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處安葬的「家庭成員」
北京市養犬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市的寵物狗總量約為150萬隻。全市寵物貓的數量,還會比寵物狗多一些。保守估計,每年北京市的因病、因老而死亡的寵物狗、貓數量至少有20萬隻。
如此多的寵物狗、貓,耗盡一生陪伴它們的人類主人,死後卻很少得到妥善的安葬。調研顯示,大量的寵物狗、貓在死後被主人套個塑膠袋,直接扔進垃圾桶。稍微負責的,也只是簡單埋在小區花園裡。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對這位「家庭成員」不負責任,也會帶來諸如汙染環境、威脅人類健康等方面的問題。
城市越來越大,孤獨的人越來越多。寵物帶來了陪伴,早已成為家庭裡那個不是人類的「家庭成員」。如何文明、安全地對待寵物死後的殯葬問題,已是我們需要面臨的問題。
「又回來了」的毛毛
在11歲零8個月的時候,毛毛去世了。毛毛是一隻很普通的小狗,白色,長毛。用他的主人、一位今年70歲的老爺子的話說,毛毛是個「串兒」。當年從狗市上買來毛毛,老爺子只花了50元錢,辦狗證卻花了500元。老爺子不在乎毛毛的品種,只是看著就喜歡,希望毛毛每天陪著他。
老爺子離過兩次婚,現在獨身,和三十多歲的兒子一起生活。兒子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不能工作,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老爺子年已七旬,但仍每天上班工作。每天下班回家,兒子都會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只有毛毛能陪著老爺子。每天晚上,老爺子上床睡覺,毛毛就會在床邊趴會兒,然後跳到床上陪著睡。
可那天晚上,毛毛沒上床。到凌晨時候,毛毛想跳上床,卻已經沒有力氣跳上去了。第二天一早,毛毛的身體涼了,就死在了老爺子的床邊。老爺子知道,毛毛年紀大了,早晚有這麼一天。可真來的時候,他一整天都沉浸在傷痛裡。
那一天,老爺子沒去工作,想盡各種辦法,就要找到一家能做寵物標本的地方。老爺子想把毛毛做成標本,擺在屋裡,依舊每天陪著他。老爺子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能把毛毛做成作揖的樣子。毛毛活了一世,老爺子一直想訓練它作揖,但毛毛就是做不來。
毛毛死的那天中午,老爺子找到了李超經營的寵物殯葬公司。花了6000元,毛毛被製成了標本。拿到標本那天,老爺子終於露出了笑容,嘴裡念叨著「又回來了,又回來了。」 老爺子拿出了一串紅珊瑚的項鍊,很貴重的那種,給毛毛戴上了。
曾遇到各種輿論難題
就像老爺子一樣,經常會有寵物主人給李超的寵物殯葬公司打電話。常常電話接通後,什麼都不說,上來就是一通哭,勸也勸不住。也有的寵物還在世,主人先打過電話來諮詢。這大多是老年人。陪伴了多年的寵物也老了,老人們放心不下,盤算著給寵物找個好歸宿。
那天,他們為一條名叫Golden的金毛犬做了安樂死,然後火化。Golden患了重病,李超去的時候,看他眼睛睜著卻無神,趴著一動不動。李超掰開嘴,嘴裡已經滿是臭味,這已是絕症的表現。
直到送別的時候,主人還是滿臉淚水。和主人再三確認後,李超把Golden帶走了。先是注射安樂死的藥物,然後帶去火化。Golden躺在一個鮮花簇擁的託盤中,主人看了最後一眼。然後推進焚化爐裡,半小時後,撿出骨灰。火化一隻寵物貓、狗的價格,要看體型大小,分成800元、1200元、1500元三種。
無論是安樂死還是寵物火化,李超都曾遇到很多輿論上的難題。有的說,安樂死不人道;有的說,為一隻貓一隻狗做火化太浪費;也有的說,在農村狗死了吃掉就行了。這些都困擾了李超很久,甚至讓他對這個行業灰心。讓他真正堅持下來的,還是那些來電話的老人們。老人們的語氣都很安詳,還會先誇讚李超做的是善事。
死後六小時必須處理
李超曾經接待過一個客戶,寵物貓死後就草草埋在了小區花園裡。過了將近兩個月,主人突然聽說小區道路改造,路面要翻開重修,就急忙聯繫李超的公司再去挖出來。李超說,現在很多寵物主人覺得,能把死後的寵物埋在花園裡,也算陪在身邊。但其實,由於埋葬的深度太淺,在草地上玩耍的小孩和老人都有可能因此患病。
一般來講,貓、狗之類的寵物死後,主人應在3小時內通知寵物殯葬公司。如果超過6個小時,屍體上出現的細菌、病毒就可能危害人類健康。
也有一些是李超不太願意提到的。接到寵物主人電話的時間段有兩個,一個是深夜,這是因為夜裡寵物容易發病死亡。另一個時間段,則是周末。李超不願意明說,大概的意思,就是只有在周末去世,主人們才會有時間去找殯葬公司。李超說,他們也和寵物陵園有合作。有的主人在把寵物火化後,還會精心挑選一塊價格不菲的墓地。遺憾的是,很多主人當時痛哭流涕,但此後再沒來陵園探望過。
對待寵物死後的方式,既有環保衛生層面的,也有道德文明層面的。李超覺得,兩個層面都應該加強。
期待寵物殯葬正規化
北京市養犬協會秘書長沈瑞洪介紹,目前北京市民所養的寵物死後,大致有四種方式處理。第一種,就是正規火化。由寵物主人送到正規的火化公司,單獨火化。第二種,就是病死或老死後,委託寵物醫院集中火化。這種收費低,大約200元至300元。前兩種方式,無論從情感還是衛生角度,都很正規。但兩種方式加起來,只佔全部死亡寵物數量的十分之一。
第三種,就是自己在小區花園或是郊外樹林裡埋葬。由於埋葬深度不夠,屍體帶來的人畜共患病很容易傳染給在草地邊玩耍的孩子。第四種,也是最多的一種,就是隨意丟棄到垃圾桶裡。沈瑞洪說,協會曾經到市政部門、環衛部門調研,得知尤其是到夏天,環衛工人經常能從垃圾桶裡撿到貓狗的屍體,只用個塑膠袋包裹著。
根據2008年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2013年農業部組織制定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範》,寵物貓狗如果病死,則應該用焚燒、化制、掩埋、發酵等方法無害化處理。但在實際當中,如果寵物主人隨意丟棄或草草掩埋,也幾乎不會受到懲罰。沈瑞洪說,這是寵物殯葬正規化的難題。
此外,由於殯葬屬於民政部門管理,動物屬於農業部門管理,目前成立的寵物殯葬公司、寵物陵園或多或少地都存在於灰色地帶上。沈瑞洪希望能夠從政策方面、環保方面、情感方面對寵物主人來做引導,讓每個寵物主人都能陪這個不是人類的家庭成員,走好最後一段路。
本報記者 李嘉瑞 供圖/王馨欣J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