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吃帶魚的大好季節
帶魚不光味道鮮美
刺長得還特別人性化
除了肚子上,基本沒有小刺、亂刺
吃的時候
順著魚刺逐條把魚肉拉下了就好了
連小朋友也能輕鬆掌握
吃了這麼多年帶魚
你見過鮮活的帶魚嗎?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白帶魚
主要是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鱸形目帶魚科帶魚屬的物種。英文名稱largehead hairtail,又俗稱大頭帶魚、魛魚或高鰭帶魚。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洋溫暖水域,在我國沿岸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東海海域,比如著名的舟山帶魚。
帶魚的種類很多,共有9個屬44種帶魚。僅在中國沿海,就分布有窄顱帶魚屬、沙帶魚屬、小帶魚屬和帶魚屬。帶魚屬中又有三種帶魚,都是我國主要捕撈的品種,分別是白帶魚(T. lepturus)、短帶魚(T. brevis)和南海帶魚(T. nanhaiensis),它們外觀相似很難通過肉眼直接分辨。白帶魚的亞種日本帶魚(T. japonicus),叫太刀魚。
帶魚雖然味道不錯,但一提起它,你可能立刻會聯想到水產市場裡那一堆堆腥腥臭臭的東西,細碎粘膩的魚鱗碰一下就會沾一手,猙獰的大嘴和隆起的眼球讓你不禁感嘆,真不愧是深海魚呀,仿佛它天生就是這種爛糟糟的模樣。
這是剛剛出水的新鮮帶魚↑↑↑
其實新鮮帶魚光亮如鏡,《清宮海錯圖》中就有描述:當時沿海地區的漁民常常把新鮮帶魚懸掛著售賣,遠遠看去好似「刀劍鋪子」。白帶魚身形修長而側扁,尾部細長如髮絲,鱗片退化,無尾鰭與腹鰭,背鰭及胸鰭呈透明狀,體長可超過兩米,通體如鍍了層純銀般晃眼,美豔至極。
白帶魚喜歡棲息於泥沙底質的大洋深處、近海沿岸或河口,常常集群遊動,屬於外洋洄遊性魚類。白帶魚下顎較突出,有著鋒利尖銳的牙齒,是貪婪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它們白天會潛遊到深海,夜晚或陰天便成群上浮至中表層水域追逐獵物,主要以小型魚類、烏賊、甲殼類為食。帶魚非常貪食,甚至還會同類相殘。
清代的一些醫書中也有關於帶魚的記載,《本草綱目拾遺》卷十,鱗部中有這樣的記載:「此魚八月中自外洋來,千百成群,漁戶率以幹帶魚肉一塊作餌以釣之,一魚上釣,則諸魚皆相銜不斷,掣取盈船。」意思是釣起一條,就能像拉纜繩一般,把首尾相連的帶魚拉得滿船都是,是因為上鉤的帶魚的掙扎引發了同類的攻擊。古人的記載是否可信不得而知,但從某個側面看出帶魚確實生性兇猛。
從深海拖網捕撈上來的帶魚會因為水壓的劇變很快死亡,但如果趁它上浮到淺海時,就能釣到活的帶魚。所以在捕魚業不發達的古代,人們也已經開始食用帶魚。因為貪食的習性,白帶魚也是海釣愛好者們特別喜愛的一種魚。
白帶魚也叫作「立魚」,很少有人見過它們水下的身姿,帶魚在水中不遊動時,通常是保持「豎立」姿勢的,靠背鰭和胸鰭有節律的煽動保持平衡,眼睛注視上方的動靜,若發現獵物時,背鰭就急速煽動,身體傾斜著撲向獵物。
雖然帶魚在遷徙、捕食和躲避天敵等需要快速移動時,也能像鰻魚一樣靠肌節驅使軀體的波狀擺動來橫向遊動。但大多數靜棲的時候都保持豎立。帶魚由於身形細長,很容易就被天敵發現,在海流中保持豎立狀態不僅可以節省體力,更方便隱藏自己和伺機捕食。
文章開頭提到,帶魚和大黃魚、小黃魚、墨魚並稱為中國的四大漁業,它們曾經資源都極其豐富。自上世紀末以來,「四大海魚」都經歷了嚴重的過度捕撈,小黃魚和墨魚資源衰退,大黃魚資源已幾近枯竭。然而,帶魚產量卻相當可觀。
帶魚至今的產量都很穩定,是中國海洋捕撈魚類中產量最高的品種,沒有辜負任何一個時代,每年都有超過50萬噸的捕獲量。於是也就沒必要像大黃魚那樣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人工養殖技術。加之帶魚習性兇猛、棲息水域較深,相關基礎研究仍待深入。所以,直到現在帶魚還完全依然依賴野捕,並無帶魚的人工養殖產業。
我們吃帶魚有時會吃到一個骨質的小疙瘩,這個通常是帶魚的枕骨瘤(一種骨質增生),一般只有熱帶海域的帶魚才會生長,民間用這個小特徵區分近海捕獲的帶魚(本帶魚)和遠洋捕獲的帶魚(洋帶魚)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帶魚的枕骨瘤↑↑↑
帶魚是中國老百姓最喜歡的海水魚之一,它極其普通,以至於都不太好意思管它叫海鮮。帶魚肉多刺兒少,味道鮮美可口,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油炸和紅燒。新鮮的帶魚更適合清蒸。
炸帶魚↑↑↑
清蒸帶魚↑↑↑
新鮮的帶魚是可以直接刺身,並且絲毫沒有魚腥味,晶瑩透亮的魚肉十分有嚼勁,尤其是那一層堅韌的表皮。除了刺身,帶魚還適合天婦羅和鹽燒。
帶魚天婦羅
……
兒時最美好的光景
莫過於偷偷站在母親身後
等待著炸至半熟還在滋滋作響的帶魚出鍋
那酥脆金黃的外殼和雪白的魚肉
以及空氣中久久不散的海魚特有的鮮香
這個美食承載了無數人的童年記憶
來源:冬季養生
「閱讀+原文」進入民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