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大堵車」:8000米「死亡區」堵超320人,6名登山客死亡

2021-01-08 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據法新社報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近日因天氣晴朗引來大批登山者,出現擁堵。一名登山者22日發布拍攝珠峰的照片,320多名登山客被迫在有「死亡區」之稱的海拔8000米地帶排隊等待。據英國《衛報》,近日,至少有6名登山客死亡。

報導稱,六名死者分別為:來自愛爾蘭的海因斯、來自印度的巴格萬、達斯和庫爾卡尼、來自奧地利的蘭德格拉夫,以及來自美國男子卡什。

(《衛報》報導截圖)

庫爾卡尼的兒子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過去的25年中,他的母親一直堅持徒步旅行的習慣,她曾接受過攀登珠峰的訓練。他的父親和母親在退休後,一直致力於完成登頂珠峰的夢想。

55歲的卡什對兒子的遺言正是︰「我對登上珠峰感到非常幸福。」他的家屬已決定將卡什遺體留在珠峰。他的女兒在網上發文稱,卡什的願望就是攀上珠峰,他實現了夢想。但她表示,卡什的死因尚未正式確定,家人認為可能是突發心臟病。

關於這些登山客死亡的原因,有人猜測,這與珠峰「大堵車」有關。先鋒冒險公司總經理尼維什·卡奇表示:「排隊的問題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為這些登山路段本來就已經非常危險了,而且隨時都會有不同的風險,現在因為堵塞,讓登山之路變得更加困難。」

但尼泊爾旅遊局局長吉米雷對這一說法予以否認。他表示,這種說法毫無根據。

「這個季節的天氣並不是很好。所以,當天氣放晴的時候,登山者會採取行動。5月22日那天,在幾天惡劣天氣過去之後,超過200名登山者抓住了這次天氣放晴的機會。珠峰(攀登者)的死亡原因是高原疾病,這是發生在大多數登山者身上的事情,誰都有可能在這個登山的季節裡喪生。」吉米雷稱。

據CNN統計,自1922年有記載以來,有超過200名登山客在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過程中死亡。大部分死者的遺體被埋在雪和冰川中。

相關焦點

  • 珠峰擁堵,已致14人死亡!真正的死因是這個!
    據尼泊爾當地媒體《喜馬拉雅時報》最新報導,5月23日-24日,至少有4名登山者在珠穆朗瑪峰遇難,包括一名夏爾巴嚮導。至此珠峰「大堵車」導致的死亡人數已上升至14人,另有3人失蹤。 而這個春季登山季,海拔8000米以上的不同山脈上,死亡人數已達到19人。
  • 珠峰太擁擠!今年有11名登山客殞命,尼泊爾打算「捂緊」許可證
    根據草案,尼泊爾政府將提高遊客申領攀登珠峰許可證的門檻,所列條件包括:一,遊客需要提交材料,證明自己先前在尼泊爾境內攀登過至少一座海拔超過6500米的高峰;二,遊客出具健康證明;三,所僱嚮導應有至少3年高海拔服務經歷。不過,一些人對上述條款提出疑慮,例如健康證明容易偽造、遊客可能在其他國家而非尼泊爾攀登過高峰,擔心這些措施仍無法有效避免珠峰死亡事件。
  • 珠峰遇難登山客最後簡訊:能站在珠峰覺得非常幸運
    近日,珠穆朗瑪峰迎來數百名登山者。由於人數太多,通往山頂的路段出現擁堵及排隊現象。報導稱,當天珠峰天氣狀況良好。數百名登山者們為了爬上珠峰頂部,只能冒著凍傷及可能產生高原反應的風險排隊等候數小時。圖為數百名登山者在珠峰登頂之路上排隊5月23日,來自美國的登山客卡許在登山途中失去意識後死亡,他在發給兒子最後一條簡訊中寫道:「能夠站在珠峰上,我覺得非常幸運。」據尼泊爾當地媒體《喜馬拉雅時報》(The Himalayan Times)最新報導,5月23日-24日,至少有4名登山者在珠穆朗瑪峰遇難,包括一名夏爾巴(Sherpa)嚮導。
  • 珠峰「大塞車」10天內11死,登山客:前進須跨過屍體!
    近日因為當地天氣良好,吸引許多登山客前來攀峰。但攻頂和下山人潮多釀「塞車」,致多名登山客喪命。從這個攀山季度開始以來(過去10天),已有11人因為在海拔8000米的高地等待太久,力盡身亡。據《每日郵報》5月28日報導,最新一名死者是62歲美籍登山客庫利什(Christopher Kulish),他周一取道東南山脊,經辛苦「排隊」後,順利登頂慶祝生日。
  • 珠峰「大堵車」親歷者自述:看著他快死了,我卻從他身邊走過
    作者:潘俊文來源:紅星新聞在珠峰8000米的「死亡地帶」,無氧攀登者穆薩被「堵」了2個半小時。路很窄,一面是懸崖,一面是冰坡。在100多人的隊伍裡,他進退兩難。大風、缺氧、吸入零下40度的冷空氣,他渾身顫抖,只能通過跺腳、攥拳、拍手等動作維持體溫。
  • 9天死10人珠峰現擁堵 登山客魂斷雪堆前留下視頻
    每年5月,來自全球各地的登山客都會齊聚尼泊爾,挑戰登頂珠穆朗瑪峰。今年當地的氣候狀況是自2012年以來,最為糟糕的一年,在最近一個月內已經先後有10名登山客,因上下山人流過多,突發高山症而喪命。近日,最新一名罹難者興奮登頂的視頻曝光,沒想到這也成為其生命的最後一刻。
  • 珠峰南坡產業鏈:啥人都能來,「賣人頭」最賺錢
    登山者報名珠峰前,必須依次登過6000米、7000米、8000米級雪山。「條件嚴苛,價錢貴」,於是很多民間登山客,不得不轉而走向南坡,這其中就包括麥子。「老楊不止一次和我說道,北坡容不下了,咱們去尼泊爾的南坡吧」。麥子口中的老楊,名叫楊春風,是中國民間登山第一人。他曾在2007年、2009年兩次登頂珠峰。
  • 登頂珠峰的「勇敢者遊戲」正變得越來越致命
    珠峰近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這場海拔8000米的「勇敢者遊戲」正在變得越來越致命。當地時間5月27日,又有一名登山者在擁擠不堪的尼泊爾珠峰南線死亡。至此,珠峰「大堵車」導致的死亡人數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蹤。據統計,僅5月23日一天就有3人喪生。5月23日,一張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
  • 《珠峰清道夫》:海拔8000米以上,有人拿命在清理垃圾
    這群珠峰清道夫的隊長是納姆伽爾,他一共召集了20名夏爾巴人登上珠峰清理垃圾並且將一部份遇難者遺體運回山下,交給他們的家人。同時還有12人組成後援隊。他們請求珠峰女神原諒人類過去所犯的錯誤,並允許他們做出補償。   瞬間的雪崩,失去三名隊員   海拔8000米以上,空氣稀簿,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普通人在這裡只是行走都很困難。
  • 中國22名業餘登山者出徵珠峰 系近年最大規模
    新華社拉薩4月10日電(記者黃興)中國22名業餘登山者10日由拉薩出發前往日喀則市定日縣珠峰大本營,將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如進展順利,這批登山者有望在5月中下旬成功登頂珠峰。擔負高山服務任務的西藏雅拉香波高山探險公司總經理桑珠介紹,在嚴控規模的情況下,今年從北坡攀登珠峰的國內業餘登山者達到22人,系近年來規模最大。這些登山者已攀登過海拔8000米級高峰,具備攀登珠峰的實力,隊員中還包括一對夫妻。登山者到達珠峰大本營後,將在各個海拔段進行適應和訓練,直至5月中下旬視情況擇機衝頂。
  • 珠峰上著名「屍體」:綠靴子、睡美人、休息者,為何幾十年沒人敢動?
    這具屍體因其穿著鮮豔的綠色登山靴而得名,現已成為登山者用來衡量他們與山頂距離的終點標記。登頂的每個人都被迫跨過他的雙腿,仿佛在向登山者提醒,儘管他們靠近山頂,但道路仍是險惡的。登山者將海拔8000米以上的區域稱為或「死亡地帶」。任何到達這一點的人都知道,這裡沒有救援、也無道德可言,一旦你出現什麼「頭暈身燙」,只能靠自己或要麼等死。 海拔高於8000米的大氣壓力低於35.6 kPa,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大約只有海平面的30%,根本不足以維持生命。所以登山者一般都會攜帶氧氣瓶,但又不能太多。
  • 俄羅斯9名登山客離奇死亡,死狀慘烈,61年後懸案終於破了!
    爬山是不少人喜愛的休閒活動,但險峻的地勢和充滿不確定性的氣候變化,讓不少山友經常置身險境。1959年在俄羅斯就曾經發生一起9名登山客不幸死亡的山難意外,但因為死者被發現時死狀悽慘,讓這起事件增添了一抹詭異氣息。沒想到經過了61年的時間,俄羅斯政府終於宣告破案,並公布登山者的真正死因!
  • 無氧獨自爬上8611米世界第二高峰,再滑雪飛馳而下! 這傢伙真是人類?
    此時,巴吉爾已經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區停留了20個小時。思考了幾秒鐘,巴吉爾回覆:「我現在滑下去。」隨後,他的身影又一次扎進濃霧之中。K2死亡統計(截止2012年)攀登K2很難,從山頂進行滑降更是難上加難,此前兩位挑戰者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 1975年登頂珠峰的桑珠:我們讓珠峰有了標準「身高」
    圖說:1975年5月27日,我國運動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飲、潘多從北坡登上珠峰 新華社圖  4月22日,有一部電影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舉行了「盛大」的關機儀式
  • 大神無氧獨攀8611米世界第二高峰,再滑雪飛馳而下,兩側就是萬丈深淵
    此時,巴吉爾已經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區停留了20個小時。思考了幾秒鐘,巴吉爾回覆:「我現在滑下去。」隨後,他的身影又一次扎進濃霧之中。在業內,8611米的K2被稱為K2,不攜帶氧氣裝備,爬上這座世界第二高峰,再完成滑降,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無法完成的任務。
  • 8848.86米!珠峰新高度公布 登頂6個月如何算出珠峰身高?
    來源標題:8848.86米!珠峰新高度公布 登頂6個月如何算出珠峰身高 12月8日,珠峰新高度正式公布。為何登頂6個月後才公布測量結果呢?登頂成功後,技術人員要完成全部外業測量數據的整理等工作;隨後將所有數據傳輸到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進行數據整理分析等。
  • 堵車天天有,開學堵更甚,嘖嘖 這場面
    圖/京九晚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魏文慧 京九晚報全媒體記者 賈晶晶 來源:商丘網—京九晚報■閱讀提示一開學,就堵車。這幾乎是國內所有城市的「通病」。儘管交警在疏導、媒體在呼籲,但往往還是堵成一鍋粥。有一種堵叫「開學堵」——開學第一天市第一實驗小學西門交通擁堵側記京九晚報全媒體記者 潘中華 來源:商丘網—京九晚報昨日7點40分左右,記者在凱旋路與團結路交叉口掃了一輛共享單車,準備沿團結路自西向東騎行,但由於車塞人擠,根本無法騎行,只好推著自行車跟著人流慢慢地向前蠕動。走了五六分鐘,記者感覺此時的自行車成了前行的包袱,索性鎖車步行。
  • 堵車堵了15公裡,千萬別去
    在下午3點多的時候恢復通車,但根據Drive BC顯示,在3:24分的時候,雙向堵車已經十分嚴重,足足堵了15公裡長!現在是周日下午,是從惠斯勒等旅行景點返回大溫的高峰路段,因此堵車時間、堵車距離還會變長,目前從從惠斯勒到Brandywine省立公園已經是寸步難行。如果你現在想去惠斯勒,或者準備從惠斯勒回來,請暫緩行動,如果有身邊朋友想去,也請提醒他們暫時先不要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