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李鴻章,是我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也堪稱近代歷史評價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梁啓超曾在《李鴻章傳》中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更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從他初入官場到身居高位,官場生涯五十餘載,被時人稱為李中堂,可謂一生宦海浮沉,嘗遍榮辱辛酸。那麼李鴻章到底都當過些什麼官呢?他最高的官職又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呢?
01
李鴻章並非出身豪門,他的父親李文安年近四十才中進士,之後進入刑部任職 。李鴻章在仕途上比他的父親順利多了,他曾經是合肥名士徐子苓的弟子,17歲就考中秀才。李鴻章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住進曾國藩的府邸受其教導。曾國藩和李文安為同年中舉,對指點李鴻章十分盡心。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李鴻章以二甲第十三名的成績考中進士,時年24歲,比他的父親考中進士的時候要年輕多了,隨後李鴻章進入翰林院。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李鴻章任職翰林院編修,兼任武英殿編修。編修一職類似於如今的書籍編輯,當時武英殿作為朝廷的御用編輯部名存實亡,所以後一職位近似於掛名。而李鴻章的翰林院編修這一工作,相當於現在國家機關刊物的文字編輯,仍然是一個談不上什麼實權的職位。
然而,心懷大志的李鴻章自然是不甘心。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他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向朝廷請命去前線打仗,對於呂賢基的請求朝廷欣然同意,任命他為安徽團練大臣,李鴻章隨行前往安徽。到達安徽之後的五年裡,李鴻章的主要工作就是團練和鎮壓起義軍,在此期間因為抗敵有功,曾被朝廷嘉獎。此時他的風評不甚良好,有可能是招人嫉妒。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去世,李鴻章回京為父守孝。
兩年後,李鴻章得到曾國藩的看重,雖然此時兩人的身份差距巨大,但是曾國藩對李鴻章悉心教育,不但在工作上給予發揮的餘地,在生活上對於李鴻章的一些壞毛病也給予糾正。李鴻章也十分爭氣,很快便成為曾國藩手下的得力人才。
02
一年以後,曾國藩令李鴻章組建淮軍。這一工作得到了江南富紳的支持,而也正是由於這一工作此時的李鴻章已經開始掌握實權,但是他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李鴻章此時的地位非常微妙,與古代割據的藩鎮和後來的軍閥都十分類似。
隨著淮軍的組建和擴張,李鴻章的社會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曾國藩大力舉薦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清朝的巡撫一直就是一省最高的軍政執掌者。他這一職位所掌握的權力還略高於如今的省長和軍區司令。
李鴻章此時的官職是已經不小了。但是在此後第二年,他又兼任了五口通商大臣,即得到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這5個貿易口岸的管理權。這5個地方也是當時官方認可的所有貿易通商口岸,也就是說李鴻章在此時基本掌控了整個中國的對外貿易。而且他所管理的不僅限於貿易,還包括涉外事務。所以李鴻章此時的職務就等於是:一個省的省長,加上一個軍區的軍區司令,加上商務部外貿司司長,再加上外交部特派員。
做官做到這麼大,朝廷很快賞賜了爵位:先是封李鴻章為世襲都騎尉,隨後又加封為一等肅毅伯爵,雖然爵位並不代表實權,但是這對於李鴻章在官場中的地位卻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03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曾國藩被任命為負責徵討捻軍的欽差大臣,李鴻章升為兩江總督。兩江總督這一職位已經是清朝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之一,主要掌管著蘇皖晉三省的軍政大權。在我國現代根本不會有這樣的職位出現,所以沒有辦法對比。唯一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此時的李鴻章依然掌管著淮軍,已然成為朝廷重臣。
由於曾國藩討伐捻軍未果,李鴻章與其職位調換。李鴻章走馬上任,成為新的欽差大臣負責討伐捻軍。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由於捻軍一路攻到河北保定,而李鴻章未能及時救援,他被朝廷責罰,拔雙眼花翎,褫黃馬褂,革除都騎尉的爵位。直到捻軍被徹底鎮壓之後,李鴻章才又一次得回都騎尉的身份,朝廷還加封他為太子太保,成為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協辦大學士這一職位品級很高,是從一品的大官,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副國級幹部。
之後,李鴻章督辦貴州軍務,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等職位。若非李鴻章將財政控制權和軍權牢牢掌控在手中,此後的洋務運動也無法由他主導。在代表清廷與列強打交道的過程中,李鴻章逐漸名聲遠揚,成為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代表。
結語
李鴻章曾說清廷面臨「三千餘年一大變局」,而他自己也是身處其中。評價一個如李鴻章這般複雜的歷史人物,如果簡單以好壞二字來概括,不但過於武斷,而且過於無知。此人人生經歷過於複雜,而一千個讀者自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該如何評價,還是自由心定吧。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李鴻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