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永州市,一直流傳著一個駭人聽聞的傳說,據說,在永州地區生活著一種異蛇。這種蛇毒性猛烈,行蹤詭秘,「觸草木盡死。」但從古至今,卻幾乎無人見過這種蛇的真實模樣。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這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對於永州異蛇的描述。
有人認為,這種長相奇特而又毒性猛烈的怪蛇,很可能是一種尚未被科學界明確認知的特殊物種。也有人猜測,由於環境氣候等因素的改變,那種曾一度在永州地區大量存在的異蛇,也許如今早已蹤影難覓,甚至已經完全滅絕。
傳說中「黑質而白章」的異蛇究竟是何物種?它會是一種在深山裡繁衍千年之久的神秘蛇類,還是由於永州獨特的自然環境而演化出的新物種呢?
為了揭開永州異蛇的身世之謎,同時探究永州地區的地質地理狀況,《地理·中國》攝製組跟隨一支由地質專家和生物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察組,在永州的群峰溝壑間,展開了系統的考察。
攝製組一行來到了位於永州西南部的勾藍瑤寨,在村寨背後的大山中,攝製組發現了一條長度在一米五左右,通體赤紅色的赤鏈蛇,以及體色與周圍的樹葉十分相似的翠青蛇,兩條蛇皆為無毒蛇。
老鄉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線索。他告訴我們,在他們家中保存著一些殘頁,上面的文字村中無人能識,但相傳,其中記錄著永州地區一些古時的奇聞異事。
經過多天的系統考察,專家將科考的重點鎖定在了一座人跡罕至的天坑之中。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艱難跋涉,考察組終於到達了天坑的核心區域。
在坑底行進了十多分鐘後,一個黑黢黢的洞口出現在了考察組的面前,考察組一行進入到這座洞穴之中,開始了更為深入的考察。不多時,考察組發現了一條蛇,這條蛇長度雖然不足一米,但在手電光的照射下,它的鱗片竟然閃耀著如夢似幻般的五色光芒。專家說,這種蛇的學名叫海南閃鱗蛇,是一種無毒蛇,屬於我國特有的物種。
考察組來到了九嶷山的三分石,專家解釋說,之所以能形成三分石這種三峰並峙的奇特地貌,主要是因為這裡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花崗巖,外層的花崗巖顆粒較粗,而中心位置的花崗巖質地細密。所以在長時間的風化侵蝕之後,外層的抗風化能力較弱的粗粒花崗巖基本全部脫落,只剩下了中心質地細密的花崗巖保留了下來。
在之後的地質運動過程中,巨大的花崗巖山體上出現了多條豎直方向的巨大構造節理,隨著節理不斷地發育擴展,才逐漸形成了眼前三分石景觀。
在山中尋找了不多時,附近的一陣鳥鳴聲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循著聲音望去,只見在不遠處的草叢中,出現了幾隻驚慌失措的幼鳥。
就在這時,眼前的一幕突發狀況讓我們每個人都驚出了一身冷汗。電光火石之間,一條大蛇突然從草叢中撲了出來,狠狠的咬住了雛鳥。透過凌亂的雜草,我們只能看到這條蛇那粗壯的身體和詭異的菱形花紋。
考察組一行再次在山中展開了考察。尋找了半個多後,只見不遠處,一條小蛇正在快速地遊動。透過雜草我們發現,這條小蛇竟然長著黑白相間的奇異花紋。專家告訴我們,這條蛇的學名叫做白鏈蛇,是遊蛇科鏈蛇屬的一種蛇類,是一種無毒蛇。
考察隊沿著河道中的巨石一路向前搜索,就在這時,在一條空間狹小的石縫中,考察組有了新的發現。只見眼前這條蛇頭部呈橢圓形,身上布滿了黑質而白章的花紋。
專家告訴我們,這條蛇的學名叫做銀環蛇,雖然它的花紋與白鏈蛇相似,但它卻是眼鏡蛇科的一種劇毒蛇。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劇毒蛇類,屬於我國「十大毒蛇」之一。
考察組現在所在的這條山谷,可以說是九嶷山山脈中毒蛇最為集中的區域。那麼,這裡為何會集中出現這麼多毒蛇呢?
專家解釋說,花崗巖的烘烤邊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地質標誌,它的出現說明這一區曾經歷過較為劇烈的地質運動,花崗巖巖體較為破碎,在受到外力作用時,破碎的巖體會沿著裂隙不斷崩塌。許多巖塊相互堆積在一起,就形成了地貌學上的倒石洞。而這些倒石洞中的空間,便是蛇類生存和捕獵的理想場所。
柳宗元筆下的「永州異蛇」,很可能並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生物,而是柳宗元在綜合了永州地區的銀環蛇、五步蛇等多種毒蛇的特性之後,加上藝術的合理想像而創作出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學意象。
永州,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為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研究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