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近代歷史上,張學良是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他出身好,相貌好,35歲以前風光一時,但後來被軟禁了54年,即使是在張學良被軟禁時,每年差不多要花上一個團的錢,但老蔣卻不讓張學良自由,而且臨終時還要交代他的兒子蔣經國不要放他走。
直到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當政時,張學良才完全恢復了人身自由,或許是失去自由的那幾年,張學良也沒有那麼煩惱了,不過他每天早上七點起床,晚上十點多躺下休息,而且有很多時間可以仰望天空,回憶自己的生活,或者和陪在身邊的趙四小姐打球,或者只是看報紙或雜誌,
1995年,張學良移居美國夏威夷,從此生活在那裡,但趙一荻由於吸菸導致肺部發生癌變,因此,他的健康狀況一直不如張學良,2000年6月,趙一荻先於張學良而走了這條路。
到了一百歲高齡,楊虎城的後人楊瀚不遠萬裡來到美國夏威夷,與張學良會面,張學良起初並不認識楊瀚,他聽說楊瀚和他的幼子、幼女一起死於1949年,當楊瀚自我介紹說是他的祖父就是楊虎城時,張學良反應激烈,在顫抖中說出四個字:「你好!您好!"之後再也沒說過什麼。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仍在臨潼對老蔣進行「兵諫」,提出「停止內戰,統一抗日」,這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確的,但老蔣有沒有這樣想呢?
老蔣被活捉,十七路軍扣留了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等國民黨軍政要員,何應欽揚言要以武力討伐張學良、楊虎城,在張學良和楊虎城內部,有一部分人主張「殺」老蔣,但也有一部分人不贊成奪老蔣的性命。
總而言之,老蔣本人是覺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威脅,這就意味著事情和平解決了,張學良和楊虎城不一定有好東西吃,但是張學良和楊虎城不認為停止內戰,統一對外是錯誤的,他們對老蔣的為人了解不夠。
張學良送老蔣、宋美齡、宋子文等飛往南京,結果飛機被扣下,其東北軍也分崩離析,老蔣也沒辦法一下子對楊虎城動手,於是把楊虎城撤職,派他去歐洲「考察」,但是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卻被取消。
若楊虎城就此留在國外,說不定還能保住一條性命,但楊虎城是想抗日,也不願到國外去老死,所以老蔣拒絕回國,楊虎城打算另謀出路,不過他又接到宋子文的電報。
楊虎城認為國難當頭,老蔣應該不會先去考慮個人恩怨,但是他不知道張學良還在軟禁之中,楊虎城剛回南昌不久,就被誘至南昌囚禁,從此,楊虎城迎來了自己人生的悲劇。
儘管楊虎城被軟禁的時間比張學良晚,但情況比張學良要複雜得多,抗日戰爭勝利後,楊虎城以為可以放出來,但沒有放出來,1949年9月,張虎城及其幼子、幼女及其秘書一家,都被軍統特工用匕首刺死,並用硝水毀滅屍體,然而楊虎城的長子楊拯民仍然活了下來,楊瀚是楊拯民的兒子。
張學良有生之年還能再見到楊虎城的後人,其心中五味俱全,暗潮湧動,但最後他什麼也沒對楊瀚說,大概也不知道自己還能說些什麼,怎樣才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