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商韜略 巴圖海
【1】
一場阿里的法拍活動,讓已經破產重整的安溪鐵觀音茶廠再次回到了公眾視野中。
4月20日,安溪鐵觀音集團及安溪茶廠名下總額超2億的「應收款及擔保追償債權」將在阿里拍賣進行公開拍賣。本次拍賣由福建省相關權威部門為指導單位,在泉州市破產管理人協會的監督下進行。
但成立於1952年的安溪茶廠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三大國營茶廠之一。2012年,該廠一度衝刺上市,卻不了了之。
茶廠堪稱命運多舛。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受大環境和市場競爭影響,安溪茶廠經營日益困難,並最終關閉一年之久。直至2006年,林文僑接手安溪茶廠,並成功進行企業改制,茶廠才逐漸恢復生機。
林文橋接手後,曾於2010年曾對外放言,「用十年時間趕超立頓」。
但這家改制過的茶廠發展卻並沒有那麼順遂。如今10年之期已到,因擔保鏈斷裂等因素,鐵觀音集團和安溪茶廠卻陷入資金和經營困境。
相反,林文橋倒是因為兒子開百萬級限量(500臺純手工)奔馳SLR出了圈。
2016年1月份,鐵觀音集團和安溪茶廠進入重整。
重整過程中,鐵觀音集團引入和君集團,向鐵觀音集團增資2.2億,持有鐵觀音集團股權76.2%。2016年11月3日,泉州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計劃,終止重整程序,和君集團總裁劉紀恆成為集團新任董事長。
正是因為和君的出手相助,安溪鐵觀音集團才得以保住「安溪鐵觀音」這個名號。
對於這次重整,和君集團認為,將鐵觀音的龍頭地位以及不可複製的原產地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品牌優勢,與和君集團的智力優勢、渠道資源及新營銷平臺模式相融合,實現優勢互補,以實現「品牌先導+區域整合+創新轉型」。
【2】
老前輩經風波尚搖搖欲墜,但新霸主已在鐵觀音(烏龍茶)市場形成了不可撼動的地位。
這就是同在安溪的八馬茶業。
雖說從資歷上看不如曾經國營安溪茶廠,但從傳承歷史上,成立於1993年八馬茶業則是源遠流長。
八馬源於百年前名揚東南亞的「信記」茶行、現任董事長王文禮的祖上,就是鐵觀音始祖王士讓。王氏家族數百年來從未間斷地制茶,且只做鐵觀音,已經傳了十三代。其中第十一代傳人,王學堯還是安溪茶廠的首席評茶師。八馬茶業創始人王福隆是王氏家族的第十二代傳人。
王文禮本人,則是王文禮是鐵觀音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在掌管茶企之前是深圳法制報記者。
從品牌發展路徑上看,八馬其實比鐵觀音集團更像立頓。
中國的茶葉產品,有品類,無品牌。
但茶企中,八馬是國內較早有品牌意識茶企,也是最早為品牌請代言的企業之一,邀請許晴作為代言人。當時開看,這一舉動在茶企裡面還是比較超前的。
目前,八馬茶業在國內鐵觀音銷量連續11年稱霸第一,在出口領域的表現也是是制霸級別,獨佔安溪鐵觀音出口的70%,佔全國烏龍茶出口量的15%。八馬僅向烏龍茶消費大國日本出口的茶葉,1年就達到2000多噸。
一度,八馬茶業也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外貿出口為主,也是近些年才開始殺入國內消費市場的。目前,作為中國高端茗茶連鎖品牌的八馬茶業,擁有1700多家連鎖店。八馬產業的線上表現同樣不錯,已經蟬聯多次全網烏龍茶銷售冠軍了。
值得一提的是,旗下的八馬茶館抓住了中國人1000年留下來的政務商務溝通、交流、談判的場景需求而構建出的商業模式。很多消費者在這裡辦過卡、存過茶、見過人、會過客。
2012年,以IDG為主投,包括天圖資本、同創偉業、天璣星等投資機構,聯合向八馬茶業注資近1.5億元,這是大陸茶行業首筆過億元的私募股權融資。
好茶拼產品,最核心的技術為茶葉拼配和烘焙技術。公司核心技術團隊由經驗豐富的老茶師與中青年茶師相結合組成,是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最強的技術團隊之一。
更為引人注意的是,近些年,八馬茶業在塑造了「賽珍珠」等爆款鐵觀音產品,已經從單一茶品類像多品類拓展,成為「好茶管家」,也就是茶類消費品服務商。目前,中國10大名茶,八馬茶業已經推出烏龍茶、白茶、綠茶、紅茶、普洱、巖茶等六大產品。
通過安溪兩家茶廠迥異的發展軌跡來看,即便是再好的原產地產品,如果不進行品牌升級也會有坐吃山空的危險。
像安溪鐵觀音這種「老天爺賞飯」產地品牌,應該從產地品牌向產品品牌進階,否則,就會隱沒在同類產品中。
這樣事情在中國著名產品地產品中並不少見,比如五常大米、陽澄湖大閘蟹等,大家靠原產品名聲一窩蜂賺錢,透支產地名譽,結果大家從中賺錢越來越少。
相反,好的產品品牌還能給原產地增光添彩。
例如,茅臺和郎酒,這兩大中國醬香酒品牌一起做大了赤水河產區。通過不斷品牌活動塑造,赤水河產區在中國白酒愛好者地位中已經和法國波爾多差不多。
不僅兩大酒廠賺錢,一眾小酒廠也能從中受益,產品品牌和產區品牌一榮俱榮。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