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發現|二號陵園打出無數問號,遠超以往對宋六陵的認識

2021-01-09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幾棵突兀的馬尾松,是宋六陵的「門面擔當」。

他們保持著很好的條杆兒,瘦成一道閃電,站在陵園上,聳入天空。

一號陵園裡的馬尾松

每一棵松樹身上,都掛著「古樹名木」的牌子,這一棵120年,那棵130年,從掛牌時間看,最早的是1989年,鐵牌邊已經朽爛斑駁,時間近一點的,有2013年的,也是2017年的。

除了茶園,馬尾松幾乎是宋六陵的另一個代名詞,考古發掘前,甚至是皇陵的全部象徵所在。

2018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執字2018第149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啟動了宋六陵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對象為一號陵園。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力配合此次工作。

錢江晚報記者曾對宋六陵的故事,和那兩年的考古故事,做過深度解讀——【揭秘宋六陵】紹興這片茶園下,一個王朝的掙扎

那次之後,發掘仍在繼續,最新的發掘成果是什麼?近日,錢江晚報記者又來到了宋六陵考古發掘現場。

2019年4月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啟動了二號陵園遺址考古發掘項目。

二號陵園就在一號陵園東側約120米,很近,現標記為孝宗陵保護區。經過幾個月的野外作業,在遺址內揭示出了一處規模更大的夯土建築F1。

而2020年4月起,考古隊員又在2019年F1殿基以南約24米處,發掘了另一座大型夯土臺基,編號F2。發掘仍在繼續。

F1全景

F1+F2=?

答案,絕沒有那麼乾脆易得。

我們要寫下的,不止是一個答案,不止是找到某個陵,不是為了確認二號陵園的墓主人是哪個皇帝,不是他的墓裡還有什麼——這些都不是考古想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二號陵園打出的無數問號,遠遠超過了我們以往對宋六陵的認識。

1.

「二號陵園現標記為孝宗陵保護區」——這句簡單的公文式表述,將錯就錯,卻意味深長。

如何錯,有必要做一下前情回顧。

宋六陵並不「六」。

陵區內實際包含了宋徽宗及南宋高、孝、光、寧、理、度共七帝陵,以及宋哲宗的孟後等七位皇后陵。那為什麼要叫它「宋六陵」?

明代曾對宋六陵有過大規模重建,至少南宋六帝攢宮經過重建,加以封土,墓前立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認為,或許是因為明代只恢復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六座陵墓,而漏掉了宋徽宗以及其他皇后的攢宮,「宋六陵」這個俗稱,從明代開始流行,將錯就錯。只能說,這個名字反映了明代重修之狀,而非南宋原貌。

因此,所謂保護區的定位也是錯的。

宋六陵最大的問題,7個皇帝7個皇后位置關係一直沒有搞清楚,而明清人的文獻記載,錯誤非常多。

楊璉真迦盜墓時,7帝7後,地面標誌還是清清楚楚的,毀墓之後,地面建築沒有了,明代在重建陵墓時,就已經張冠李戴,把幾個陵的位置就搞亂了。

包括《康熙會稽縣誌》所繪《宋六陵圖》,是很多學者關注的一張地圖,可是,圖中僅按南宋帝系列出六帝陵名號及分布位置,而昭慈孟皇后及宋徽宗等帝後陵不知所蹤,而且,圖中所標六陵位置與《宋會要輯稿》等文獻所記多有不合。根據文獻,「孝宗」應為「高宗」,「光宗」應為「孝宗」,「高宗」應為「光宗」,「寧宗」位置不變。

這十多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兩個70後男人,接棒恢復「排序」。

2007年到2012年,鄭嘉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據《宋會要輯稿》、《中興禮書》等宋代文獻,結合現場地形的考察,在紙面上把各陵位的位次復原,以此來印證和探討南宋皇陵格局上的制度、兩宋之間陵園制度的變遷,這是他最為關心的。

等到李暉達接力時,手上已經拿到了詳盡的南宋帝陵設計規劃圖。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未的諸陵位次研究,結合《地理新書》中所示宋代中原地區風水觀,勾勒出了遠比此前學者更精細、更有說服力的諸陵分布圖。

南宋皇陵南區布局復原示意圖,劉未《宋代皇陵布局與五音姓利說》,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第三輯),2018年

2.

為什麼要說這些「題外話」?當時宋六陵所謂劃定的保護區塊,並不科學。那人們根據什麼界定保護區?

那些突兀的馬尾松。

當然,曾經它也是重要標識。

清代,地面還能看到廢墟,人們知道有皇帝埋在這裡,但搞不清是光宗還是高宗,但看地形,比周邊高,他就能知道這裡是一個陵。所以古人根據方志裡標錯的標識,沿著這些高起的臺地種松樹,代表這裡一個陵,那裡一個陵。後來,人們就把松樹代表陵位所在的地望。

但慢慢的,人們開始賦予松樹更多的想像和「責任」。

現場,有兩棵馬尾松根部壘了一圈石頭,微微攏起,看起來像個墳包,很長時間,人們誤以為這幾棵馬尾松下面就是墓穴。

「清代人無法理解這個廢墟,稍微攏起一點就當成了墳包,於是就在廢墟上種樹,在『墓冢』上種樹。所以當地才會流傳這裡有六個皇帝跟100多座功臣陪葬墓的說法,其實就跟種樹有關,一個個都當成墳包了。」李暉達說,100年下來,鄉間的故事是很容易改變的,越傳越失真,傳到了上世紀70、80年代,人們就給此地取了一個景區名字「宋陵松濤」,說整個宋陵當年是一大片松樹。

這些馬尾松自然跟南宋沒關係,但是,當年劃定宋六陵文保區域的時候,人們找不到墓,對地下的情況知之甚少,便以松樹的存在而劃定了範圍。

有點荒唐,也有點悲情。

這麼多年,松樹就這樣陰錯陽差地被保護著。最近幾年還不斷補種一些樹,矮墩墩的小樹就是「很茫然」地補種的。

選擇二號陵園發掘,也是根據當時所劃定的保護區塊而言。如今,在重新制定的宋六陵保護規劃中,結合考古發掘成果,已經重新調整了保護範圍。

李暉達說,以前曾經划過十個保護區,落地有圍欄維護的只有3塊半,二號陵園,是在東邊的一塊,當年為了保護松樹,茶園退耕,土地退還了一部分,也就是如今發掘的區域。

考古隊員首先揭示出了一處夯土建築F1。

果然,和一號陵園同樣的情況,松樹都種在了牆邊上,或者磉墩上,人們把廢墟當作了包子墳。

3.

出乎意料,F1臺基的面積非常大。

臺基內發現的磉墩,有28個。什麼意思?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大殿的正面有28根柱子,柱網非常清楚。但是,按照文獻記載,應該有30根柱子,李暉達說,在當心間(你可以理解為c位)的位子上,「設計師」去掉了兩根,特意「減柱」,可以使中心間的殿堂空間大一些。

整座夯土臺基平面,是一個橫長方形,結構也非常講究——

磉墩柱坑近正方形,邊長約1.8米,底部為土石混夯,再以細磚側立鋪面,上部又覆蓋一層0.3米厚的石板。臺基外緣還用厚石板包邊,有四個角柱,可以把整個貼邊石完全卡死。我們看到,每塊石板的體量非常大——長1.3米、寬0.9米、厚0.3米,兩頭有明顯的卯口。不過,西北角和北側保存了一部分石板結構,其餘各邊都已經被破壞。

F1磉墩內的大石板

最頂部,原來應為露明的柱礎石,可惜也已不存。因為後期破壞嚴重,部分磉墩的底部鋪磚層也盡數被毀,僅存柱坑與底部夯層。

接下來,考古隊員又發現了更重要的線索,這個大臺子還可以向東西兩邊伸出去——發現了兩條迴廊。

而臺基上層填土內,還出土了大量散落的磚瓦構件,類型和這些年李暉達在發掘中看到的基本一致。結合航拍及三維掃描等技術進行現場數據採集,並對出土瓦件的種類、數量做了數據統計分析,初步推定,F1為五開間殿堂。基址南北進深約20米,東西面寬30米,面積達到600平方米左右。

什麼概念?

一號陵園的享殿遺址(除去後部的龜頭殿),面積只有約245平方米,而二號陵園其中的一個殿堂,就遠遠超過了一號陵園。

哪位皇帝配享這麼大的陵園?暫且按下不表。

在北側,還發現了時代更晚的另外一個夯土臺子,壓在了F1北邊緣的包邊石一側。整個結構看上去,像凸字形,這一度讓李暉達有點小激動,難道是「龜頭殿」?

2018年發掘一號陵園時,最核心的發現,就是確定了龜頭殿。

南遷士大夫堅守著回到中原的信念,所以在建造陵園時,必須處處強化和體現。比如不設石像生,北宋帝陵現在還有石人石馬。

請注意,這就意味著,宋六陵作為皇家陵區一直是不嚴格的。

北宋管封土叫陵臺,墓室,就在陵臺正下方。但南宋人想得太多了,我們不能做陵臺啊,一修就等於坐實了我們要在這裡終結了,我們可是要回去收復故地的,所以要顯示出我們是暫時的,那怎麼辦呢?

南宋人想了個辦法。

我們將來不是要回到河南嗎,所以就葬在淺土,上面不覆土,就蓋一間屋把它覆蓋住,等於蓋了個保護棚,這樣將來棺材起出來搬家比較方便。而蓋的這間「屋子」,就是享殿後面的當心間後凸出一間屋,這間屋子,很形象地稱為「龜頭殿」。

2018年,一號陵園正是發現了龜頭殿,而它的正下方,就是某位皇帝的墓穴,平面近方形,邊長約9.5米,也就是說,他的墓室面積不到100平方米。

因此,一旦發現了龜頭殿,意義不言而喻。

我們回到二號陵園。

李暉達一度懷疑人們是不是後建了龜頭殿。考古隊員在做了詳細的鑽探後,絲毫沒有發現龜頭殿的跡象。

看來,它和一號園陵不一樣。這一組後加的小殿堂,不是龜頭殿,應該是後來添建的一個臺基。

「現在還不能確定後來加的年代,加它的目的是什麼,也還不能確定。」

出現這種後加的臺基,有幾種可能。

這個大殿曾經被破壞過,後來加蓋了一個類似的小殿堂。因為F1和一號陵園一樣,柱網清晰,但後建的部分幾乎看不見磉墩,看不見柱洞。有可能是加了一個小月臺,但什麼功能,不清楚。

還有一種可能。臺子後建了一道晚期的圍牆,因為考古隊員發現,人們是拆解了原有陵上的構件來包牆邊的。

總結一下,二號陵園出現了特殊情況:迭代——既有宋代的,也有宋代以後,或元代或明代以後增補的臺基。

李暉達對鄭嘉勵說,以前我們是越挖越清楚,現在有可能越挖越糊塗。

F1東北角

4.

糊塗有時是好事,柳暗可能花明。

這些問題,暫時無法有答案,因此,今年的發掘,本來是為了回答兩件事,F1的迴廊到底成不成立?長什麼樣子?結果,發現了「言外之意」。

2020年,考古隊員繼續向兩側擴方,向南做了一條探溝,很快發現了新線索:南邊發現了另一個大臺子,在2019年F1殿基以南,大約24米處,發掘了另一座大型夯土臺基,編號F2。

發掘重點,迅速轉移到這個大臺子上。

劃出完整的範圍,對考古工作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經常看到,他們一直在找「邊邊角角」。

臺子北側邊緣也包著條石,結構和F1很像。於是,他們再繼續往南邊追,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南邊沿,因為這一側後期的擾亂特別嚴重,有可能南邊沿已經找不到了。

但是,東西兩側的面寬現在已經達到了45米,還沒有追到頭,這意味著,這個臺子非常大。

F2臺基的北側條石包邊

不光大,更意外的是,考古隊員發現,F2居然通過東西兩側的迴廊,和F1連在一起,圍合成了一個橫長方形的院落,像四合院,F1和F2就像兩間廂房。而且,庭院四邊的條石板都還在,結構清晰,面積約1400-1500平方米。

庭院西南角

F2的格局很清楚,臺基上也有柱網,可惜比較零碎,擾亂厲害。但是考古隊員依然可以知道,F2做柱礎的方式,和F1一模一樣。

5.

F1和F2並沒有被圍牆隔開,始終都在同一個園子裡,而且這個園子目前還在擴大。

再看東西兩側的圍牆。

李暉達推測,東邊圍牆離現在挖到的地方還要遠三四十米的樣子,也就是說,圍牆的範圍會遠遠大於此前的一號陵園。

一號陵園的邊長只有58米,而如今二號陵園的兩側還沒有挖到邊,就已經快要到100米了。

截至目前,除了兩座殿基、庭院和東西迴廊之局部外,還未能完整框定二號陵園的整體範圍,但空間尺度已遠遠大於一號陵園。

這究竟是誰的陵園?

它的結構也比一號陵園更複雜。

此前,李暉達懷疑過,一號陵園是不是還有外垣牆。「之前說有兩道垣牆,中間還有一些建築結構,而二號陵園正在慢慢地真實地體現出那些複雜的結構。那麼大的宮殿建築,在使用過程中,南宋時期應該有幾次修繕,基址有過修改,明代又經過了重修,迭代變化明顯。」

這就跟我們原來想像的攢宮的性質——暫時性,隨時來,隨時走,一切從簡,很不一樣。

「一號陵園做出來後,我們覺得攢宮能到這個格局差不多了。但做了二號陵園發現,遠遠不是。」李暉達甚至一度懷疑過一號陵園是不是帝陵。雖然規格上和《思陵錄》裡換算過來的尺寸近似,但內部格局太簡單了。

我們對照周必大《思陵錄》的記載,可以知道南宋人計算上下宮尺寸,比如300丈,什麼意思,是多大,再一核算,可以知道標準。高宗丞相周必大作為一個山陵使,他的記錄是很詳細的,但是,他不可能自己去量尺寸,而是直接從建造陵墓的基礎官員、設計師裡拷貝了一份工程數據,抄錄下來。這就可以跟我們的發掘現場做實際的對照,對後期復原來講,是最重要的「標本」。

然而,考古說了實話。二號陵園內部建築布局的複雜程度,跟文獻上的記載很難對上,超過了人們的想像。

往南,考古隊員還發現了類似良渚古城的石塊牆基,底下有溝槽,堆上石塊後再夯土。這樣的牆基,2013年李暉達已經發現過。但是這種牆基又還不到外圍牆的規模。「所以我懷疑殿與殿之間,是否還有幾道牆,組成一個個院落,最後構成一個大陵園的格局。」

不過,F2始終沒有發現龜頭殿。也就是說,二號陵園的兩座大型建築都沒有發現龜頭殿石藏遺蹟。所以,目前初步判斷,這組遺址應為某帝陵攢宮的輔助陵園——下宮遺址。

什麼意思?

宋代的墓園結構,分成上下宮,你可以理解成兩個大院落間錯的建築。

上宮,是最高規格的建築,是帝陵攢宮的核心部分,核心就是龜頭殿,以及下方的墓穴。

上宮的作用,相當於皇帝生前的居所,前朝後寢。享殿,指的是墓正前方的殿,但這個享殿不是經常要用的,只有碰到大日子,比如大的祭祀,比如冬至,才會用到。

下宮,位於上宮的西北方向,上下宮分離,並不在一條軸線上。作用是日常祭祀,守陵人也住在這裡,比上宮更實用。

2018年,考古發掘的對象就是一號陵園的上宮。李暉達帶著考古隊首先發現的,正是「心臟」位置:享殿。享殿居南側,平面呈長方形,前後分布4排12個大型磉墩,但我們可以憑此確認,為三開間格局。

一號陵園享殿前面其中一個磉墩

如今,考古隊員已經找到了二號陵園的下宮,在偏東南角的地方,再找對應的上宮,就不難了。

李暉達說,此前勘探時,已經發現了一處疑似墓葬的位置。如果沿著這個方向進行,就可以看到一組完整的上下宮。

「真正的南宋帝陵,實際的範圍、規模,是相當大的,是一組複雜、龐大的結構。雖然不能跟北方帝陵比,但比我們腦子裡想像的,文獻上看到的攢宮的結構,要大得多。」

一號陵園的發掘,解決了一個問題,它是嚴格按照北宋皇陵制度建立的,可以當作一個標本。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院落,對於我們研究南宋時期的宮殿建築,沒有多大的幫助——別忘了,宋六陵,首先是一組宮殿,其次再是墓葬——攢宮,是按照類似修宮殿的方式來修建的。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通過二號陵園,我們可以討論南宋時期的宮殿建築的格局,如何設計和安排。

如今,北大正在二號陵園做數位化採集和復原,按照墓位排序,正在跟宋徽宗的永祐陵做比對。也就是說,二號陵園,可能就是宋徽宗永祐陵的下宮。

「不過,目前還沒有找到實錘,還沒有找到可以對應的東西。」

6.

李暉達還發現了一個問題。

大家投入了很大財力去建造永祐陵、永思陵,作為「第一代」,高宗和徽宗理應享受這麼高的待遇,這麼大體量的建築規模。但,這只是一種常規的想法。

「比如孝宗、光宗、寧宗,在他們各自的時代都有各自可以調用的力量,所以,你很難講,宮殿最大的就是宋徽宗、宋高宗的,不能這麼簡單粗暴地比對,單純去套《營造法式》裡的記載,如今也套不上,和現實無法拼合。」

一系列問題,隨著考古發掘而來——

二號陵園那麼大,它的真實建築規格如何去符合當時的制度?究竟是一開始就設計得這麼大,還是兩個殿本身就有時間的前後關係?

李暉達說,我們做發掘,顯然不止是為了找到某一個陵,必須儘可能把所有排次結構確認,才能更真實的明白,當年選地的實際原則落實到地上是如何真實體現的?

今年,考古隊員還在二號陵園裡發現了三四塊殘存的模印磚,一模一樣,其中兩塊磚銘正好可以完整拼合,有「九功寺幹造塔僧守和謹募 佛子符□ 舍此磚。戊申歲記」字樣,還刻上了塔的樣子,應是明代前後的式樣。說明是同一個模子印的,是某一類佛塔的塔磚。

究竟當年是把塔磚拿來建陵園,還是這裡曾有過一個後代不太為人所知的一座寺廟,目前依然未知。

說到寺,跟宋六陵有關的,就是泰寧寺。

宋寧宗去世,按國音法則,應該埋在宋光宗的西北面,但那個西北面實在不能用了,那個地方土質實在太淺,按照文獻記載而且還靠河。這時怎麼辦呢?

就把泰寧寺拆遷了,把宋寧宗埋到了泰寧寺,也就是北陵區靠山的位置。這意味著,此時,不止是突破了昭穆的限制,而且在地形上都突破了,等於說寧宗都埋到山腳下去了。

插播一句,楊璉真迦當時盜墓的次序,要麼從東南方向一直往北面盜,也就是從孟皇后開始,要麼反過來北面宋度宗開始,但他是從宋寧宗陵開始盜的。因為楊璉真迦去盜墓的時候,由泰寧寺僧人帶路,周密這個很八卦的人說,有洩憤的成分。鄭嘉勵認為,這種說法,有可能是可靠的。

「在這塊區域裡,陵園被毀棄以後,牽涉到泰寧寺究竟是遷回來還是遷出去這樣一些問題。比如泰寧寺遷回來以後,叫什麼名字?這裡是不是只有泰寧寺一個寺?還有沒有別的寺?這裡始終有一個糾結的問題,這裡是不是就有泰寧寺?誰也說不清楚。」李暉達說。

《宋會要輯稿》裡也經常提到,皇陵附近,還有數百座近千座普通民眾的墓,要不要遷?對遷墳這件事很認真地討論過。說明這個區域裡,並不是那麼單一,只有幾座攢宮,幾座宮殿。

宋六陵,待續未完。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考古最新發現!秦始皇陵裡竟然有個「動物世界」
    考古最新發現!秦始皇陵裡竟然有個「動物世界」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秦始皇陵博物院總工程師周鐵日前表示,在對秦始皇陵最新鑽探工作中,通過對道路系統的局部發掘,考古人員已基本了解陵區的大體結構。
  • 如何正確使用問號 感嘆號 省略號
    二、 使用問號禁注意事項1.有疑問詞語的陳述句不能用問號例如: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哪裡 。2.選擇問句的中間一般不用問號。例如明天的會議是你去呢,還是我去呢?3.在稱呼語與問語中間不能用問號例如:王紅,你不認識我了?三、使用感嘆號注意事項。1.語氣舒緩的祈使句末尾不能用感 嘆號。
  • 在光谷,明朝第七代楚王墓裡發現了啥?
    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批對明朝第七代楚藩——愍王朱顯榕的陵園(以下簡稱「愍園」)外城垣及其以外區域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清理工作。愍園航拍照調查勘探面積2萬平方米,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同時,搜集與遺址相關的文獻、口述資料。
  • 上遊深閱讀丨700多年前,涪陵龜陵城抗蒙時山城防禦體系如何,考古...
    考古現場負責人介紹,宋蒙(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是重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通過多年對渝中重慶城、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等宋蒙山城開展的考古,使重慶地區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趨於體系化、系統化,研究深度和廣度進入了新階段。涪州隸屬夔州路,為川東重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屏蔽重慶、維繫兩川的要道。因此,宋蒙之戰中涪州成為雙方反覆爭奪的要地。
  •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做好考古工作,認識中華文明,堅定文化...
    ;熱點背景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關注 寶雞虢鎮發現一座秦公大墓 秦都平陽城顯露端倪
    昨日記者獲悉,考古工作者在寶雞虢鎮太公廟村發現了一座秦公大墓,平陽城的面紗揭開了一角。發現秦公大墓離平陽城不遠了  從去年年初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太公廟村勘探發現了秦公大墓和車馬坑,並在其東西兩側分別發現了疑似陵園的兆溝設施。
  • 河北武安發現宋三彩塔式瓷罐
    新華社石家莊12月30日電(記者範世輝)記者從河北省武安市文保所獲悉,武安市南關街改造施工現場日前發現一件宋三彩塔式瓷罐,當地考古專家認定系當時佛教祭祀中擺件類用品。宋三彩塔式瓷罐造型精美,製作工藝精湛。瓷罐由罐口、罐身、底座三部分組成。
  • 寶雞調查發現秦公大墓 墓主或為開創活人殉葬的秦武公
    根據秦人「陵隨都移」的建制及考古發現,這座大墓周圍可能就是秦的第五個都城——平陽城。    之後,考古人員在大墓東南側勘探出「凸」字形車馬坑,全長72.5米,其中主體坑長54.5,寬20米。    再後,考古人員在大墓東西兩側分別發現了疑似陵園的兆溝設施,從而證明秦公陵園的存在。    考古專家還在墓葬附近發現了城址的線索。根據其時代和性質推測,該城址極有可能是秦的第五處都邑——平陽城。
  •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平糧臺、南海1號等入選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結束,從20個初評入選項目中選出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包括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廣東「南海1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入圍項目和其發掘意義進行了整理和介紹(資料來自中國文物報社)。
  • 重慶市近5年來 十大考古發現揭曉
    (本欄圖片均由市文物局提供)  十大考古發現  1.巫山縣玉米洞遺址  2.巫山縣大水田遺址  3.巫山縣藍家寨遺址  4.永川區漢東城遺址  5.合川區釣魚城範家堰遺址  6.渝中區太平門遺址  7.忠縣臨江二隊遺址  8.彭水縣中井壩遺址
  • 入選2019十大考古新發現,「南海I號」牛在哪兒?
    日前,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2019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我們熟悉的考古,大概都是陸上的考古。但你知道什麼是水下考古嗎?簡單來說,就是陸地考古的工作移到水下做。1987年,我國發現了「南海一號」,它對我國的水下考古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家們在這艘800年前的古船中,發現了18萬件文物。究竟如何進行水下考古呢?
  • 唐九成宮遺址考古新發現實證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
    央廣網西安12月24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從今天(24日)舉行的唐九成宮4號殿址考古成果發布會上獲悉,考古人員在九成宮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發現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南側基臺所砌陡版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4層,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
  • 《龍珠超》:你們覺得比魯斯的真正實力在哪個水平?有可能遠超銀髮!
    相信這個問題也是被龍珠粉們討論過無數次了,而作者也似乎一直在推翻以往的設定,最初是用7成實力打超賽神,到後面秒超藍全功率,它的實力似乎一直在根據劇情的變化而變化,你們覺得,比魯斯真正實力到底是什麼水平?
  • 時隔二十五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 發現重要學術價值
    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第一工作隊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召開資訊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向媒體和會議代表介紹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形制布局、殿基結構、保存狀況、出土文物標本,研究表明,新發掘的4號殿基址保存完好、結構完整、石刻精美、工藝精湛、可視性強,代表了隋唐建築的高超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4號殿發掘的考古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非凡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五大新發現」刷新山東考古2019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成果為:山東考古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山東考古新發現不斷力證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助推經濟建設成效顯著;考古工作成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山東考古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加強。
  • 考古人員未見過屍蹩"粽子" 發掘古墓最害怕垮塌
    長沙晚報記者 王志偉 攝  網絡觀察員 長沙晚報記者 肖文娟  號稱單集投資超千萬的網播劇《盜墓筆記》開播兩周,那真是「點擊量與吐槽齊飛」,微博話題的討論數量已經達到500多萬,相關微博閱讀總數突破20億。根據預告片,今晚劇中人物將開始真正進入古墓,又將掀起一波網友熱議。這些深埋地下、隔絕千年的古代墓葬裡,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 考古專家:長豐古墓群宜原址保護建遺址公園或博物館!
    12月26日,長豐縣埠裡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在長豐縣舉行。考古工作人員通過進一步勘探,在已暴露墓葬(編號M1)旁邊又發現12座古墓,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墓葬墓室平面呈圓形,直徑約11米,面積約120平方米,證實該地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家族墓葬。
  • 龍珠超漫畫版龜仙人實力設定超百億!官方:強於比克、18號!
    都知道龍珠超有動畫版和漫畫版兩個版本,而且著兩個版本劇情雖然相差不大,但是很多設定和細節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比如17號的實力,漫畫版中給出不孫色悟空超三階,而動畫版中去正面懟吉連!除了這個,力量大會篇還有很多差別!不過,唯獨一點漫畫版極可能和動畫版一樣!那就是龜仙人的實力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