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一)桑代克貓開籠取食實驗
將餓貓關入籠中,籠外放一條魚,餓貓急於衝出籠門去吃籠外的魚,但是要想打開籠門,餓貓必須一氣完成三個分離的動作。首先要提起兩個門閂,然後是按壓一塊帶有鉸鏈的臺板,最後是把橫於門口的板條撥至垂直的位置。經觀察,貓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時,拼命掙扎,或咬或抓,試圖逃出迷箱。終於,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這些努力和嘗試中,它可能無意中一下子抓到門閂或踩到臺板或觸及橫條,結果使門打開,多次實驗後,餓貓的無效動作越來越少,最後一入迷籠就會立即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去觸及機關打開門。桑代克記下貓逃出迷箱所需時間後,即把貓再放回迷箱內,進行下一輪嘗試。貓仍然會經過亂抓亂咬的過程,不過所需時間可能會少一些,經過如此多次連續嘗試,貓逃出迷箱所需的時間越來越少,無效動作逐漸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後,貓一進迷箱內,即去按動踏板,跑出迷箱,獲得食物。根據實驗,可以畫出貓的學習曲線。
(二)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巴甫洛夫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東西之前會流口水的現象,在每次餵食前都先發出一些信號(一開始是搖鈴,後來還包括吹口哨、使用節拍器、敲擊音叉、開燈……等等),連續了幾次之後,他試了一次搖鈴但不餵食,發現狗雖然沒有東西可以吃,卻照樣流口水,而在重複訓練之前,狗對於「鈴聲響」是不會有反應的。他從這一點推知,狗經過了連續幾次的經驗後,將「鈴聲響」視作「進食」的信號,因此引發了「進食」會產生的流口水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條件反射,這證明動物的行為。
(三) 斯金納的經典實驗:迷箱實驗
1.行為與獎勵
實驗1: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鈕,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自發學會了按按鈕。
這個實驗比「給狗狗搖鈴餵食」的巴普洛夫實驗更進了一步,建立行為。何為學習?就是指將行為與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聯繫。換句話說,使行為者感覺到「行為」與「獎勵」是有聯繫的。只要通過將行為與獎勵不斷重複、建立聯繫,就可以培養起操作者的行為模式。
2.行為與懲罰
實驗2:將一隻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鈕,則箱子通電。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
但遺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電,小白鼠按按鈕的行為迅速消失。「懲罰」,作為獎勵的邪惡雙生子,可以迅速建立行為模式。然而,懲罰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懲罰消失,則行為模式也會迅速消失。
(四) 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實驗
班杜拉觀察學習的一個經典實驗研究,將3~6歲的兒童分成三組,先讓他們觀看一個成年男子(榜樣人物)對一個像成人那麼大小的充氣娃娃做出種種攻擊性行為,如大聲吼叫和拳打腳踢。然後,讓一組兒童看到這個「榜樣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表揚和獎勵(果汁與糖果);讓另一組兒童看到這個「榜樣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責打(打一耳光)和訓斥(斥之為暴徒);第三組為控制組,只看到「榜樣人物」的攻擊性行為。然後把這些兒童一個個單獨領到一個房間裡去。房間裡放著各種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在十分鐘裡,觀察並記錄他們的行為。
結果表明,看到「榜樣人物」的攻擊性行為受懲罰的一組兒童,同控制組兒童相比,在他們玩洋娃娃時,攻擊性行為顯著減少。反之,看到「榜樣人物」攻擊性行為受到獎勵的一組兒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時模仿攻擊性行為的現象相當嚴重。班杜拉用替代強化來解釋這一現象:觀察者因看到別人(榜樣)的行為受到獎勵,他本人間接引起相應行為的增強;觀察者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懲罰,則會產生替代性懲罰作用,抑制相應的行為。
二、認知學習理論
(一)苛勒的黑猩猩實驗
他將黑猩猩放在鐵檻內,黑猩猩的旁邊放置一短棍,在檻外放一長棍和香蕉。黑猩猩開始試圖抓取香蕉,結果失敗。隨後,用短棍去撥,又失敗。急得摔棍撞檻。在這個過程中,經過幾次觀察,忽然拾起短捧,用短棒再連結長棒,取得了香蕉。可見,黑猩猩是在觀望的時候,把握了兩根棍棒與香蕉之間的內在關係。苛勒通過對黑猩猩進行的許多實驗,提出了頓悟理論。他認為問題的解決不是由於嘗試錯誤,而是由於頓悟。所謂頓悟,就是內在地把握情境的關係性,並依此改變整個情境。
(二)託爾曼的白鼠迷宮實驗
實驗設計:迷宮有一個出發點、一個食物箱和三條長度不等的從出發點到達食物箱的通道。實驗開始時,將白鼠置於出發點,然後讓它們自由地在迷宮內探索。一段時間後,檢驗它們的學習結果。檢驗時,再將它們置於出發點,並對各通道做一些處理,觀察它們的行為。
當三條通道都暢通時,白鼠會選擇第一條通道(距離最短的),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白鼠往往選擇較短的途徑。
在進一步的實驗過程中,託爾曼在A處將通道1堵塞,這時發現白鼠選擇通道2跑到食物箱。
當在B處堵塞通道1時,白鼠並不象以前形成的習慣那樣,先選擇通道2,然後再選擇通道3,而是避開通道2,馬上選擇通道3。即白鼠能「頓悟或意識到」阻塞點B是將一通道與二通道同時關閉起來。
由此,託爾曼認為老鼠學會走迷宮並非只是機械的左轉、右轉的動作聯結在一起,而是老鼠會在走過之後把迷津通路中某些特徵(方向、與目的地間距離及其間關係等)做為符號標誌,並通過對符號之間關係(手段—目的—關係)辨別,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副迷宮通道的整體地圖。
以上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及認知學習理論實驗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回復"教育理論"下載教育學心理學章節練習題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