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周之前,筆者去杭州拜訪九陽集團並與豆漿機發明人、九陽董事長王旭寧交流時,他問我「智能硬體」的「智能」究竟是什麼意思時,我一時竟然答不上來——如你所見,現在的智能硬體大都是披著「智能」的外衣,實際上大都是有App與之相連,實現了遠程控制、數據收集、互聯互通和網際網路服務加載這些能力。那麼智能究竟是什麼呢?筆者的結論是,智能硬體只是一個翻譯錯誤,但是,在可見的未來,它會逐步成為一個正確概念。
雷科技從2014年開始關注智能硬體,很榮幸的是,百度百科「智能硬體」詞條中對智能硬體的定義,就出自雷科技。
智能硬體通過軟硬體結合,對傳統的設備進行改造,進而讓其擁有智能化的功能。功能無限擴展,產品快速迭代,進而擁有自動感知、自我學習的能力。典型的智能硬體領域有可穿戴、智能電視、智能家電、智能家居、車聯網、智慧醫療、酷玩設備、物聯網行業應用、機器人、無人機……
……
現在看,這個解釋並不算太準確,它將一切軟硬體結合的「新硬體」都歸納為智能硬體了——實際上有些媒體不願意用智能硬體這個概念,而是用「新硬體」或者「軟硬體結合」。不過這都不重要了,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在談智能硬體時,究竟在談什麼。
智能硬體在英文科技媒體中對應到Smart Device,Smart被翻譯為智能其實並不準確。它的原意是指,相對於「功能」為主的硬體「更聰明」的硬體,比如你的手錶可以記錄你的運動數據了,再比如你家的電飯鍋可以遠程被啟動煲湯了,你家的燈光可以自動調整顏色和亮度了……不過,有個先例是,Smart Phone被翻譯為「智慧型手機」,但想想,你的手機智能在哪裡?其實它距離人們所期待的智能,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可見的未來(十年內),智慧型手機應該都是最核心的設備,它會向著真正的「智能」發展,例如Siri將變得越來越聰明了,智能硬體同樣會這樣發展。
智能對應的英文是Intelligent。說到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家會想到真正的智能。但說到智能硬體,人們很難將其與人工智慧聯繫起來。究其原因,還是現在智能硬體尚處於「準智能」或者「偽智能」階段。
查了一下資料,智能在心理科學中解釋是這有的:
從感覺到記憶到思維這一過程,稱為「智慧」,智慧的結果就產生了行為和語言,將行為和語言的表達過程稱為「能力」,兩者合稱「智能」,將感覺、記憶、回憶、思維、語言、行為的整個過程稱為智能過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現。它們分別又可以用「智商」和「能商」來描述其在個體中發揮智能的程度。「情商」可以調整智商和能商的正確發揮,或控制二者恰到好處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簡單的解釋就是,會感知和思考是「智」,能表達能行動是「能」。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將人類的智能可以分成七個範疇:1.語言 2.數學邏輯 (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間 (Visual/Spatial) 4.身體運作 (Bodily/Kinesthetic) 5.音樂 (Musical/Rhythmic) 6.人際 (Inter-personal/Social) 7.自我認知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因為這一總結他被譽為「多元智能理論之父」。
從智能相關解釋可知,現在的智能硬體與真正的智能其實還相去甚遠。
在感知層面可一定程度模擬,在語言表達上也能通過「輸出」在交互層面模擬。
但還有兩個點做得差強人意:一是記憶和思維,機器模擬耳朵(語音技術)、眼睛(視覺計算、虹膜識別、表情識別)、觸感(壓力屏、指紋識別等)這些都有突破性進展,在模擬「人腦」這塊,還處於早期,深度學習、大數據這些技術在解決這個問題,距離真正的實用還有很長的路;二是行動能力,除了表達之外,人可以進行各種動作行為,現在的智能硬體對於行為的模擬還很淺層,比如模擬四肢運動,泡杯咖啡然後端給主人,這樣的簡單動作還很困難,他們沒有人類的靈活性和處理複雜環境的能力。
當然也要注意到,已有智能硬體在某些方面比人類個體表現更好。比如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它可以將很多環境如空氣品質量化;再比如它比人類某些行為能力更精細,例如醫療機器人的微型手臂、無人機的平衡能力;還有就是計算能力,通過雲計算和大數據的結合,它比人腦更能「計算」,快速反饋……所以智能硬體如果有一天真正具備人的「智能」,那麼它一定比每個人都要更加「聰明」。不過,從人類智能的七個範疇來看,讓機器實現類似於自我認知、人際交往、音樂智能,看上去有些遙不可及,至少短期內看不到希望,機器的情商與智商發展並不匹配,人類的優越感就體現在這些方面。
根據上述分析,雷科技總結了現在的智能硬體所實現的不同層次的智能,大家的技術含量相差還是蠻大的,智能硬體的「智商」、「能商」有很大不同。
第一層:為了智能而智能。一些硬體其實並沒有太大必要去實現智能化的改造,畢竟讓產品智能起來,終極目的還是要帶來實際價值,而不是反作用。有些智能硬體是工程師思維,給硬體弄個藍牙模塊可以連手機App,看上去智能了,其實並沒有帶來什麼價值,增加了成本,用戶不買帳,這裡就不具體舉例了,歡迎對號入座。
第二層:可遠程操控硬體。這是很多智能硬體的「智能」要義,例如可以通過App遠程控制路由器下載了,於是就有了智能路由器;可以通過App觀看遠程攝像頭的畫面,於是就有了智能攝像頭;可以通過App控制家裡的空調,於是就有了智能空調……實際上它跟智能沒啥關係,它的正確叫法應該是「可遠程操控硬體」。
第三層:人機互動的智能。智能交互解決了「感知」和「表達」兩個問題,所以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分支。隨著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義理解、視覺計算、體感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智能硬體利用這些技術實現了交互層面的智能,解決了某些場景下的交互痛點。開車中語音控制導航設備,家庭安防中的面部解鎖,音箱的語音控制……除此之外,一些硬體過去交互基於按鍵,需要繁複的操作才能進行某些操控、設置,通過App操作可以極大簡化交互。
第四層:量化數據的智能。通過各種傳感器,把過去無法量化的數據可視化地呈現出來,這類智能硬體核心其實都是量化數據(至於說什麼大數據加載服務那是後話了),健康類設備、環境交互類設備大都是這個層面,例如智能手環、智能健康秤、智能自行車、智能空氣檢測設備……它們其實都是在做數據的量化,同時進行收集、雲端存儲和利用。不過說實話,在產品量級沒起來之前,「大數據」只是紙上談兵。
第五層:內容服務的智能。這跟智慧型手機一樣,相對於功能手機而言,它能做的事情更多了。開放式的智能作業系統,能夠隨意連接網際網路,讓智慧型手機所承載的內容和服務遠遠超出了功能機。一些智能硬體,以軟硬體、內容一體化為特色的硬體,就是這個層面的智能,最典型的是智能影音類設備,例如智能電視、智能音響、智能投影儀……以及智能手錶,它們與網際網路連接,可以加載各種內容和應用,滿足了用戶總想要更多的需求。
第六層:自動感知的智能。能做到這一步的並不多,這類智能硬體可以感知環境的變化,預測用戶的需求,根據算法自動響應,做出某些動作,給到用戶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最典型的就是Nest,自動溫控,節能舒適。以後智能家居,將向著這個方向發展,何時需要開燈、何時需要開窗、何時需要啟動淨化器、何時需要開始燒好熱水等用戶洗澡……都可以根據環境感知、用戶習慣自動響應,實現「零操控」智能。
第七層:無人幹涉的智能。這個階段的智能可以說是終極智能,就是機器可以把人做的某些事情代替了,甚至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這是機器人時代。市面上的民用機器人,大都還處於陪伴階段,例如阿里巴巴與軟銀聯合投資的Pepper,只是一個可移動、可聊天的玩具。有一天機器人可以幫人燒菜做飯、打掃清潔(掃地機器人已經做到一部分)、按摩捶背、陪人睡覺、出去遛狗時,才算真正的智慧機器人。而在此之前,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DJI的無人機、以及此時此刻正在生產線上忙碌的工業機器人,已經有「無人智能」的雛形了。
小結一下:
現在智能硬體雖然大都需要加一個雙引號,即「智能」硬體,但它們如果能跟智慧型手機一樣,做到傳統硬體做不到的事情,就有其價值和市場。一些並不了解智能硬體行業的分析師們上來就說智能硬體都是垃圾、是泡沫是不負責任的,畢竟很多智能硬體賣得相當好(百萬級出貨量),而且有些品類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現在的「智能」是否真正有價值,最終還是市場評判,用戶只為價值和體驗買單,而不是概念。而且我們也要樂觀地看到很多硬體已經實現了較高層次的智能化,就算還處於研究階段,但未來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