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百年孤獨》,想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有這樣一本書被稱為中國版的《百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作者是劉震雲,被公認為是他最成熟大氣的作品,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故事的梗概很簡單,寫的是吳摩西過去的前半生與現在的後半生:吳摩西失去了唯一能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它,吳摩西選擇走出了延津。隨著歲月的變遷,吳摩西的養女之子牛建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去尋找「說得上話 」的朋友,而走回了延津。
一出一走,延續了百年。對話,不斷地對話就成了人與人之間,擺脫孤獨的重要手段。把小說的若干情節投射到我們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同樣的影子。
一累:到底誰才是朋友
小說中老段說老楊沒義氣的時候,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不是說這事,是說這理。不拿你當朋友的,你趕著巴結了一輩子。拿你當朋友的,你倒不往心裡去。倒對我愛搭不理。
在中國,不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中上層中產階級們,由於其地位的不同,決定了他們的社群利益會產生衝突,人心難測,誠信喪失,而能夠說句心裡話,彼此真心相互安慰的朋友越來越少,孤獨感便隨處可見。
很多人喜歡參與「淺層社交」,一杯酒下肚就稱兄道弟。但這樣的社交意義有限,酒醒之後真沒幾個拿你當真兄弟的。成年人之間的關係,最終還是得靠自身的實力。
酒桌上的熱鬧是暫時的,散場後的清冷和孤獨才是真實的生活。想找個能說真心話,能掏心掏肺的人都很難,此為中國人一累。
二累:好把的是病,難八點是人心
書中,人與老胡他爹的對話令人印象深刻:
人說:咱治的是病,就別管他的心了。老胡他爹嘆息一聲:咋能不關心呢?又說:病相同,人卻不同,不同的人,開同樣的方子,藥也未必管用。
人的活動,大抵由利益驅動。人有著趨利避害的本性,很多人被金錢,權利的欲望所腐蝕,不知不覺,邁向深淵。為了金錢,可以違法亂紀,在被人背後捅刀子。為了權利,可以鋌而走險,玩下原本筆直的梁子。
人有的時候不是身體有病,而是精神有病。人心難測,真心對人對己的人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找,因此孤獨無處不在。為了擺脫孤獨感,書中的人們努力製造著聲響和喧囂,此為中國人二累。
三累:事情想明白了,反倒更憂愁
任何人互相有了衝突,就必須得有一個人屈服。吳摩西發現,順著吳香香的心思來,日子過得倒比過去安穩許多。但是一個人總順著別人的心思來,自己心裡就難免會有些彆扭。但是話說回來,一個人自己彆扭,也比再讓別人來彆扭自己要強。
漸漸的,人和人之間的相處與交流越來越少。聚會變成了各自看各自的手機。旅遊也變成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打卡。
牛愛國慢慢發現,事情想不明白,人的憂愁還少些。事情想明白了,人反倒更憂愁了。小說結尾,何玉芬送了牛愛國一句話:
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從前。
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看不到終點的茫然和疲憊,如影隨形。這種累猶如亙古長夜,慢慢磨礪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此為中國人三累,
雖然人生來孤獨,但是好在還有愛。有愛便不覺天涯遠。我們可以在愛自己的人那裡,大膽的熱愛生活,對抗生活。
小說以《一句頂一萬句》命名,頗富深意。
牛愛國在結尾說道:「不停找,這一生都要不停地尋找。」
書中的這種孤獨,和我們每個人的孤獨如出一轍。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為了生計不停地奔忙,我們留給社交的時間越來越少,能說得上話的人,也隨著時間流逝漸漸減少。
所有的鬱悶都打碎了自己消化,把自己緊緊地鎖在了孤獨裡。
劉震雲用這本《一句頂一萬句》引起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共鳴。
讓我們在面對如影隨形的孤獨時,能變得勇敢,能不同的去尋找,那個對自己來說,一句頂一萬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