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長開玩笑說,自己的孩子是個白字先生,才寫幾百字的作文,就能錯別字連篇。可是孩子也很委屈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寫錯呀!我就會覺得那個字就應該那麼寫,而且無論學校老師聽寫多少次,我還是寫錯。」
看來孩子也有他的苦衷。於是家長和孩子都把這個棘手的問題拋給了我:「老師,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解決寫錯別字的問題呢?」
要想解決一個問題,
就要找到這個問題產生的根源。
錯別字產生的原因
「錯別字」這個詞其實涵蓋了兩類錯誤,一種是寫錯字,一種是寫別字。「錯字」是指真的把這個字的筆畫寫多了或者寫少了,組成了一個漢語中完全不存在的字。而「別字」是指在組詞造句的過程中把一個同音字錯寫在了句子或詞語當中。
世界上現行的其他主要語種都是拼音文字,字形(拼寫)是用來表示字的音節的。漢語是為數不多的象形文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幅圖畫或者幾幅圖畫的組合。而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即: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意思或者幾個意思的組合。
所以,如果是寫了錯字,大多是因為不太清楚這幅圖畫對應的含義是什麼;如果是寫了別字,大多是因為不理解這個詞的含義,才選錯了字。
解決辦法
錯字----查字典
如果想避免寫錯字,家長可以帶領孩子追本溯源,找到這個字造字之初的含義,甚至可以查一查它的象形文字是怎樣寫的,用這個字的本意來理解字形。
很多孩子寫這兩個字的時候會在右邊的「弋」字上加一撇。比如這樣:
但如果我們查字典就會發現,「弋」字在上古時期的本意是「帶有繩子的射鳥的箭」。此時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為什麼射鳥的箭要加個繩子呢?是怕萬一沒射中箭就找不回來了。所以,用繩子牽著才能把射空的箭拉回來。這時候我們在讚嘆古人的聰明才智之餘,可以讓孩子想一想:如果加一撇,會是什麼含義?是不是相當於挎了個大刀?如果一刀把繩子砍斷了,那射空的箭豈不是就再也回不來了?這樣一查一討論,孩子的記憶就會很深刻,以後對所有帶有「弋」的字都不會再「挎大刀」了。
「紙」和「低」這兩個字,「氏」字下面有沒有點,孩子往往容易記反了。
查一下字典就會發現,「氐」字在造字之初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說,「氏」字下面那個點是在強調,這是根本。所以「低」和「底」這兩個字雖然是形聲字,「氐」是它們的聲旁,但從表意的角度講,下面有點跟這兩個字的字義也是吻合的。「紙」字的「氏」雖然也是聲旁,但我們私下裡也可以這樣理解:一張白紙上怎麼能加個墨點呢?加了墨點就不白了呀!這樣孩子很容易就記住了。
編故事
上面對「紙」字的理解相當於編了一個不太嚴謹的小故事。這種編故事的方式可以適用於很多易錯字的辨析。
比如,「拔」和「撥」這兩個字,區別就在於有沒有「發」字左上角的小豎。「發」字的小豎有一點點傾斜。所以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這樣想:如果向旁邊撥弄一下這個小豎,把它撥弄歪了,這就是「撥」,如果把這個小豎徹底拔掉了,沒有了就是「拔」。
當然,在實際應用中,我們也可以把查字典和編故事結合起來。只要能讓孩子生動形象地記住字形的含義和特徵,就達到了糾正錯別字的目的。
別字
在語文教學中,對於字形的辨識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以義正形」,即通過一個字的字義或所在詞語的詞義,來確定應該選用的字形。
偏旁含義
漢字中絕大多數是形聲字。形聲字的形旁代表了這個字的基本含義和所處的領域。比如,「氵」(三點水)就是和水有關的,「山」字旁就是和山字相關的,「月」字旁就是和身體、肉相關的,「灬」(火字底)和火字旁都是和火相關的。
比如,「疏浚」的「浚」,含義是「這個水道堵塞了,需要疏通」,就是「氵」偏旁的。如果是「形勢險峻」,那麼就是「山」字旁的「峻」。同樣,駿馬是「馬」,俊男靚女是「亻」,竣工是「立」,都是根據詞義選擇的偏旁部首(形旁)。
所以,在小學階段,老師會專門講各個偏旁部首的含義,也會出相應的考題。
偏旁部首到底是什麼含義,對於學生在一個詞當中使用正確的字是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的。家長和孩子對這項知識要重視起來。
明確理解詞意
比如:是「鳩佔鵲巢」呢?還是「鳩佔雀巢」呢?如果學生清楚這個成語的原意應該是指斑鳩霸佔了喜鵲的窩,而不是麻雀,那就會選「鵲」而不是「雀」了。因為麻雀的個頭太小了,它的窩斑鳩是無論如何也躺不下的。倒是喜鵲的體型和斑鳩的體型差不多,所以喜鵲的窩才有可能被斑鳩霸佔。
這一類在成語中故意寫錯字的題,會伴隨孩子整個普教階段十二年的語文學習過程,一直到高考還在考這一類的錯別字。
「以義正形」並不是要求學生回到《說文解字》的專業研究層面去,而是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漢語這種象形文字所特有的字義和字形之間的關係。
意義何在
從知識積累方面看
可能有人會覺得,每次孩子聽寫改錯都要查字典,是不是太麻煩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是形聲字,那麼孩子查一次字典可以記住一類形旁或聲旁的字應該怎麼寫。如果是成語,查出了這個成語的正確意思,那麼孩子不但明確了字形怎麼寫,還能在自己日常的說話和作文中正確運用這個成語,提高了語言的表達水平。這點麻煩是非常值得的。
從習慣培養方面看
寫錯了字就查字典,會培養孩子做錯了事一定要找到解決辦法去改正的好習慣。同時,「以義正形」的追根溯源,相當於追問了一下「這個字為什麼這麼寫」,也就是做事一定要找到這件事的內在規律。這種思維品質的培養往往比知識上的收穫更重要。
所以,只要我們堅持「以義正形」的原則,和查字典、編故事的方法,孩子對字義、詞義、字形的理解,就會上升到一個新高度,最終也就解決了寫錯別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