻可供參照,技術的發展也能夠仿製研究,但聲音之謎的破解,絕非朝夕之事。

近些年來,琵琶演奏家方錦龍根據唐代「五弦直項琵琶」形制,結合現代常用的琵琶,復古製作出現代五弦琵琶,但只是形制與唐代接近,算是復古的創新樂器。著名民族舞劇《絲路花雨》中,英娘手持五弦琵琶彈撥起舞,只可惜背景琵琶樂曲是由四弦琵琶彈奏後錄音而成。

然而,今世的琵琶,終究難以重現千年之前的大唐琵琶之音。

陳豔解釋說,如今使用的琵琶是四弦,用來按音的主要是六相、二十四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但傳世的唐代五弦琵琶只有五個品,並且許多構造細節與今天迥異。

那彈撥仿製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琴弦,傳出的是否就是大唐之音?當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撥動琴弦,樂音清脆悅耳,正感嘆著聽到唐代琵琶的歷史迴響時,陳豔忙揮手指正:「這件復原琵琶目前所張的是鋼弦,而古代琵琶弦可能是由蠶絲或動物腸衣等韌性較大的自然材質做成,更為重要的定弦方法還沒有破解。」

幸運的是,在敦煌的石窟中發現的「敦煌曲譜」,抄寫了琵琶曲25首。單看曲名《品弄》《傾杯樂》《西江月》等,就讓人思緒萬千。雖說這種「燕樂半字譜」讀認方法早已失傳,但一代代音樂學家們正致力於解譯,「天書」終究有被破譯的那一天。而唐代琵琶的仿製,也為破譯敦煌琵琶譜提供了與實物研究相結合的途徑,二者或可互相啟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的《琵琶行》,至今帶給人們無限遐想。

「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看到用原樣複製的唐代五弦琵琶,復活敦煌琵琶譜裡的樂音。當沉睡千年的大唐音符被激活的剎那,該是怎樣的情景?」陳豔抱著仿製的唐代五弦琵琶,陷入憧憬。

相關焦點

  • 日本藏有一中國神品琵琶,棄置倉庫千餘年,專家:再也拿不回來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琵琶是中國傳統的彈撥樂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大約在秦朝時出現。值得注意的是,「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批(琵)是右手向前彈,把(琶)是右手向後挑。
  • 當中國古代幾近失傳的螺鈿工藝遇到潤揚古箏,竟然會這樣……
    之後,螺鈿技術在唐代逐漸成熟,明清達到頂峰,頂峰到什麼程度呢?據說那時,一般的中產階級家中都有3-5中螺鈿工藝品或家具。喏,下面這個香幾,就是清朝十分奢華有內涵的工藝品,螺片與黑漆,一個閃爍如星,一個漆黑如夜,它們的結合,令人想到了璀璨的星空。
  • 成功複製唐俑——唐代仕女「復活」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日電(記者 宋宇晟)正月十五前幾天,微博上流傳的一組照片成功地引起了一眾網友的注意,被網友認為「成功複製了唐俑」。不僅如此,這組圖片還被西安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文化機構轉發。這,是一組什麼樣的圖片?  微博截圖。  這是一組「唐代仕女吃湯圓」的圖片,共9張。
  • 中國十大樂器之一的琵琶種類有哪些?
    中國十大樂器之一的琵琶種類有哪些?「『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卻日把,象其鼓時,引以為名也」。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五弦琵琶漢魏之交,由西域樂人經「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中國。
  • 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為趙州長史周昉所繪
    遼寧省博物館,有一件鎮館之寶即《簪花仕女圖》,它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畫作的作者為周昉,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周昉任趙州長史,從五品。他在趙州的政務活動不見史載,但任職期間的畫壇趣事軼聞,屢見於斷編殘簡。
  • 中國民族樂器-琵琶基礎知識
    一、琵琶-知識概述琵琶,是指多種彈撥樂器,柳琴、月琴等,都可以稱之為琵琶類樂器。琵琶的歷史非常悠久,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琵琶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而魏晉時期左右,才有了正式的名稱「琵琶」。四、琵琶-悠久歷史琵琶是由直項琵琶和曲項琵琶演化而來,直項琵琶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南北朝時期,曲項琵琶由波斯傳入中原,並一度盛行於北朝時期。
  • 上古神獸白澤究竟長啥樣?
    黃帝後令圖寫之,以示天下,《白澤圖》由此傳世,白澤也就成為了後世闢邪的象徵。上述這段故事,就是有關白澤的傳說,但白澤的具體形態卻一直是個謎。據說國內唯一的白澤石雕可能就在戶縣渼陂湖,戶縣渼陂湖原存兩尊石雕,後遺失一尊,當地人也不清楚石雕究竟為何物,都稱其為「獅子」。
  • 靜象|《十面埋伏》誰都聽過,但你真了解中國琵琶的歷史嗎?
    ……這首最著名的,描繪琵琶彈奏過程中聲與情的完美交融的長詩,想來絕大部分人都聽過。琵琶音色清脆,曲調起伏,情思悲切婉轉,最終惹得詩人「江州司馬青衫溼」,寫下一首《琵琶行》,成為千年傳唱的一段佳話。不過一直到唐代以前,「琵琶」這個稱呼都不僅僅指現在我們熟知的琵琶,而是包括了所有以「批」「把」為主要演奏方法的相似彈撥樂器。比如現在的月琴、柳琴、阮等等。南北朝時,來自西域的曲項琵琶傳入中原。
  • 失傳千年的古代神秘的發明--天聖銅人
    失傳千年的古代神秘的發明--天聖銅人針灸作為中國獨有的醫學療法,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工作和生活中,用智慧揣摩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式,特點是不靠吃藥,只在病人身體的某個部位用針刺入,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通過刺激穴位和經絡達到治病救命的目的
  • 唐代仕女鬧元宵「復活」吃湯圓火爆朋友圈,是複製了唐俑?
    正月十五前幾天,微博上流傳的一組照片成功地引起了一眾網友的注意,被網友認為「成功複製了唐俑」。不僅如此,這組圖片還被西安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文化機構轉發。這,是一組什麼樣的圖片?這是一組「唐代仕女吃湯圓」的圖片,共9張。
  • 傳世奇寶孔子屐 長一尺四寸 孔子究竟有多高
    此次火災不僅造成「二百八萬」件器械蕩然無存,還有包括王莽頭,孔子屐,漢高祖斷白蛇劍等傳世奇寶全部被焚毀。王莽頭之所以為當成寶物流傳,可能成了歷代統治者教育皇家子弟的教具——看看!這就是亂臣賊子的腦袋,你們要時刻提防身邊的奸佞小人。
  • 日本尺八大師河南「尋根」,失傳千年的古樂今晚奏響河南博物院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攝影 許俊文 實習生 程賀 當已失傳千年的尺八再次回歸中原,它與中國古老樂器笛、簫、壎、篪的和鳴將綻放出怎樣美妙的韻律?即將於6月12日晚,在河南博物院上演的「梅菊醉」——王振、坂田梁山中日藝術交流音樂會,備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