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沒死,只是電影的時代要結束了

2021-01-07 虎嗅APP


導讀:


2020年,國內電影院先是經歷了近半年的關閉,隨後才迎來緩慢地復工。雖然有幾部影片表現搶眼,但是仍然不達預期。


在國外,以網飛為首的流媒體持續瓜分傳統電影的市場。可以預見的是,今後,重量級獎項如歐洲三大電影節獎項、金球獎和奧斯卡等,將會繼續被流媒體攻佔。


當傳統的電影人都轉向流媒體時,以影院為標誌的傳統觀影形式也會逐漸成為和紙質書一樣的存在——不會消失,但更像是一種情懷。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這段時間《演員請就位》《我就是演員》的熱播,帶動了關於「電影感」的討論。這些綜藝裡所選片段多來自經典電影,觀眾們對短片質量的讚揚,是「XXXX很有電影感」。


這無疑是一個矛盾的現象,在這個電影已經不那麼重要,娛樂和綜藝瓜分我們大部分時間,製作精良的優質劇集可以直接叫板電影的時代,人們仍然對電影有一種執念。


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在2020年底被長期合作的華納電影徹底激怒了。


12月8日,諾蘭批評了影視巨頭華納兄弟的一項重磅決定,並稱華納主導的HBO Max是「最爛的流媒體」。


在此之前,華納宣布將其2021年上映的全部17部電影,採取線上線下同步首映的方式登陸流媒體HBO Max。


也就是說,HBO Max會員可以第一時間在網上點播《黑客帝國4》《自殺小隊2》《沙丘》《真人快打》《哥斯拉大戰金剛》《貓和老鼠》《高地人生》等重磅製作。


華納方面稱,是疫情促使他們做出這一決定,這是「電影愛好者和放映者的雙贏」。


但諾蘭在社交媒體上說道:「我們行業中最偉大的製片人和最出色的演員們在睡覺前還認為自己是在為最棒的電影公司工作,早上醒來就卻發現,他們是在為最爛的流媒體工作!」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代表作「蝙蝠俠黑暗騎士三本曲」《星際穿越》《信條》等。圖/豆瓣


很快,諾蘭在接受《娛樂周刊》採訪時解釋道:「這一切難以置信,尤其是他們做這件事的方式,他們沒有提前告知任何人,導致現在爭論一片……你不該這樣對待嘔心瀝血的人,關於作品將被如何對待,你理應去和他們諮詢、溝通。」


諾蘭的憤怒是近幾年流媒體衝擊院線電影的冰山一角。從網飛強勢崛起,到蘋果、迪士尼、華納等資本巨頭角逐流媒體市場,大導演史匹柏向流媒體電影「宣戰」,再到如今諾蘭這一番抗議。流媒體對電影行業的震懾可見一斑。


而諾蘭的意見代表了很多電影從業者的觀點,那就是從長期來看,資本扶持流媒體會對電影院線造成毀滅性打擊,不僅使得院線入座率大幅下降,也會令那些追求視聽效果的電影,錯過它們的最佳的放映平臺——比如諾蘭的《敦刻爾克》《信條》。


美國主要在線視頻流媒體平臺,圖/《美國流媒體平臺與非院線電影的興起和衝擊》


可以說,流媒體最終導致的不是電影行業的消亡,而是一場對院線電影的革命。在未來,我們會看到一部部精緻、小巧、迎合觀眾的流媒體式電影,但那些大膽挑釁觀眾經驗的嘗試,將會比過去更加艱難。


再見,影院的黃金時代


所謂流媒體,是指採用流式傳輸的方式在Internet/Intranet播放的媒體格式,廣義的包括了音頻、視頻或多媒體文件。而在電影行業,人們提起流媒體往往指在網際網路或移動端播放影視劇的在線視頻平臺,其代表如HBO、Netflix、Disney+等。


流媒體巨頭的燒錢大戰早在新冠疫情前就已經打響。2007年,Netflix推出了流媒體「非院線」發行業務,此後憑藉《紙牌屋》《王國》《黑鏡》等劇集一次次製造驚喜,並在2018和2019年相繼推出了《羅馬》和《愛爾蘭人》,彰顯了自己製作藝術電影的雄心。


面對新興流媒體的衝擊,老牌影視企業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流媒體,比如迪士尼控制的Disney+平臺、華納兄弟旗下的HBO Max、NBC環球旗下的Peacock、蘋果推出的Apple TV等。華納兄弟將新電影同步流媒體,就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


網飛出品的《羅馬》證明了流媒體電影也可以很藝術


在過去,當流媒體只是批量生產精品網劇時,院線電影並沒有感到凜冬將至,但是當新電影首發流媒體成為潮流,電影行業才真正感到一場巨變來臨。


在國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徐崢的《囧媽》跳票到西瓜視頻,電影院線發起了聯合抵制《囧媽》的行動。


流媒體的便利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從觀影成本,還是從視頻進度,聲音和外部環境,甚至包括倍速播放功能,都是院線所無法媲美的優勢。


相比之下,院線最大的優勢首先就是時間。電影院首發電影,上映期間網絡不許流出資源,這是電影行業鐵打的規矩,也是院線賴以為生的手段。


中國實體電影最紅火的年代,不是今天,而是網際網路還沒興起的時候。當時看電影是一件既浪漫又有面子的事,趕著看一場電影,成了老百姓性價比最高的儀式。


所以,戀人約會、合家團聚、節日散心,都愛往電影院跑,中國電影票房最好的也是合家歡和愛情片。


但時過境遷,生活豐富之後,電影的替代品也就越來越多。看電影成了一件普通又性價比一般的方式,相比票價50乃至70、80元人民幣的電影,很多人寧願靠打遊戲、看網上視頻打發時間。隨之遊戲、短視頻成為資本紅海,電影登陸流媒體不可逆轉。


早在電影大量首發流媒體之前,網際網路隨處可見的電影解析視頻,就已經殺死了很多人去看電影的熱情。


 柯達膠片,一代人的電影回憶


更進一步說,電影業的困境早在數字時代初期就已經潛藏。數字時代締造了電影票房的黃金時期,但是當資本勢不可擋地往數字浪潮奔湧,數字時代也註定會成為傳統院線電影的掘墓人。


當資本發現流媒體更有利可圖,觀眾也把更多時間放在流媒體上,流媒體取代院線成為電影市場主流就只是時間問題。


早在本世紀初,當好萊塢逐漸捨棄35mm膠片拍攝,轉型為數位化時,電影行業就已經發生了一場劇變。


在35mm膠片生產和放映的時代,影視出品方為了回本,無論是商業大片還是文藝片,都會遵循投資→拍攝→殺青→剪輯→過審→院線放映的形式,觀眾必須去電影院才能看到電影,否則他們至少要等待一個月,才能等到網上的資源流出。


張藝謀的《一秒鐘》是對膠片時代的一曲輓歌。圖/豆瓣


但是當電影走向數位化後,35mm膠片開始被棄用,柯達破產,電影的拍攝和剪輯開始流媒體化。一個直觀數據是:2010年,還有68%的全球影院銀幕採用35毫米格式。但是到2015年,35毫米就只佔17%了。


很多大導演懷念膠片時代,是因為膠片電影的顆粒感更足,觀影體驗更好,但膠片拍攝的高昂成本和繁瑣流程讓它退居邊緣,於投資方而言,更有性價比的數位化才是首選。流媒體也是同樣的道理。


早在十年前,就有人因為膠片時代的落幕,感慨「電影已死」,而如今,或許能讓影迷得到安慰的是,電影不但沒有死,而且在數位化的逼迫下展開了自我的更新。


從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達》裡運用的3D視覺體驗,到李安《雙子殺手》孤獨漫遊的120幀/4K/3D放映,再到薩姆·文德斯在《1917》中實踐的RPG式真人遊戲體驗,電影從業者面對危機,仍在想盡辦法把影迷召回電影院。


電影《1917》劇照


當電視劇越來越像電影


馬丁·斯科塞斯曾說:「電影是一種給觀眾帶來全新體驗的藝術形式。」


院線電影引以為傲的地方,是它有流媒體所無法媲美的視聽優勢,觀眾只有到電影院,才能感受到最極致的電影享受。


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對大部分人來說,比起極致的視聽享受,他們寧願犧牲一點視聽效果,換取免費觀看的好處。


因此,除了像《阿凡達》這樣劃時代的視覺大片,大部分商業電影,它的視聽語言都不會讓觀眾有非去電影院不可的理由。


徐崢的《囧媽》會是一個中小投資成本商業片的趨勢,與其在電影院死磕,不如在流媒體上線保本。


在未來,電影院線首先會經歷一輪擠泡沫的陣痛,中國電影在經歷狂熱的燒錢大戰後,正在度過緩慢的冷縮期。今年內地市場,《信條》《金剛川》《一秒鐘》等名導新作的票房慘澹,都反映出觀眾對影院熱情的下降,而這已經不能用疫情來簡單解釋。


 2020年11月觀影人次遠低於2014年。圖/壹娛觀察


後疫情時代,觀眾不再那麼樂意去電影院,這已經成為行業的新常態。流媒體、遊戲、盜版、家庭電視形成了一個共同分流電影院用戶的大軍,千禧一代對即時互動、快節奏和社交氛圍的追求,讓他們不再把電影院視作自己的娛樂首選。


電影院將如同實體書籍,面臨黃金時代後的漫長轉型和衰落期,在這個背景下,資本不會選擇抱著電影院的情懷不放,而是接受事實,在流媒體發起新一輪拼殺。


為了迎合觀眾,取得這一輪資本大戰的勝利,未來的流媒體電影將更追求戲劇化、獵奇化,甚至把電影拆分,形成有電影質感的單元劇集。


我們以前說電視劇不是電影,是因為它沒有「電影感」,但近幾年,許多新劇的賣點就是所謂的「電影感」,國外的如《我的天才女友》《西部世界》《王國》,國內的如《白夜追兇》《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追求電影質感的類型化短劇製作,已經成為流媒體的製作趨勢。


HBO出品的《我的天才女友》劇照。圖/豆瓣


可是,流媒體電影很可能令這個時代不再耐心的觀眾,變得更加急切。他們會習慣快餐的味道,停留在自我觀看經驗的舒適區,他們可能十分鐘內就想快進掉一部電影,如果一部片子開頭不吸引人,就會被他們無情關閉。


當媒介改變了我們的觀看耐心,在一次次迎合中固化我們的觀看審美,或許,我們放眼望去的就都將是快節奏的產物,而深刻舒緩的表達變得稀缺。


觀眾的耐心被削弱,像《霧中風景》這樣舒緩的藝術電影如今已不多見。


 觀眾的耐心被削弱,像《霧中風景》這樣舒緩的藝術電影如今已不多見


流媒體並非高枕無憂


流媒體時代,電影院的衰弱是大勢所趨,但要說終結還為時尚早。畢竟,大部分電影大製作為了回本,仍會選擇在電影院首發,而每一年的賀歲片、宣傳片、漫改IP電影以及經典電影重映,仍會支撐著院線電影保住其基本盤。短期內,流媒體和院線將分庭抗禮,但誰也無法將對方取代。


此外,流媒體本身也存在隱患。例如在2020年第二季度,儘管Netflix的付費訂閱用戶增長了一千萬,但它卻沒有給Netflix帶來相應的盈利。Netflix公布的二季度每股收益只有1.59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1.82美元。二季度季報發布之後,Netflix的股價在盤後大跌逾10%。


如今的流媒體市場是,企業不燒錢就會死,燒錢卻未必能活下來。即便是像Netflix這樣經驗老到的玩家,依然面臨著巨額債務的風險。它們砸下重金來製作原創劇集,但除了用戶付費,它們還沒有找到其他穩定的盈利模式。


Netflix精品劇雖多,卻不像HBO有《權力的遊戲》這樣的現象級熱門劇。據《紐約時報》的統計,自2011年放映以來,「權遊」劇集每年能為HBO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


而《投資脈搏》的財報分析:「如今Netflix的負債權益比接近1.7,如果未來的用戶增長無法跟上今天花錢的勢頭,公司的財務狀況勢必將走向惡化。」


 Netflix預計下半年用戶增速減緩。圖/公司季報


比Netflix壓力更大的是Apple TV。這家科技巨頭旗下的流媒體砸下重金,到今年9月的全球流媒體設備市場的份額卻僅佔2%。


它們這兩年先後推出了《為全人類》《早間新聞》《銀行家》等自製劇,可是雷聲大雨點好,並沒有複製像Netflix取得的成功。相比起Netflix,Apple TV更像多數流媒體玩家的命運,砸下巨資,落得個陪太子讀書的下場。


與此同時,儘管今年各項數據都對院線電影不利,但它主要的大背景是新冠疫情,而非流媒體崛起。流媒體早在多年前就已經登陸市場,它一定程度上擠壓了院線電影的市場,但在疫情前都沒有造成毀滅性打擊。


在中國市場,2017到2019年更一度是電影票房的黃金時期,國家電影專資辦、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


「2013年以來,中國電影院數量呈不斷增長趨勢,但增速持續下降。2018年中國影院數量為10835家,同比增長15.07%;2019年影院數量達到12408家,同比增長14.52%。2019年,全國觀影人次達17.3億,但跟過去幾年相比增速明顯放緩。特別是在一些票房上漲的月份裡,仍出現觀影人次下滑的情況。」


 

 

 圖/國家電影專資辦、華經產業研究院


這些跡象表明,中國電影院出現了一個嚴重的泡沫情況。即便沒有流媒體的衝擊,中國電影市場這種拔苗助長也會產生惡果,泡沫遲早會被戳破,新冠疫情和流媒體只是讓這一天提早到來。


新冠疫情後,院線電影可能逐漸跟實體書一樣,不會消亡,但份額萎縮到固定的存量。


而流媒體就像電子書,幾分鐘講完劇情的電影解讀短視頻,就像如今的講書、聽書欄目。


在電影《一秒鐘》裡,張譯飾演的主角歷盡艱險送膠片,只為在熒幕看那一秒鐘。而今天,在電影院黃金時代疾步而去的夕陽下,影迷支持電影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去到電影院,哪怕只為一秒鐘。


相關焦點

  • 2020沒有錘死電影
    2020沒有錘死電影 時間:2021.01.08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萬達電影 分享到:
  • 電影雖已落幕,但對電影的愛並未結束
    感動得我差點掉淚,要知道,從不信任,排斥,到最後的老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兩個人從陌生到熟知的過程,如果一輩子,有這樣一個人,為了幫助你,能夠忍受你所有的缺點,不貪圖你的榮華富貴,那這個人一定是你的親人。寫了以上這一大段文字,主要是向大家推薦陸支羽著的《小丑,馬戲團的眼淚》。大家都知道豆瓣有書評群,其實還有一支龐大的影評群。
  • 一秒鐘:電影的骨架血肉
    時代是老的,共情點是老的,故事是老人艱緩的口吻,想開個玩笑,卻明顯和今天的笑點錯過,想大吼,也沒了幾十年前紅高粱熱燙的高喊,喉嚨像被黃沙堵住,發出幹啞的聲音。除了這些,電影事無巨細地展現了搶救膠片,電影放映,和戲中戲《英雄兒女》。這部分極富表現力和象徵性。這就是電影的骨架,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情書。
  • 如今還是電影的時代嗎?
    在35mm膠片生產和放映的時代,影視出品方為了回本,無論是商業大片還是文藝片,都會遵循投資→拍攝→殺青→剪輯→過審→院線放映的形式,觀眾必須去電影院才能看到電影,否則他們至少要等待一個月,才能等到網上的資源流出。
  • 娛樂至死的時代電影《搜索》
    其實今天不是談這本書的,看完這本書想聊部電影陳凱歌的《搜索》。今天的社會,一切觀點都漸漸要通過娛樂的方式出現和傳播才有效果,這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它已成為了一種文化,甚至是這個時代的精神產物。一個上市公司的老闆秘書葉藍秋,大都市的金領因為體檢被查出淋巴癌晚期。 在回公司的公交車上走神(因為病情),被指責不給老人讓座。和售票員,乘客發生口角。
  • 電影《童年往事》有感:不只是導演侯孝賢的童年往事
    現在的新聞中也經常報導,歷史遺留的臺灣老兵,為了尋根回國,看似只隔著淺淺的海峽,他們要等半個多世紀的兩岸和諧,這些歷史記憶,在電影《童年往事》父輩身上呈現的感概良多,他們的下一代,為了紮根臺灣,面對拮据的生活,看似嬉笑的童年,導演是帶著淚水記憶著那個年代。
  • 盤點2018|這些國產電影可不只是電影
    藝術審美是個人的,但有些電影發生在2018年,讓我們看到的,應該不只是電影。年度票房:《紅海行動》春節檔冠軍的電影,從開年到年底依然穩坐年度票房冠軍的寶座。36.5億票房的《紅海行動》告訴我們,主旋律電影可以很好看;告訴我們,賀歲檔不是一定要看喜劇。
  • 《第一滴血5》之後,好萊塢硬漢電影時代正式終結
    迷途鬥士重返戰地前面我們提過,《第一滴血》從小說到電影走了十年,而電影製作方為了使史泰龍同意扮演蘭博,便給予了史泰龍對於電影劇本的修改權。看到這,也許你會有些一頭霧水,作為肌肉猛男和大老粗的史泰龍要劇本修改權有什麼用呢?難不成他還會編電影。
  • 網際網路+電影2.0時代的電影新生態
    B站官宣了和壞猴子影業的合作,雙方將共同發起青年導演扶持計劃,並將深度參與壞猴子影業的「72變電影計劃」,與計劃內的電影進行出品、宣發等環節的合作。網際網路+電影2.0的全新故事正在展開。或可概括這一階段的特徵。一方面是對網際網路既有的宣發推廣功能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在1.0時代票務和宣發之外開發更多角度,打開了電影上下遊的更多可能性,並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下一階段整個產業鏈線上化的某種端倪。
  • 王曉振:電影只是事情一件
    觀眾也有一些極其年輕的,我也不認為他們真懂電影。有的人可能會被新聞誤導覺得這應該是個好片子,『我得表現出認可才覺得我是能夠看懂的』。」他還說:「拿完這個獎我還給(某家影視公司)看過,後來後悔了。我以為他們看完會跟我聊點啥,後來感覺只是要看看導演值不值得做一些商業計劃,比如青春校園。這些資方我不認為他們會懂這個事情。另外他們眼裡只有錢,我理解這個事情,但是我要早知道的話就不必麻煩了。"
  • 為什麼說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不僅僅只是部電影呢?
    10年後的今天再次把《讓子彈飛》看了一遍,姜文的作品值得細品,他的電影不僅僅只是部電影!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個正義的土匪打到地方惡霸的故事,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土匪本應該幹的是打家劫舍,欺壓百姓的勾當,可張麻子上任縣長後確對百姓說 「他追求的只有三件事,那就是公平,公平,還是公平」,他劫富濟貧,一心只想搬倒惡霸黃四爺,哪有這樣的一生正氣土匪。
  • 狗電影!哭死我了!
    沒想到,它從一隻寵物狗的視角,見證了一個賽車手家庭十幾年的喜怒哀樂,道出了一條狗關於生與死的思考。 它的主人是一位名叫丹尼的賽車手,某次比賽結束後途徑農場,一眼就相中了和兄弟姐妹擠成一團的恩佐。
  • 後疫情時代,電影怎麼變
    【環球時報記者 董 銘】雖然美國目前仍深陷疫情之中,現在就提「後疫情時代」似乎為時尚早,但近日已有《綜藝》等業內媒體開始預測2021年之後的電影產業可能會出現怎樣的變化趨勢。「2020年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徹底改變了電影的製作、發行和觀賞方式,電影產業擺脫疫情影響、迎接票房復甦前,還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
  • 平民的勝利:大蕭條時代美國電影回眸
    這三人組成的團隊拍攝的電影在當時頗為賣座。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金剛》便這樣上馬。片子的拍攝使用的就是《最危險遊戲》的場景,道具則沿襲了《造物》,並保留了大量《造物》已拍攝的鏡頭。這部電影的投入並不大,但票房卻好得出奇:僅紐約上映的頭四天就拿下了9萬美元的票房,首輪放映全國票房達到170萬美元(要知道當時的電影票價為15美分一張),瀕臨倒閉的RKO也因此鹹魚翻身。
  • 說事 | 胖鳥死了,電影永生
    「這兩天影迷中討論最密集的事件除了奧斯卡電影之外應該就是胖鳥電影沒了吧今天刷微博,也剛剛看到胖鳥的負責人小生發表了道歉微博>說小生因為提供了正在上映的電影的盜版資源,被發行公司起訴,已經被拘留,並且罰款15w,請求大家幫助(現在微博已經刪除,我也沒截圖)而似乎是為了避風頭一樣,其他電影資源網站也紛紛關閉,例如電影首發站
  • 韓國電影《活著》:只是一部電影
    電影《活著》韓國動作驚悚災難片《活著》於2020年6月上映,大體講述了不明病毒突發,失控擴散到城市中,被孤立的倖存者主角光環大爆炸,一路活下來的故事。但是,沒過一會兒,鄰居就變異了,原來他也被咬了,一番操作,主角光環發威,俊宇將變異者趕殺了出去,時間繼續過著,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食物越來越緊張,氣氛也越來越壓抑了,將家裡的無人機、vr等等工具都使用了,又渡過了一些日子,樓下的母女、女警等等小故事穿插,似乎危險越來越近。
  • 從零開始,請把故事還給電影
    歷史車輪滾滾,觀眾和電影工作者定然不會滿足於一段記錄日常生活的短片。影人們或追求商業成功或探索藝術價值,這都無可厚非;只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堆疊設定、鋪陳反轉、埋頭做特效、砸錢請演員的時候,忘記了電影的頭等要事——講好一個故事。我不便舉反例,大家心中自可評斷。要想講好一個故事,首先得有個好故事可講。故事好了,講好它就不是難事,講得出彩才叫本事。
  • 做人當學範電影,切莫要作張九聲
    張九聲沒說話。他為什麼沒說話,而不喊冤。也許是他的性格必然導致的。張九聲和人打架,這就反應出他做事不計後果,一時衝動。影片沒有說他因為什麼打架,但從他在影片裡所做所為可以反映出,多是義氣行事,為朋友或自己的一點欲望。
  • 感謝電影,讓我們相遇
    站在窮人角度,窮人為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擇手段的想去融入富人家中,追求幸福這沒錯;站在富人角度,對窮人身上的「窮味道」的厭惡這也無可厚非。但一直到故事的結束,兇手就只有基宇父親一人嗎?導演讓我們在電影中實實在在的看到了貧富差距,矛盾衝突,跌宕起伏故事情節引發的是我們對於現實社會中貧富階層固有矛盾的深入思考。
  • 隔離時代的中國電影和電影院
    因此,電影院的開放程度是一項指標——疫情之年雖然暫停了中國電影的票房神話,但200億的票房數字依然證明了電影以及電影院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們不僅僅是休閒娛樂的載體,更是一種時代精神的體現。流媒體時代加速到來2020年開年,新冠肺炎成為超越一切的頭等大事,人類的命運被改寫,網絡幾乎接管了我們的日常,觀看電影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