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愁眉苦臉甚至以淚洗面;宿舍太擁擠沒空調睡不著覺;不願意與同學交往而整天躲在宿舍……剛剛開學一個月,各高校的新生輔導員就接二連三遇到這樣的學生。而就在不久前,廣州一名剛入學幾天的新生跳樓自殺,更是讓社會關注的焦點集中到了大學新生的身上。
根據華南師範大學幾年來對大學新生進行的心理測評結果,每年都有接近半數的大一新生需要心理輔導和幫助,其中10%左右需要「重點關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近日一項調查發現,「學習困難」、「人際交往障礙」和「理想與現實衝突」在大學新生心理挫折原因中名列前三名。(記者秦暉通訊員李宇紅、徐能源)
獨生子女從小在與人交往中「缺課」
近五成大一新生反映跟同學和老師相處感到吃力
現象直擊
鏡頭一:今年開學不到10天,廣州天河區某高校一名大一新生就從學校7樓上縱身跳下,當場死亡。對於這名學生自殺的原因,有說是因為「飯菜不可口」;也有說是該學生因為不適應大學集體宿舍生活,向父母提出要求去校外租房,父母沒同意,該學生就賭氣自殺。
鏡頭二:某高校外語系一名來自農村的學生由於聽說能力稍弱,於是拼命努力想要彌補,早上很早起床,中午也不睡覺。可是他發現,別人也很努力,這令他有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從此,只要宿舍裡有人不睡覺,有人在讀書,他就不休息,一定要一起學習;看到誰捧著一本課外書在看,他也一定要買一本一模一樣的。沒多久,他找到了心理諮詢老師,說自己「快被逼瘋了!」
48.3%新生存在交往障礙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許國彬教授等人近日對本科生進行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學習困難」、「人際交往障礙」和「理想與現實衝突」在大學新生心理挫折原因中名列前三。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進入大學,對人際關係處理的「無能」更明顯地在大學新生中表現出來,在調查中,有48.3%的大一新生認為自己存在人際交往障礙。
某高校的一名大學新生曾向心理輔導老師訴苦,說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回到宿舍,別的人卻還在說說笑笑,完全不理他的感受。他認為,自己心情不好,同宿舍的人就應該來安慰他,應該陪著他難過。
除了與同學之間的相處外,不少新生還發現,進入大學後,見到老師的機會也少了,班主任也不像中學那樣天天都來管幾次,讓不少學生對人際交往感到恐懼,甚至產生「社交恐懼」。
原因分析
父母過分「愛心」可能害了孩子
9月初,大學城各高校開學報到日,校園裡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孩子兩手空空,身後,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則是大包小包忙上忙下:辦手續、買日用品、鋪床……
廣州某高校的心理輔導老師還遇到過一件事:一名大一女生由於實在無法適應獨立的大學生活,在經歷了多次的請假、休學之後,最終選擇了退學。而據孩子的父親說,有一次孩子看電視時電視臺突然停止轉播,孩子在家大哭大鬧,要爸爸一定要去找電視臺恢復轉播,而這位父親居然真的跑去了電視臺……這位父親在講述這件事情時,居然一臉的溫情和得意。
學生對大學生活期望過高
除了從小到大的家庭生活外,學生本人對大學生活的期望過高也是導致大一新生心理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很多學生在入學前把大學生活想得太美好了,一入學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學習壓力、生活壓力接踵而來,一些學生無法承受這種落差,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各種心理問題。」
家長禁止孩子與陌生人交往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獨生子女從小就沒有什麼玩伴,而父母更是禁止他們與陌生人有所接觸,即使是同一棟樓樓上樓下的鄰居,也生怕孩子被騙上當。「我們小時候和鄰家的孩子很快認識、相熟、打成一片,這也是種交往能力,而現在很多孩子都缺了這一課。」某高校輔導員說。
而市民王先生認為,不許孩子隨便與陌生人打交道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社會太複雜,整天都有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壞事情發生,社會的信任度非常低,沒有安全感。
專家支招
有問題及時求助心理諮詢老師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調查顯示,在遇到心理挫折時,49.4%的大一新生選擇「自己獨立解決」,只有8.2%的學生選擇向心理諮詢中心求助,而有25.6%的學生表示「想克服,但不知怎麼辦」。華南師範大學李江雪老師告訴記者,大一新生最重要的是要轉變觀念,擺正自己的位置,認識到大學和中學本質上的不一樣,要在獨立生活中慢慢鍛鍊自己的自理能力。遇到問題不能很快否定自己,如果自己真的處理不了應該及時求助於心理諮詢中心。
心理挫折對大學生並非壞事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副書記許國彬認為,挫折對大學生來說並不是壞事,可以激發人的鬥志和進取心,磨鍊人的性格和意志。關鍵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學生明白戰勝挫折最終還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時要建立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遇到問題時學會轉移方向,尋找新目標。
(責任編輯:李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