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生物減少可能都少不了人類的影響,氣候的影響,以及生物的入侵等因素,而隨著氣候的變化,生物的滅絕或消失可以說是非常多了,同時生物的入侵也在加大影響。而根據科學最新報告指出,在這2019年年末時段,我們又迎來了一個生物的好消息,那就是位於關島地區宣布「野外滅絕」近40年的生物又出現了。
這個消息發布之後,再一次給我們說明了一個問題,人類可能在環境方面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了,今年已經出現了很多個消 失或宣布滅絕的生物,可能算是一個生態變化的「轉折點」說明,生物的轉折點。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該生物名叫「關島秧雞」,在關島地區可以說幾乎是「與世隔絕」,然後美國無意中在該地區引入了「棕蛇」之後,「關島秧雞」幾乎是完全被消滅掉了,因為「棕蛇」大量的進行繁殖,大肆吞吃島上的各種鳥類,失去了飛行能力的關島秧雞當然成了它們攻擊的首要目標,這樣就導致了它們的消失或滅絕,所以蛇能夠捕獲這「關島秧雞」,也說明了蛇的一個強大。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關島秧雞」最少的時候只剩下了21隻,並且還是被生物保護者挽救下來的,因此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野外滅絕」。並且過後也沒有發現過該鳥,而它野外再次出現,也是在人類的培育之下出現的,所以算是人工介入才讓它生存下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時期。根據科學統計數據顯示,如今關島地區的「關島秧雞」總計數量大約在200隻,大約有200種生物在羅塔附近漫遊,而60至80種動物生活在靠近關島的一個小地方-科科斯島上面。
「關島秧雞」可以說是關島地區的一個特有生物,它的體型較小,重約在0.5公斤左右,長約0.3米,所以確實比較小。該生物的長相很有特點,在身上具有許多的條紋,所以辨別起來很簡單。一般情況而言,「關島秧雞」上體褐色有黑色條紋,面部和下體前部為灰色或灰藍色,雌雄羽色相似。上面我們說了,雖然是屬於關島特有的生物,但是在太平洋諸島嶼都是有存在的。例如:我國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等地都有分布,但是這裡需要強調下,它們是關島的原住民,是一種不會飛行的鳥類。
關島秧雞的繁殖能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強,每窩產卵6~7枚,所以被蛇滅絕,也說明了關島地區的蛇是真的多,該生物主要以昆蟲,蝸牛和各種果實為食,有時也吃腐肉。它們主要活動於沼澤地的水草叢中,奔走迅捷。這大體就是該生物的一個情況,所以說無論怎麼樣,「關島秧雞」的重生可以說是一個好消息,對關島地區的生態影響是很大的。如今在人類的影響之下,出現了快速野外增長的情況,這個時候,不少的科學愛好者會說,會不會再次被「棕蛇」吃光呢,這個問題就不得而知了,也不知道人類進行捕「棕蛇」沒。
後續如果出現了「關島秧雞」的新消息,我也會持續跟進,在如今生物大多數處於消失或滅絕的狀態,可以看出來人類的挽救還是有必要的,越來越多的生物出現就是需要在自然條件允許之下進行「幫助」,這樣對於弱勢群體來說,才可能出現增長的模式,生物的平衡也才會更加的好。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