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在美國發生了什麼 美國人離不開"中餐"了?

2020-11-26 網易旅遊

如果你常看美劇,那麼劇中人物常常吃中餐外賣的場景你一定不會陌生。「中餐」已成為美國人的家常便飯。更有人戲稱,如果有一天美國的中餐館全都關門了,美國人就要餓肚子……中餐館在美國真的這麼厲害?美國吃的中餐都是些什麼菜?

(原標題: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菜」?)

如果有一天美國的中餐館全都關門了,美國人就要餓肚子?對於美式中餐在美國的流行程度,還有更多軼事:美國人甚至把中國菜帶上了太空,美國宇航局就把恆溫的糖醋豬肉列入了給太空人準備的航天菜單;約翰·威爾克斯·布斯刺殺了林肯總統的那座房子現在也變成了一家中餐館,就是位於華盛頓的「鍋和卷」(Wok & Roll)……不過,又有不少中國人在吐槽美式中餐:「美國吃的中國菜都是什麼鬼!」中國菜在美國究竟發生了什麼?美國人真的離不開「中餐」了嗎?

1在美國的中餐館數量比KFC、麥當勞、漢堡王、溫蒂快餐的總量之和還多

美國有多少家中餐館?據美國商業刊物《中餐通訊》資料顯示,北美地區有46,756家中餐館,更有不少媒體報導美國的中餐館已經超過5萬家。這個數量有多大?早在2005年,《紐約時報》報導稱美國中餐館數量已達3.6萬家,超過麥當勞、漢堡王、溫蒂快餐這類美式餐飲連鎖店的總和。在谷歌地圖上搜索美國地區的Chinese restaurant,反饋回來的密密麻麻的紅點能給大家一個更直觀的印象。

網上資料顯示,美國有家雜誌曾經做過一次民意測驗,什麼國家的菜最好吃?結果參加投票的人90%都說是中國菜。美國烹飪發展中心最近對10至13歲的美國兒童進行調查,39%的兒童把中國菜列為他們「最喜愛的」菜系相比之下,只有9%的兒童喜歡吃美式西餐。(雖然該數據真實性存疑,但也能從一個方面顯示美式中餐的流行程度)

華裔作家、《紐約時報》記者李競在其著作《幸運餅編年史——中餐世界歷險記》中對美式中餐的流行程度提供了不少分享:代表美國的吃食,是蘋果派(記得American Pie嗎?),美國人卻不太常吃它。反而,中國菜卻是他們常吃的東西。在南極的美國研究站中,為了在無日無夜的冰天雪地為研究人員提供「時間感」和「星期感」,每逢周一,南極研究站會有「中國菜之夜」;前美國總統布希和他老爸老布希,還在某間高級中國菜館擁有防彈玻璃專屬包廂……

2011年,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還設立「酸與甜:美國的中國菜歷史(Sweet & Sour: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專區內展示歷史上美國華人的飲食文化。中餐在美國看來的確很流行,不過,此「中餐」可非彼「中餐」。

2美式中餐可能已經不是你我認識的「中餐」了

前不久,知名博主「假裝在紐約」發文「美國人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對美式中餐大肆吐槽,裡面細數了幾道美式中餐名菜,相信對於吃慣傳統中餐的我們來說,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這也叫中餐?」我們就來看看美式中餐到底是有些什麼菜。

美式中餐的「鼻祖」:李鴻章雜碎(chow chop suey)

菜如其名,這道菜取材肉絲炒菜絲,用牛肉絲、豬肉絲或雞絲等,與綠豆芽、芹菜絲、筍絲、青椒絲、洋蔥絲、大白菜絲或者雪豌豆等混炒而成。不過這是維基百科上的「美國標準版」,現實中的「李鴻章雜碎」則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李鴻章雜碎」菜譜,印度人、菲律賓人都有一個「李鴻章雜碎」的自己的版本。「李鴻章雜碎」大抵是什麼?只能泛泛地說,應該是什錦的、燉燴的,肉啊蛋啊這些高蛋白的原料全往裡扔,可謂「雜七雜八的大總匯」是也。

之所以叫李鴻章雜碎,是傳聞它的起源跟李鴻章有關1896年李鴻章遊歷美國時,由李的私人廚師帶入當地。但美國現存最早的雜碎餐館菜單是一張1879年波士頓宏發樓的菜單,現存紐約美國華人博物館,說明「炒雜碎」在李鴻章訪美之前已經存在。所以更為靠譜的說法是:美國為修鐵路的工人作菜的華工廚子發明,或是起源於淘金熱時期的中國餐館。且跟揚州炒飯一樣,廚師多為粵籍移民,也是其英語名稱的來源:chow chop suey是粵語發音。

雖然這道菜多半跟李鴻章本人關係不大,但是當年李鴻章訪美確實是對推動「雜碎」和中餐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據稱李鴻章在當地受到了盛大的歡迎,一時成為美國上下關注的對象。而先期進入美國的餐館商人便借李鴻章之名,成功進行了一次捆綁式的廣告營銷,從而誕生了著名的「李鴻章雜碎」。1904年,《紐約時報》報導稱:整個市鎮上下,突然出現了許多中餐館,「整個城市為了炒雜燴而瘋狂」。在那個年代,男生為了吸引女生,為了給人留下見過世面的印象,就可以去帶她吃「炒雜碎」。

最知名的美式中餐菜品:左宗雞(General Tso's Chicken或Governor Tso's Chicken)

「李鴻章雜碎」跟李鴻章關係不大,而左宗雞也跟名字裡的「左宗棠」沒什麼關係。這道菜是雞腿肉去骨,以醬油、太白粉醃製,連皮切丁切塊,再下鍋油炸至「外幹內嫩」,然後以蔥、姜、蒜、醬油、糖、醋、幹辣椒等調味料,下腿肉一起拌炒而成。

一般認為這道菜起源於湘菜,由彭長貴在1970年代(另一說為1950年代)於臺灣所創,託名左宗棠,後風靡美國,成為美國中餐館中的一道招牌菜。在中國湖南省反而較晚引進,甚至不被湖南人認同是湘菜。這道菜也是歷經變遷,被各種發揮,也早已不是當年的版本了。李競曾經帶著現今美國「左宗雞」的圖片去拜訪彭長貴,後者直呼「莫名其妙」。

最有特色的美式中餐:籤語餅(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

籤語餅,是一種脆甜的元寶狀小點心,通常由麵粉、糖、香草及奶油做成,烘成金黃或杏黃色,並且裡面包有類似箴言或者模稜兩可預言的字條,有時也印有「幸運數字」(如用於彩票等),翻譯過的中國成語、俗語等,食用時輕輕將其攔腰掰開,便會得到印有中英文的籤語。在美國及加拿大(其他的西方國家的也有),幸運餅乾是中餐廳裡的一道餐後甜點,但實際上在中國與其他東亞地區華人聚居的地區卻反而沒有食用這種食物的習俗。

李競調查稱,籤語餅是來源於日本,在京都城外現在還有些小型蛋糕店在製作籤語餅,就像他們一百多年以前做的一樣,大約在七八十年前籤語餅隨著日本移民傳入了美國。二戰時,美國收押了所有的日本人,包括那些做籤語餅的人。就在這時候,中國人來了,發現了一個市場機遇,就據為己有了。所以,籤語餅可以說是由日本人發明,中國人推廣,最終給美國人消費了,成為美式中餐館的一大特色。

籤語餅有多受美國人歡迎?2005年3月底,那一期的Powerball攪珠(像香港的六合彩)22、28、32、33、39、40,頭獎得獎者110人,分布美國全國。為甚麼忽然有一期的六合彩,會有百多人中獎?原來,110人中有104人是看了籤語餅中的數字進而下注。

當然,還有更多會讓中國人有些苦笑不得的美式中餐:西蘭花牛肉、扁桃雞、炸蟹角 、芙蓉蛋,等等。總體而言,美式中國菜與地道中國菜不同的是,地道中國菜著重烹調蔬菜本身,而美式中國菜主要是用蔬菜作為配菜和伴碟,使用蘿蔔和番茄的菜料配菜比較多。地道中國菜則多使用當地出產的綠葉蔬菜如小白菜、芥蘭 等,且多以新鮮的肉類和海鮮為主要食物。

3美式中餐雖然有些「奇怪」,但反應了早期華人在美國的艱辛奮鬥歷程

CNN曾有報導稱,美式中餐沒有任何不正宗的地方,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由中國人做,給中國人吃,而這些中國人只是恰好生活在他們的祖國之外。這或許也是一種理解美式中餐的角度,事實上,美式中餐的發展歷史頗為不易,也從側面反應了華人在美國的艱辛奮鬥歷程。

①「淘金熱」伴「中餐興」

其實早在李鴻章之前,中式菜便隨著華工出現在美國西部。美國史學界普遍認同第一代中餐館19世紀50、60年代出現在美國西部洛杉磯、舊金山。那時洛杉磯還是個人口不足五千的小鎮,所謂的「廚師」都是原來金礦華工或者鐵路華工,他們賣飯菜的地方就是掛著中國食肆傳統黃色三角旗的棚屋,在當時被通稱作「chow-chow」。這原本是一種粵式菜,由於名聲不及「雜碎」,沒有太多資料流傳下來。中國農民的家常菜,又何以會出現在當時尚屬荒蕪的美國西部呢?這就要從美國華工的起源說起。1848年美國與墨西哥戰爭結束後,加利福尼亞地區被併入美國領土,同年該地區薩克拉門託附近發現了金礦,「淘金熱」隨之興起。隨著華工不斷湧入,來自廣東一帶下層民眾的日常飲食也進入了美國,中式菜和中餐館便發軔於此時。

②排華浪潮醜化中餐

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華工的飲食習慣總是當地人的談資笑料;有人惡毒地把華人稱作「食鼠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收藏著一幅《山姆大叔的感恩節晚餐》的漫畫。這幅漫畫裡,不同種族的人簇擁著山姆大叔坐在一張大圓桌旁,享用著各自的傳統菜餚,唯獨坐在山姆大叔右邊的中國人夾起一隻活生生的老鼠正準備往嘴裡送。這種刻意的醜化與嘲笑,漫畫中人那種鄙夷、厭惡的神情,無一不是排華浪潮的反映。

③中餐開始融入主流

從1890年到1920年,排華運動的出現,加上之前進入美國的華工以男性為主,導致在美華人數量長期停滯。以洛杉磯唐人街為例,從1890年到1920年整整30年間,人口始終維持在兩千人左右。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餐業必須要融入主流。

為了消除人們心目中的不良印象,中餐店主們在門面上下了一番功夫。一些寬敞並且裝修得富麗堂皇的中餐館在19世紀後期出現了。為使客人產生親切的感覺,中餐店主還會讓侍應生們穿上當時流行的西式禮服。可要在充斥著懷疑和排斥的氛圍中獲得認同並不容易,一些有關中式菜及其食客的負面言論依然四處流傳。

1903年的一份《紐約時報》這樣描述唐人街的食客們:「喜歡光顧雜碎店的人,都是些喜歡在別人睡覺後才開始進食的人。」所幸這樣的批判不再是唯一的,人們也開始有興趣對中式菜作進一步的了解。洛杉磯報紙上開始刊登「雜碎」的菜譜,寫明烹飪所需的各種材料,如豆芽、什錦醬油、荸薺等。報紙還向讀者建議:去找自家的華人洗衣工、清潔工談談,嘗試說服他們把自己珍藏的材料拿出來賣。

中式菜融入主流的一個跡象是1905年,有中餐館開到了洛杉磯的市中心商業區。同年,有法式餐廳也大張旗鼓地宣傳他們出售「雜碎」。到了1909年,隨著洛杉磯華人大量轉到市中心的第九大街和聖佩德羅大街居住和經營農產品,一個被稱為「唐人街市場」的新華人社區形成了,中餐館也隨之在市中心蔓延開來。

④「雜碎」行天下

20世紀20年代,開業的中餐館比任何其他類型餐館都要多。儘管菜式已經非常美國化了,但是像豆角、白菜這類材料,對大部分美國人來說仍很新奇,試吃這些蔬菜不亞於一次冒險。如果客人們仍沒勇氣嘗試,中餐館裡還提供用相對常見材料做的一些菜式,包括西杏鴨、酸甜肉、醬油雞之類。憑藉著這種樂於迎合的態度和善於吸收改變的創新性,中餐館很快就在全美各地大量湧現,幾乎每間店都會提供「雜碎」,同時也提供芝士漢堡和烤雞。「雜碎」這個詞悄然融進大眾文化中,1925年,有首民間小調就叫《我走後誰幫你剁雜碎》;著名的爵士歌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還有首歌叫《雜碎圓號曲》,這首灌錄於1926年的爵士歌曲曾風靡一時。

20世紀30年代,食用中餐的時尚蔓延到了好萊塢,明星們開始流連唐人街的中餐館,人們偶爾會看到彼得洛、格林斯特裡特或者迪斯尼在那些餐館裡炫耀自己的筷子功夫。而在報紙的花邊專欄裡,記者們把中餐廳彩花樓(Tuey Far Low)與椰樹林(the Coconut Grove)這種時髦夜場相提並論;當紅的性感影星麥韋斯特則喜歡光顧「唐人街市場」裡的萬福樓。

不過中餐愛好者們也會尋覓一些價錢相宜的去處。一段1937年的記載這樣描述某間不知名的飯館:「那些有錢光顧高檔餐廳的人們都湧到了唐人街裡最邋遢的一區,繞著街角排起了長隊,一排就是半個小時,還要踮著腳穿過廚房才能進到餐廳裡,桌上鋪的桌布油漬斑斑,可他們卻依然興高採烈。」

本文來源:網易旅遊綜合 責任編輯:趙迪_NBJS5069

相關焦點

  • 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菜」?
    如果你常看美劇,那麼劇中人物常常吃中餐外賣的場景你一定不會陌生。「中餐」已成為美國人的家常便飯。更有人戲稱,如果有一天美國的中餐館全都關門了,美國人就要餓肚子……中餐館在美國真的這麼厲害?美國吃的中餐都是些什麼菜?本期Dr.YOU為你解答。
  • 美國人吃的中餐為什麼那麼怪?
    「吃老鼠」的中國人 1820年代第一批華人移民美國。由於其中多數是廣東省臺山人,故美國的中餐也發端於臺山菜。 十多年後,加州開始了淘金熱,至少有20000華人去大洋彼岸尋找「金山」。
  • 為什麼中餐在美國受歡迎,而韓料卻被冷落?老外:泡菜有啥吃的?
    隨著國門的打開,每一個國家與我們國家之間的聯繫也是越來越密切,相信很多人也都發現了,在我們中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開始在中國定居,而且很多外國人也表示非常的喜歡吃,我們中國的食物,當然我們的中國食物也確實是已經流傳到了國外了,因為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他們都表示這個中餐在國外都是非常流行的一種食物,可是為什麼中餐在美國非常的受歡迎而韓國料理。在美國卻受到了。冷落呢?
  • 馬布裡吐槽美國中餐不正宗:美國蝦仁炒飯不是真正中餐
    3月8日,為宣傳自己的電影《來自科尼島的孩子》,馬布裡在最近幾天頻繁接受電臺,電視節目的採訪,大談自己過去職業生涯的感悟,同時馬布裡也對美國的所謂中餐提出批評,他認為那些中餐都不正宗。馬布裡說:我們在美國吃到的所謂中餐都是不真正的中餐,熊貓快餐那些蝦仁炒飯,牛肉西藍花都不是中餐!
  • 這個江南大小姐,一己之力改變中餐在美國地位,才是真名媛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舊金山唐人街,中餐炒菜配的是沙拉醬,揚州炒飯又酸又甜。加上昏暗的店面、油膩的餐盤和敷衍的服務,江孫芸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局面。在她的經營下,福祿壽逐漸成了「高檔」中餐的代名詞。甚至可以說,中餐館在美國的地位,是她一手打造起來的。
  • 15歲移民美國,28歲開創美式中餐,這位華人憑什麼成功逆襲?
    「移民美國以後,我能靠什麼謀生?」這是很多80後客戶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人到中年,雖然很多人都家庭美滿,但是談到職業發展,又免不了一聲嘆息。網際網路資訊時代放大了現實世界裡的諸多大事小事,近年來,各種網絡流行語橫空出世,「打工人」、「凡爾賽」的熱度還沒退去,「年輕人不講武德」又開始刷屏社交網絡。
  • 中餐的魅力有多大?看這些外國人的痴迷程度就知道
    張盧卡說,他知道世界對中餐了解尚淺,甚至存在嚴重的偏差,海外中餐廳主要客源也是華人。因此他創辦品牌,希望向老外推廣中餐。  郫縣豆瓣、麻辣火鍋、宮爆雞丁……他將熟悉的中國菜和調料作為文化輸出的載體,向世界介紹中國。  張盧卡對推廣的醬料進行改良,比如郫縣豆瓣做成細膩的沙拉醬一樣的醬料,用來拌沙拉或者拌意面最適合。
  • 為吃中餐美國人真拼了:發明「傻瓜級」新餐具,果然饞是第一動力
    中餐現在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打出了很大的名氣,或者說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氛圍,尤其是在美國這樣的國家,中餐甚至演變出了很多變種,比如美式中餐就是一種口味非常不正宗,但卻讓美國人慾罷不能的變種。
  • Chow——延續40年的中餐傳奇
    上點兒年紀的倫敦人對他的英文名麥可·周都不會陌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是一個在倫敦設計界叫得響噹噹的名字。  出生於1939年的周英華,年輕時曾在英國學習藝術設計和建築,1965年他為倫敦斯隆大道上的一家髮廊做室內設計,以當時罕見的極簡主義設計風格引起英國設計界的關注。周英華在倫敦紅極一時的時候,地鐵站裡全是他的設計作品海報,他的名字也頻頻被英國設計界提及。
  • 美式中餐黑暗料理TOP10 - Culture - Chinadaily.com.cn
    相信有不少人都深受「美式中餐」之毒。尤其是如果地處Ohio, Illinois 這樣的不毛之地,對於中餐的記憶,也許就只有文中這些不倫不類的菜了。美式中餐到底是個什麼?中餐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異的呢?  美式中餐最早要追溯到美國的西海岸淘金時代1800s。
  • 湖南人發明的一道菜,在美國很受歡迎,中國人卻很少聽說此菜
    無論是在外國漂泊的中國人,還是正宗的外國人,總會有很多人想去品嘗一下中國的美食。如今的唐人街中餐廳,因為文化的融合出現了很多可能中國人自己都沒有吃過的口味。在如今美式中餐裡面最火的一道菜就是左宗棠雞。這道菜可以說是實至如歸,可以說是美國中餐廳最受歡迎的一道菜。
  • 美國作家打油詩吐槽中餐被反擊
    再之後,沒有吃過維吾爾菜的人,就不怎麼遭人待見了。他也很喜歡吃中國菜,但是又被中餐的豐富多彩給嚇壞了。在詩的第一句他問,「中國的省份到底有完沒完?」他很困惑,因為這些中國省份的名字,就像美國的州一樣,很難分清楚。比如維吾爾,陝西,四川,這些不是英語詞彙,一般人也不知道該怎麼發音。也有華裔對這首詩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們總體的觀點是,這首詩體現了一個白人站在白人文化中心去審視少數族裔文化的傲慢。
  • 外國人吃中餐是怎樣神奇的一種體驗?請允許我先笑為敬
    關於為什麼貝爺什麼都能吃,我們曾進行過大膽的猜測:那估計是還是英國菜太難吃了。 |代表性的中餐外賣:熊貓快送;一道菜6-7美金左右 比如美國的中餐會改良得較清淡
  • 美國華裔:長大後,我終於明白家人堅持吃中餐的意義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當地網站發布文章《我是如何開始尊重中餐、尊重傳統的》。文中,自由撰稿人Eric He講述了,出生在美國的他,是如何通過食物理解到家人的思鄉之情、品嘗到故鄉的味道的。
  • 外國人吃饅頭是什麼感覺?美國人表示:我開心壞了
    只有他們接觸到中國菜之後才會發現原來還有蒸這一種說法。目前蒸食物這種做法外國人也學了去。那麼外國人第一次吃饅頭是什麼感覺?這裡有一個故事,就是講一位美國人第一次接觸到我們的饅頭,他表示:我簡直開心壞了!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理解,但是他能回國的時候還要提上一口袋饅頭坐飛機可以看出,美國小哥這是沉迷饅頭不能自拔啊!
  • 「中國菜」在日本走紅,中國人看到後發蒙:「掛羊頭賣狗肉」
    去中國旅遊,除了欣賞美景,品嘗中餐也是不容錯過的。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流傳至今,所以中國有八大美食,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想要完成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餚,必須經過精心挑選和烹製。如果一個菜的精髓在於它的味道,那麼它的靈魂就在於它的名字,但有時我們會被它的名字所欺騙。這不是最近在日本流行的幾個「中國菜」。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日本人會突然喜歡上中國菜,因為日本有自己的飲食文化。
  • 舌尖一縷鄉愁 華僑華人的中餐故事|美食|川菜|中餐廳|菜餚_網易訂閱
    華僑華人施展「十八般武藝」,除了一解鄉愁,還讓外國人愛上了中國菜,更讓他們了解中國,愛上中國。  Taste of China-中國味道  在英國倫敦,米其林一星中餐廳A. Wong主廚Andrew Wong打造了「舌尖上的」中國之旅。
  • 毒品合法化,美國發生了什麼?
    僅2015年,就有52,000多人死於藥物過量,品類以芬太尼這樣的合成類阿片藥物為主,其次是海洛因,以及其它阿片類鎮痛藥。這個數據比美國一年內槍擊,車禍和愛滋病所致的死亡人數還高。國家補充與綜合健康中心的報告顯示,美國成年人中有11.2%患有慢性疼痛,而其中又有17.6%的人飽受嚴重疼痛的困擾。
  • 美國野豬泛濫成災,為什麼美國人不去吃?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物種入侵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在我國也是發生過許多的,像是之前的福壽螺、水葫蘆還有空心蓮子草,在中國都是沒有天敵肆意橫行霸道的主,前者是由於體內帶有大量細菌和寄生蟲,導致大家不敢下嘴,但是後面兩個倒成了人們的盤中餐,甚至一度快將它們吃滅絕了,然而在國外就沒這麼好運了。
  • 美國人疑惑不解:中國人連「亞洲鯉魚」都吃,為何不吃金魚?
    在我國的歷史文化當中,飲食文化似乎是我們生活中最離不開的東西,如今經過我們的傳承和弘揚,美食文化也傳播到了海外,在國外也存在很多有關中餐的門店。 美食文化中,除了必不可少的麵食和米飯之外,中國人似乎最離不開「魚」這種食材,不論是海裡的魚還是淡水的魚,基本上都能被烹飪成美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