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有研究者認為,從社會與生理的角度考量,人是有最佳生命長度的,在這個長度範圍中,我們的身體有更少的病痛,也會為社會、家人帶來更少的負擔。
社會老齡化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難題
根據聯合國規定,當某地區老人人口數——65歲以上,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則該地區視為進入人口老齡化。
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生活條件、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人類壽命的延長。以及在環境、經濟和意識形態等因素影響下的出生率的下降。
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也有很多,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家面臨的養老壓力
針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各國也是各顯神通,例如我國就放開了二胎政策,以提高出生率。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也因此應運而生許多「夕陽產業」,比如老年人專用的護膚品、雜誌等
這些問題讓我們不禁思考,人是否真的存在最佳壽命,過了這個限度,人的生命是否就不再有意義而成為了徹頭徹尾的負擔?但可惜的是,人從來不是一個絕對理性的生物,生命也並非一件可以計算利益最大化的機器。
曾經有一位醫生看到了一位病重的老婆婆,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盤腿坐在病床上,用她那掉光了牙齒的牙床,眯著著眼睛,慢慢咀嚼著一根油條,陽光下,老婆婆滿足且幸福的表情讓醫生動容。
那段描寫也令我動容,我們耗費大量資源、人力物力救回一個垂垂老者,值得嗎?值得!畢竟在這個社會,不該是人為資源而活,應該是資源因人而生。
面對自己的生命,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安樂死一直是一個爭論非常大的話題,有人認為自己有決定自己生死的權利,而有些人則不敢苟同。
人從一出生就牽動著太多人的情感,佔用了太多社會資源,這也正是為什麼有人認為自殺是社會性事件,而非個人私事。基督教認為,自殺是一種罪。
他們認為生命是上帝賜予的,任何人都無權剝奪,哪怕是這個人自己。
而有的人則懼怕衰老,古代皇帝求仙問藥不在少數,現在的老人也非常容易陷入保健品的騙局。
有許多年輕人對此不屑一顧,認為死亡沒有那麼可怕。然而心理學家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死亡觀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面對死亡時的態度也會有很大不同,有的人在二十歲的時候不懼生死,熱衷於極限運動,但是老了以後可能會變得非常惜命。
事實是,人固有一死!而死亡焦慮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問題。
臨終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在意識到死亡即將來臨時會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以及承受五個階段。
首先,臨終者不相信自己即將離去這個事實;接著臨終者會覺得不公平產生憤怒,這也是一部分醫鬧的原因;接著就是討價還價階段,覺得自己還不能死,比如希望可以見到重孫出世,希望吃到過年的餃子;
接著就到了抑鬱的階段認為人生期限已定以後的日子也是絕望無味;最後就到了接受階段,這時臨終者接受了自己即將死亡的事實,平靜地度過最後的時光。
而臨終關懷也是為了緩解死亡焦慮而產生的新型職業。
其實對於人類最理想的壽命長度,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曾經進行過相關研究,他認為一個人最理想的壽命應該在70至80歲之間。
在年輕時意識到生命的有限,不留餘力地擴寬生命的寬度,在年老時提高自尊,順應自然規律從容離去。
結語:
希望每個人都能歷經千帆後,能夠從容老去。
作者|山海
編輯|山海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