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9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從1991年到2008年,臺灣規劃了36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但到2016年整個臺灣正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只有24座,這是民間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聯合抗爭的結果。
2014年彰化溪州垃圾焚燒廠開工的時候,認定工廠選址是黑箱操作,當地近3000名居民聚集在現場激烈抗爭,臺灣警方出動了3000多名警力強力彈壓,才保證順利動工。2個多月後,抗議民眾才陸續退場。臺灣前環保署副署長陳龍吉認為「這是臺灣垃圾焚燒廠建設史上最大的抗爭事件」。
臺灣的24座垃圾焚燒廠分為公有公營、公有民營與民有民營三類。除臺北市北投、內湖、木柵垃圾焚燒廠、與高雄中南區資源回收廠為五家公有公營的垃圾焚燒廠外,其餘19家都是民營垃圾焚燒廠。
臺灣早期的垃圾處理以填埋為主,垃圾成長速度與經濟同步。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可用的垃圾填埋場越來越少。20世紀90年代初,環保署推行資源回收計劃,垃圾量顯著下滑,因此24座焚燒廠已足夠使用。這些焚燒廠分布在臺灣北中南地區,從以焚燒垃圾為主的垃圾處理廠變為以發電為主的汽電共生廠。
並不是所有垃圾都可以放進焚化爐焚燒。臺灣的《廢棄物清理法》規定,有害事業廢棄物、不可燃廢棄物、不適燃廢棄物、與分選收集後的資源垃圾,都不能放進焚化爐燃燒。
在臺灣,垃圾車進廠、通過地磅稱總重時,會經過一臺輻射增減偵檢儀來檢測垃圾中所含的輻射量,之後再到傾斜區將垃圾傾卸於貯坑內。但由於並不是每一輛垃圾車都經過傾倒檢查,有時也會有一些不得進入焚燒的廢棄物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比如廢棄的指甲刀、沒有分類完全的廚餘等。
垃圾進場之所以要接受嚴格的檢測與管控,因為這不僅會影響到發電效率,更涉及到二惡英排放的問題。如果垃圾分類做得不好,焚燒廠的進料會有汞、鎘等重金屬物質,這就成為飛灰、底渣裡的重金屬來源。此外,進料中所含的聚氯乙烯(PVC)以及廚餘中含有所含的鹽分,鹽中的氯元素會與其他有機物在焚化爐中生成增加二惡英生成。
垃圾焚燒還會產生原垃圾量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飛灰和低渣,帶來新的環境汙染。
飛灰和底渣目前的主要處理方式為填埋和再利用。在毒性特性溶出的程序中,當濃度低於標準時才能被再利用。臺北的內湖焚燒廠在飛灰處理上,主要進行固化處理。飛灰及其反應生成物經過鍋爐、半乾式洗煙塔、袋濾式集塵器後進入混煉機,再加入15%水泥與4%絡合劑,混煉後擠壓造粒,進行固化處理。
這同時也是其他焚燒廠通常採取的做法。儘管焚燒廠正在積極尋找飛灰的再利用方式,但到目前為止,固化後衛生填埋還是飛灰處理的主要方式。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的教授張慶源認為臺灣的衛生填埋場是世界上最高標準和規格的。在臺灣,衛生填埋場的防水層鋪上高密度聚乙烯不透水布後,還要鋪上一個阻水層——由10釐米淨土作為緩衝水層、皂土布與2釐米高密度聚乙烯不透水布、30釐米淨土與防止損壞不透水布組成。此外,邊坡也會鋪設防水層。
「對於土壤破壞的幾機率比較小」 ,張慶源說。下雨時,滲透水的收集管會收集雨水後,再打去滲透水處理廠處理,填埋場外面也有雨水收集裝置。
在臺灣,垃圾焚燒廠未來將轉化為「分散式的區域性能源中心」,除了供給遊泳池溫水處理等次級發電使用外,發電後溫度較低的蒸汽,還可以賣給工廠為或附近居民、工廠提供熱水與熱能。
這也意味著垃圾焚燒廠成為某個社區的中心——有些地方已經實現了。在北投,距離基隆河與五分港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北投焚化爐觀景臺」,在觀景臺附近還有一個「摘星樓旋轉觀景餐廳」(建築本身其實是垃圾焚燒廠的巨大煙囪)。
當然,如果你願意翻牆去看油管上關於深圳東部垃圾發電項目的效果圖,你會發現,按照計劃它也是一個開放給公眾散步、參觀的景點。是不是真的和臺灣一樣,垃圾焚燒廠裡面有公園和遊泳池,並且向附近居民免費開放,就不得而知了。
文/毛怡玫 視覺/王方宏
關鍵詞 >> 垃圾焚燒,臺灣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