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防治打出「組合拳」 患者「一粒藥」的期待何解?

2020-11-22 健康界

繼部分抗癌藥降價、進醫保後,「保障2000萬罕見病患者用藥」提上議程,備受關注。近期,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強癌症早診早治和用藥保障的措施,決定對罕見病藥品給予增值稅優惠。

從多發病常見病,到罕見病、疑難病,國家打出「組合拳」,滿足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

罕見病防治打出「組合拳」

罕見病由於臨床上病例少、經驗少,導致高誤診、高漏診、用藥難等問題,往往被稱為「醫學的孤兒」。

來自安徽合肥的兩歲多男童飛飛罹患「無痛無汗症」,常把手指咬得血肉模糊,用手拔掉自己四顆牙齒,卻都沒有疼痛感。這種罕見病在全球只有約100例。

飛飛罹患的「無痛無汗症」是目前確認的7000多種罕見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罕見病是指患病人數佔總人口0.65‰—1‰的疾病,包括漸凍症、「玻璃人」(血友病)、「木偶人」(多發性硬化症)、不自覺跳舞(亨廷頓舞蹈症)、鬆軟兒(脊髓性肌萎縮症)、PNH(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等等。其實罕見病並不罕見,全部罕見病種共有7000多種,我國所有罕見病患者加在一起人數已達2000多萬……

今年30歲的潘龍飛是一名卡爾曼氏症候群患者。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患者由於性腺功能減退,導致第二性徵發育不良或缺失,此外還伴有嗅覺的減退喪失。

「我是23歲才確診的。」潘龍飛說,從小他就比其他人瘦小,體弱多病,從6歲起父母就帶著他四處求醫問藥,直到23歲時才得以確診。每隔兩三天,他就要注射一次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來維持體內激素平衡。潘龍飛說,業內有一種說法,「罕見病很罕見,但是能看罕見病的醫生其實更罕見。」

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張抒揚認為,「從關心重視多發病、常見病,逐漸走向關注關愛少見病、疑難病,特別是預後差的罕見病,對罕見病患者的關懷是社會發展和文明的體現,也代表著醫療的公平公正。罕見病診療的規範和孤兒藥的開發,也將帶動醫學整體水平的發展。」

過去的一年,是國家逐漸規範罕見病診療的一年。

2018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等陸續出臺……癌症及罕見病患者迎來了希望。

近期,從癌症到罕見病,國家再次對重大疾病防治出臺「組合拳」。

——保障罕見病患者用藥。繼2016年12月國務院把扶持「孤兒藥」納入「十三五」深化醫改的重點任務後,今年2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決定對罕見病藥品給予增值稅優惠。從3月1日起,對首批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參照抗癌藥對進口環節減按3%徵收增值稅,國內環節可選擇按3%簡易辦法計徵增值稅。

2月15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建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的通知》,遴選出了罕見病診療能力較強、診療病例較多的324家醫院作為協作網醫院,組建罕見病診療協作網。

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註冊司司長王平介紹,對臨床急需的境外新藥建立了專門的審評機制,遴選了第一批臨床急需的48個品種,包括罕見病的治療藥品和治療嚴重危及生命的部分藥品,對於罕見病治療藥品的審批時間是3個月內審結,對於其他的急需的治療藥品是6個月內審結。2018年批准的抗癌新藥18個,比2017年增長157%。

縮短政策紅利到基層的「反射弧」

記者在基層採訪發現,買不到藥、救治費用高昂,成了罕見病患者的「生死考驗」。

有些藥患者人數太少,藥企不願生產,患者無藥可用。

張抒揚說,首批罕見病目錄收錄的121種疾病中,39種疾病有藥可用,一共有54種藥。其中,在國內上市的藥品29個,能治療21種疾病。還有大部分罕見病無藥可用。

有些罕見病藥品價格昂貴,讓患者望而生畏。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兒科主任秦炯說,在美國,罕見病患者每年的平均治療費用為13.7萬美元,其中很大比例是藥費。

在武漢兒童醫院,1歲多的小宇哲安靜地躺在媽媽懷裡,巴掌大的小臉被口罩遮住了一大半,小手上扎著留置針。小宇哲已經在醫院裡住了近5個月。

「郎格罕氏組織細胞增生症——我和他爸爸聽到醫生的診斷後都懵了,兩個人坐在外面抱著手機查,查出來以後又抱著孩子哭。」宇哲媽媽掰著指頭算,從入院到現在,已經花了11萬多元,「聽說後續治療還要花10萬多元。」

「克拉屈濱,一針7000多元,一個療程要用5支,後續要3、4個療程。這還不包括其他治療藥物的費用。」醫院腫瘤科副主任李暉說,宇哲的這個病不能算白血病,跟實體瘤也靠不上邊,大病救助的政策他都享受不到。這次國家公布了罕見病目錄,最近又大幅調低了這些罕見病藥品的稅負,價格也應該會隨之調低,這就給像宇哲媽媽這樣的罕見病患者家屬帶來一絲希望。

由於罕見病的用藥量較少,企業研發藥品的投入較大等原因,國內生產的罕見病藥往往缺乏,或者價格比較昂貴。但這種情況陸續得到改善。

廣東省醫學會罕見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遺傳與內分泌科主任劉麗教授舉例,以前想獲得治療罕見病的藥物,通過正規渠道根本買不到。患者想盡辦法買到藥後,醫院也不敢給病人用。「隨著一系列的政策出臺,納入罕見病目錄的一些治療藥物,通過綠色通道,已快速進入中國市場。」

記者在廣東、安徽、湖北等地採訪了解到,國家談判的17種抗癌藥政策落地,患者能夠享受醫保報銷待遇。安徽省醫保局介紹,在確保國家談判17種抗癌藥政策落地的同時,安徽在2018年年底又針對另外13種抗癌藥實施帶量採購,這13種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39.52%。例如,降幅最大的藥品為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吉非替尼片,從一盒1000多元降到400多元。

群眾熱盼的還有哪些「藥方」?

在基層,重大疾病患者用藥還有哪些熱切的盼望?

——加強新藥研發,提高患者用藥的「可及性」。

保障「孤兒藥」供給是罕見病患者「保命」的基礎。

來自北京、廣州的罕見病專家認為,對罕見病來說,很多罕見病患者容易早期致殘、年輕死亡已經是不爭事實,醫院先把藥買來是當務之急。

李暉等專家認為,對罕見病的治療主要還是依靠藥物,藥品花費在罕見病患者的主要醫療支出中所佔比例往往達80%甚至更高。進口環節稅收優惠,給罕見病藥物市場帶來了積極影響。要想讓罕見病患者用得起高端藥,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加強自主藥物生產研發。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主任顏士傑認為,「孤兒藥」需要國家政策扶持,定向生產,減免稅費,同時建立國家儲備體制和報警機制,及時調劑供需。

——加快完善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體系,推進罕見病、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努力降低死亡率。

早篩查、早治療是第一道防線——據臨床統計,八成以上的罕見病都是遺傳導致的。北京兒研所主任醫師李龍認為,建立產前篩查、兒童體檢等機制,是防治罕見病最低廉高效的手段。此外,在全國範圍內完善對罕見病的規範診療,尤其加強預防性治療,可提前預防,減少罕見病致殘致死。

劉麗認為,組建國家罕見病協作網,就是為了讓罕見病診治相對集中和雙向轉診,減少誤診、誤治,給予已發病的罕見病患者更合適的診治方案。

——優化醫療保障體系。臨床專家認為,一些靶向藥、免疫療法等成本高昂,需要儘快建立多層次保障體系和多元付費體系。

中國醫療保險雜誌社社長郝春彭認為,要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制度,通過醫療救助和公益慈善進行社會兜底,通過商業保險進行多樣高端層次的補充,保證人們對醫療的不同層次需求。

原標題:讓「罕見病」不再是「孤兒」——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何解?

相關焦點

  • 我國有百多萬罕見病患者 藥物稀缺價格高昂(圖)
    很多治療罕見病的藥物甚至無法在中國註冊。  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世界罕見病日。醫學專家呼籲,儘快建立罕見病患者救助機制,解決基本的醫療保障問題。按照這個比例推算,我國估計有100萬~150萬罕見病患者。  專家告訴記者,罕見病約80%是由遺傳缺陷引起的,這類罕見病約50%在出生時或者兒童期即可發病,絕大多數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目前可治癒的罕見病不超過1%。「我們不能因為罕見就對它們坐視不理。」鍾南山院士說,「罕見病患者是一個不容忽視、亟待支持的弱勢群體。」
  • 「一針70萬」:難以抵達的罕見病救命藥
    「SMA是一種基因疾病,不會隨著年齡增長或治療而消失,會伴隨患者一生。」湯繼宏介紹,一般SMA-Ⅱ型患者能達到成人壽命水平(18歲以上),Ⅲ型則可達到正常人壽命水平。1891年,SMA在奧地利首次被發現及報導。然而,此後一直缺乏有效治療方案。「在沒有特效藥之前,患者主要是通過營養神經的藥和運動康復訓練,延緩身體機能的退化。」湯繼宏說。
  • 「熊貓寶寶」、「藍嘴唇」……罕見病你了解多少?
    2018年5月,國家5部門聯合發布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共涉及121種罕見疾病,並從今年3月1日起,對首批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參照抗癌藥,對進口環節按3%徵收增值稅,國內環節可選擇按3%簡易辦法計徵增值稅。這些文本接連發布,表明了中國有關方面對罕見病的重視和關懷,也讓人們更加關注罕見病。  什麼是罕見病?
  • 「一針70萬」罕見病背後真相 天價藥進醫保到底有多遠?
    那麼,像SMA這類罕見病在我國的治療現狀到底怎樣?罕見藥進醫保是否到了關鍵時期?紅星新聞記者梳理國內罕見病的醫保歷程,力求從其中尋找到答案。罕見病常態:從無藥可治到高價求醫湖北SMA罕見病患兒蕾蕾,目前迫切需要治療。她是SMA-I型患者,今年1歲半,而I型患者大概率活不過兩歲。▲SMA-I型患者蕾蕾。
  • 「一針70萬,一滴7000塊」:難以抵達的罕見病救命藥
    「SMA是一種基因疾病,不會隨著年齡增長或治療而消失,會伴隨患者一生。」湯繼宏介紹,一般SMA-Ⅱ型患者能達到成人壽命水平(18歲以上),Ⅲ型則可達到正常人壽命水平。1891年,SMA在奧地利首次被發現及報導。然而,此後一直缺乏有效治療方案。「在沒有特效藥之前,患者主要是通過營養神經的藥和運動康復訓練,延緩身體機能的退化。」湯繼宏說。
  • 國務院督促推動抗癌藥降價 簡化「緊急救命藥」上市要求
    會議要求,對治療罕見病的藥品和防治嚴重危及生命疾病的部分藥品簡化上市要求,可提交境外取得的全部研究資料等直接申報上市。會議同時指出,督促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要加強全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監測預警,建立短缺藥品及原料藥停產備案制度,加大儲備力度,確保患者用藥不斷供。
  • 《中國肢端肥大症患者綜合社會調查白皮書》發布並啟動患者關愛項目
    77.5%的患者在1年確診,無法在1年內確診的患者中,平均時間為3.74年所有參與調研的患者個人自費的平均醫療支出,佔家庭年收入的35.1%異地就診是常態,用藥患者中近一半需要高頻就診,且主要的目的之一僅為用藥近六成患者表示注射給藥不方便
  • 罕見病肢端肥大症新藥藥物在中國獲批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隱匿的慢性進展性內分泌疾病,患者就診時病程可能已達數年甚至10年以上。肢端肥大症的主要病因是體內產生過量的生長激素。95%以上的肢大患者是由GH的垂體腺瘤所致。肢端肥大症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特徵性外貌如手足肥大、鼻大唇厚、下顎前突等,但是除了這些表現以外,還有垂體腺瘤壓迫症狀如頭痛、視力下降,視野受損、垂體功能減退等;心腦血管系統受累,如高血壓、冠心病、心肌肥厚和心功能減退等;呼吸系統受累,如打鼾、通氣障礙和睡眠呼吸暫停等;糖耐量減低及糖尿病;骨關節受累等。心血管系統併發症是其最常見的死因。
  • 做好「加減法」 打出「組合拳」
    原標題:做好「加減法」 打出「組合拳」   1月6日,市人民檢察院辦公室主任李文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去年,市檢察院在市委和市委政法委的正確領導下,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工作職責
  • 新一代輕功能口香糖開創者 「貓頭鷹先生」打出了不一樣的產品組合拳
    (原標題:新一代輕功能口香糖開創者 「貓頭鷹先生」打出了不一樣的產品組合拳)
  • 2020最值得關注的4個罕見病療法:薩雷普塔、盧米納技術成破局關鍵
    2020最值得關注的4個罕見病療法:薩雷普塔、盧米納技術成破局關鍵市場信息網   2020-08-28 16:36:48   來源: 環球網   評論:   近期,國內70萬一針的「天價救命藥」引發熱議,該藥物是針對一種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SMA(脊髓性肌萎縮)。
  • 上遊評論:「銅娃娃」救命藥告急,亟需完善罕見病藥物研發及診療制度
    罕見病肝豆狀核變性病特效藥因原材料短缺暫停生產了。連日來,此消息在罕見病「銅娃娃」群體及收治罕見病患者醫院中備受關注。對於病患者來說,救命藥停產就意味著治療難以繼續。目前,多數罕見病藥物依賴進口,但價格高額患者大多難以承受。國內因研發藥廠短缺,往往經不起「風吹草動」。
  • 罕見病不再罕見,專家講解如何正確面對炎症性腸病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9月11日,由武田中國主辦的「罕衛生命 見證武心」首屆罕見病患者交流峰會在成都舉行《醫本正經》專欄對話愛在延長炎症性腸病基金會聯合發起人、理事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IBD診治中心陳焰主任,從病因、高危人群、疾病防治等方面為大家科普炎症性腸病那些事。「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在幾年前應該算是罕見病。」
  • 重磅消息有藥了!近期落地,氟氫可的松將予CAH患者第二次生命!
    :其他:眾所周知,由於研發成本高、罕見病患者群體基數小,中國國內願意投資製造罕見病藥品的藥企極少,因此造成了罕見病群體「用藥難、藥價高」的社會困境。絕大多數在國外已經上市的罕見病藥物又受限於國內法規而無法引進供患者使用,藥品可及性差成為了困擾患者群體與家屬的頑疾。那麼,CAH患者需要擔心藥品可及性嗎?醋酸氟氫可的松以後有可能在國內買到嗎?
  • 福州大腿內側痒痒的越抓越癢起一粒一粒的怎麼回事
    為了防治股癬,福州華研皮膚病專科建議日常要這樣做:1、穿著寬鬆,內衣褲更換為吸水性好的柔軟棉質。2、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菸酒,飲食以清淡為宜,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3、每天清洗陰股部,保持局部潔淨。勤換內褲,經常洗曬衣被。注意,如果依然還是痒痒癢,不要用一些奇奇怪怪的偏方去洗……可能會適得其反,還是找醫生較妥當。
  • 罕見病醫保準入 衛生技術評估發揮什麼作用?
    衛生技術評估作為一種國際認可的政策決策工具,已普遍應用於基本醫療服務之中,對科學有效地提供罕見病用藥保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2019年3月2日,《中國醫療保險》雜誌社以 「罕見病患者用藥保障」 為題召開青年藥政論壇,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的隋賓豔副研究員就「衛生技術評估在罕見病醫保準入中的應用」分享了看法。
  • 公益講堂|給罕見病「黏寶寶」們的特別推送
    不同分型又有區別,例如Ⅱ型患者絕大多數為男性,Ⅲ型患者呈現明顯的智力倒退,Ⅳ型患者的症狀集中在骨骼畸形。相同的是,疾病給每一個患者家庭,都帶來了沉重負擔。黏多糖貯積症患者大多為兒童,在中國被親切地稱為「黏寶寶」,因為MPS症狀複雜、較為罕見,可能還有許多未被確診的MPS患者,正在困惑中苦苦求醫。
  • 中國肢端肥大症患者綜合社會調查白皮書發布會暨「肢造非凡」患者...
    6月13日,由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主辦,中國罕見病聯盟指導,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和垂體瘤GH病友會聯合主辦,益普生支持的《中國肢端肥大症患者綜合社會調查白皮書發布會暨「肢造非凡」患者關愛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 盤點丨2020年,美國批准了這些罕見病新療法……
    從病種看,今年獲批的新藥除腫瘤外,罕見病也是一大亮點。疫情之下,許多罕見病患者等到了治癒的希望。 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會導致患者體內產生過量的草酸鹽不能及時排出,嚴重時需要肝腎移植。這是FDA批准的首個治療罕見病PH1的療法。
  • 調查顯示肢端肥大症患者藥物可及性問題突出 專家呼籲提升對疾病認知
    由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主辦,中國罕見病聯盟指導,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和垂體瘤GH病友會聯合主辦,益普生支持的《中國肢端肥大症患者綜合社會調查白皮書》發布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罕見病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抒揚在線致辭表示,白皮書的發布表明了中國罕見病的防治、治療工作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