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一道美味小吃——貓耳朵。我愛吃貓耳朵,尤其是早年中山堂對面的「山西館」所燒制的。初食甚悅,以後經常光顧,直到它歇業為止。貓耳朵之所以得名,應與形狀有關,現為杭州「知味觀」博譽海內外的名食。它有一段插曲,事與乾隆有關。
相傳某年初春,正南巡的乾隆,帶著一名內侍,來到杭州城外,打算微服私訪,順便遊覽西湖。船家是一古稀老者,帶著年方十五六歲、眉清目秀、稚氣未脫的小孫女,還有一隻可愛的小花貓。時值正午,船剛靠岸,突然下起大雨,乾隆避雨船艙,大雨下個不停。乾隆饑寒之下,便向老翁提起:「俺為北方人,喜歡吃麵條,能否下碗面,擋一擋寒氣……」老漁翁道:「我們江南人,一向吃大米,船上沒有擀麵杖,做不成麵條。」
逗著花貓玩的小孫女,聽後靈機一動,說:「沒有擀麵杖,可用手捻啊!」於是動手和面,將面搓成長條,揪成小麵疙瘩,再用小拇指在正中央捻成一個個的小窩窩。煮熟之後,澆上魚蝦滷汁,面甚美而湯極鮮,頗為爽滑可口。乾隆吃得滿意,便問小姑娘說:「這是什麼面啊?」小姑娘看一下小花貓的那對耳朵,馬上回答:「貓耳朵。」等到雲散雨收,乾隆登岸而去,內侍悄悄地對船家說:「這位客人就是如今陛下。」小姑娘長大嫁人後,為了維持生計,擺攤賣面度日。一日想起昔日的奇遇,立即掛了「御駕親嘗貓耳朵」的幌子,吸引顧客慕名而來,成為杭州名食,一直風行至今。
另一說則是乾隆返京後,念念不忘此麵食,便下一道聖旨,將小姑娘召入御膳房,專做貓耳朵一味,供宮內帝後享用。故鄉之人聞之,立刻進行仿製,從此流行杭州。事實上,不論以上哪-說,想像力都很豐富。因源自山西的貓耳朵,自「知味觀」引進並發揚光大,也不過是百年光景,杜撰乾隆這段佳話,應是店家絕妙的宣傳手法。
本名「圪飪」或「捻圪飪」的貓耳朵,本是晉中特色名食,製作的原料除一般習見的麵粉外,尚可用豆面、蕎面、筱面高粱面等,燒法則有燜、蒸、煮等,縱橫交錯,變化多端。難怪已故名作家老捨生前在北京「晉陽飯莊」口嘗貓耳朵及撥魚時,不覺大樂,並賦詩云:「駝峰熊掌豈堪誇貓耳撥魚實且華。」將它與駝峰、熊掌等「陸上八珍」並列,可見其評價至高。
還有,「山西館」所燒的貓耳朵,實為山西的主流做法。它在製作時,先以豬大骨或母雞熬成濃醇高湯,盛入碗中;接著將蝦仁掛漿,用清油滑炒,菠菜在高湯中燙熱,火腿切絲在高湯中略煮,然後來個三合一,做成美味的澆頭,澆在煮好的貓耳朵上即成。由於小巧玲瓏,筋滑利口,料鮮味清,夏日食之,益覺適口。
最後一種杭州「知味觀」的燒法,我尚未吃過。觀其製作方法及食材,都比山西的做法繁複些。材料多了熟雞脯肉、乾貝、香菇等,最後還要淋少量雞油提味發鮮,其貓耳朵坯改揪為切,個頭較小,成指甲狀,製作稍微精緻,滋味想必不錯。如有辦法嘗到,將可一嘗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