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釣魚人都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判斷窩子裡究竟有沒有魚,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看有沒有魚泡從水下冒出,而且魚泡越大說明進窩的魚體型越大。但是在垂釣的過程中卻經常出現窩子裡有魚泡卻不見魚口的現象,甚至有時候魚泡還非常多,很明顯窩子裡有很多魚,但就是釣不到,面對這種情況釣魚人只能幹著急。
出現有魚泡卻不見魚口的現象原因很複雜,有時是自然規律等客觀因素使然,而有時卻是釣魚人自身的主觀原因。所以必須首先找到問題的原因,然後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有魚泡不見魚口可能是一種錯覺
從有魚泡卻不見魚口這一描述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兩個關鍵詞:「魚泡」和「魚口」。由於釣魚人無法看到水下的具體情況,所以在魚泡和魚口這兩點上便有可能出現錯覺。
區分魚泡和沼氣泡魚泡是魚在水中呼吸或進食所形成的,隨著魚嘴一張一閉,魚嘴中的黏液包裹著魚體內的空氣上浮到水面,於是釣魚人便能夠根據魚泡判斷出魚的位置。但是有機物沉積在水底並發酵之後也會產生氣泡,這樣的氣泡中包裹的氣體主要是甲烷,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沼氣,所以當魚泡出現卻不見魚口時必須首先分辨究竟是魚泡還是沼氣泡。
魚泡和沼氣泡的分辨方法非常簡單,沼氣泡往往只會出現在同一個位置,而且有一定的節奏規律,但是魚泡是不可能一直在同一個位置出現的,因為魚在水中一定會遊動。另外,沼氣泡浮上水面之後會很快破裂,而魚泡具有黏性,所以浮上水面之後並不會馬上破裂。
警惕魚盜餌釣魚這項運動之所以讓很多人著迷,是因為其中充滿著很多奧秘。可能有人會認為釣魚很簡單,無非就是魚咬鉤帶動浮漂出現信號,然後釣魚人提竿將魚釣上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魚吃餌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將鉤餌吃進嘴之後魚並沒有很快察覺到魚鉤的存在,於是含著魚鉤在水中遊動,此時浮漂一定能出現清晰的信號,釣魚人也一定能見到魚口。另一種情況是魚的警惕性較高或食慾不佳,將鉤餌吃進嘴之後停留在原地細嚼,所以能夠很快感覺到魚鉤的存在並將魚鉤吐出,此時浮漂很可能不會出現清晰的信號,而釣魚人就會錯誤地認為魚並沒有咬鉤,於是魚順利的盜食了餌料。
也就是說魚可能已經咬鉤,只是因為釣魚人所使用的釣組或調釣過於遲鈍,所以才會出現有魚泡卻不見魚口的現象。在冬季或黑坑垂釣輕口鯽魚或輕口羅非時,會有很多釣魚人因為釣法過於遲鈍所以誤認為魚沒有咬鉤,因此在垂釣輕口魚時必須使用吃鉛量更小、漂尾更細的浮漂,同時搭配較細的線組和小號魚鉤,並且採用調4釣2、調5釣3等靈敏度較高的調釣方法。
客觀因素導致有魚泡不見魚口
自然環境是複雜且多變的,水下的世界則更是神秘莫測,所以釣魚人一旦遭遇到一些反常現象時便會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魚泡並不來源於水底就淡水垂釣來說,底層魚無論是魚種還是數量都比非底層魚更多,所以在淡水垂釣時釣底就成了普遍的選擇。釣底之所以能夠釣到魚,是因為魚在水底覓食,但是如果平時在水底覓食的魚臨時改變了覓食習慣,而釣魚人依然選擇釣底,那麼就必然出現有魚泡卻不見魚口的現象。
底層魚之所以會離底,有可能是因為天氣悶熱,水中的含氧量降低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為釣魚人所選擇在深水區垂釣,魚無法適應深水較大的水壓,於是只能選擇上浮覓食。判斷魚是否離底覓食的方法非常簡單,當我們拋竿入水之後,鉤餌在下沉的過程中很可能會被魚截食,浮漂信號表現為下沉過程中停頓或加速下沉,這樣的現象被稱為「離底接口」。如果在垂釣的過程中頻繁出現離底接口,而魚泡頻出,這就說明魚已經離底覓食,釣魚人可以改釣底為釣浮。
魚想吃卻找不到鉤餌有魚泡卻不見魚口並不意味著魚不想吃餌,如果水底沉積了大量的淤泥,而釣魚人所使用的餌團又太重,鉤餌就會陷入到淤泥中,魚雖然能夠聞到餌團的氣味,卻找不到鉤餌。除此之外,岸邊的樹葉、樹枝等雜物也有可能沉積在水底,再加上水底的亂石或水草從而形成障礙區,鉤餌一旦落入障礙區,魚受到障礙物的阻擋吃不到餌團也會出現有魚泡卻見不到魚口的情況。
水底淤泥主要存在於黑坑以及競技比賽池中,所以在這些水域垂釣時必須儘量減輕餌料比重,有必要時還可以增加調目,以此來避免鉤餌陷入淤泥中。如果水底有大量的雜物、障礙物,在垂釣過程中很可能出現掛底的情況,或者是將水底的樹枝、樹葉、水草鉤上來,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更換釣位繼續垂釣。
主觀因素導致有魚泡不見魚口
如果魚並沒有離底,而且水底也沒有淤泥、障礙物等異常情況,有魚泡卻不見魚口就基本可以判斷是因為釣魚人自身的主觀原因所造成的。
餌料刺激性太強如今各種餌料添加劑層出不窮,這些添加劑中含有大量的濃縮香精,在合適的環境下適量添加確實能夠對釣魚產生幫助,但是如果添加劑使用過量就會產生強大的刺激性。如果餌料的刺激性太強,魚雖然會進窩,但是進窩之後只吃窩料不吃餌料,所以窩點中有魚泡但見不到魚口。如果窩料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添加劑,魚就只會在窩點周圍轉悠,此時會看到魚泡冒出的位置是在窩點周圍。
窩料投餵量過大釣魚必須首先通過做窩將魚誘進窩,窩料的投放量越大、投放頻率越高,魚進窩的速度越快,但是如果窩料的投放量過大,魚進窩之後發現鉤餌並咬鉤的可能性就越低。也就是說魚有可能在不停地吃著窩料,卻沒有發現鉤餌的存在,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只見魚泡卻不見魚口的現象。
窩料的投放量太少誘魚效果不佳,窩料的投放量過大魚不咬鉤,要解決這一矛盾正確的做法是少量多次頻繁補窩,不僅能夠快速誘魚,而且還能始終保持窩點中有適量的窩料,魚進窩之後更容易發現鉤餌並咬鉤。
寫在最後:黑坑與野釣的差異
休閒垂釣包含黑坑與野釣兩種完全不同的水域,兩種水域的環境不同,魚的狀態也不同。當出現有魚泡卻不見魚口現象時,也可以根據垂釣水域的不同來排查問題原因。
黑坑的水底更容易沉積淤泥,鉤餌更容易陷入淤泥當中,從而出現有魚泡不見魚口的現象。另外,黑坑水質較差,水域面積較小,水中的含氧量偏低,魚在缺氧的情況下也非常容易離底上浮從而導致有魚泡卻不見魚口。有一些黑坑中老滑魚較多,這些老滑魚具有極高的警惕性,一旦餌料使用不當,魚進窩卻不吃餌,窩點中有魚泡也見不到魚口。
總體來說,有魚泡不見魚口的現象在自然水域並不常見,通常都是水底有雜草、樹枝等障礙物所導致的。所以野釣出現有魚泡不見魚口的現象時,最好的辦法是立即更換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