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武稱,自己是在中科院讀研究生時開始的讀《毛選》的,越研究越覺得它有用。談到國產晶片如何擺脫被卡脖子的狀態,他說:「在實力懸殊的時候,我們應該採取『農村包圍城市』路線。」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著作權歸環球人物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尹潔 周盛楠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寫過一篇文章《我們的CPU》,講述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發「龍芯1號」的過程。這是我國首枚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通用高性能微處理晶片,胡偉武當時是研製組組長。
這篇寫於2001年8月的文章,最近又開始在國內網絡上流傳。在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華為圍追堵截,甚至下發晶片「斷供令」的當下,大眾回憶和追溯著中國人在過去幾十年裡面臨的每一個艱難時刻、每一次自力更生、每一段奮鬥歷程,並期待所有埋頭苦幹的人能為今天的困境開闢新的道路和希望。
這也是胡偉武20多年來致力的事業,讓他從一名博士畢業生成長為國內晶片行業的代表性人物,在時不我待的歲月中青絲變白髮。
2020年10月10日,胡偉武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本刊記者 陳昊/攝)
「中國人要有自己的CPU」
1996年,胡偉武從中國科學院博士畢業,成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下稱計算所)的助理研究員。4年後,已晉升為副研究員的他回到自己的本科母校中國科技大學招生。在曾經做過課題的實驗室裡,胡偉武看到了10年前自己和同學用手工焊接的晶片電路。
「我原來做的機器還靜靜地躺在那裡。面對與當年一樣凌亂的實驗室和滿桌觸手可及的晶片、電容、電阻、電烙鐵,我有一種重操舊業的衝動,因為10年前那些沒日沒夜地與邏輯門、觸發器、解碼器、選擇器玩命的日子有一種深深的誘惑,至今我還可以如數家珍地說出好多當時用過的集成電路晶片的引腳定義。」胡偉武在《我們的CPU》中這樣寫道。
激情澎湃的胡偉武給自己的師兄、計算所系統結構室主任唐志敏打了一個電話,他當時正在進行計算所一個CPU設計項目的籌備工作,「我開玩笑說,一兩年之內不把通用作業系統啟動起來,提頭來見」。
2001年,胡偉武正式出任龍芯CPU首席科學家。在計算所前輩們的指引下,他帶領幾十名年輕骨幹日夜奮戰。那段時間,他形容自己「比周扒皮還狠」,課題組的成員們也很玩命。有好幾次,胡偉武在早上六七點鐘打開實驗室的門,發現有些人手摸著滑鼠靠在椅子上睡著了。
「當時就是滿腔熱情,覺得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一定要有自己的CPU。」胡偉武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有一次,成員們在深夜等待計算機的運行結果時聊到了生死。「大家都有一種觀點,我們現在落後這麼多,別人不比我們笨,如果大家都每周5天、每天8小時上班,恐怕很難趕上人家,唯有像當年搞『兩彈一星』一樣拼命,甚至得累死一批人才能趕上。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受欺負,我們的子孫才有希望重新做到『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之』。」
2002年9月28日,中國第一枚通用CPU「龍芯1號」成功發布,終結了中國人只能用外國人的CPU造計算機的歷史。
在技術領域之外,胡偉武還有一個愛好——鑽研毛澤東著作,用他自己的話說,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龍芯課題組」「用毛澤東思想搞龍芯研發」。
在他擔任董事長的龍芯中科公司大樓裡,長長的走廊兩側,牆壁上高掛著毛澤東語錄,每一條都印在一塊牌子上,配以火紅的底色,一眼望去就像兩排士兵在站崗。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樓共有五層,每一層的走廊都是這樣布置的,而且「每一條語錄都是胡老師選的」。
「徹底不被卡脖子,還需兩個五年」
《環球人物》:您怎麼看美國政府對華為的限制行為?
胡偉武:這提醒我們,技術核心要素要自己掌握,形成循環,不能依賴別人,過去的很多幻想都要拋棄。
還有一個警示是,從集成電路來說,我們過去一直跟著國外發展,這個方向要改變,要在已有的工業水平下強調自主性。先把短板補上,做出自己的生態體系,暫時不要太追求技術的先進性。尤其是工業技術,不要太追求5納米、3納米,先把14納米、28納米這些我們已掌握技術的自主化問題解決好,形成閉環、形成迭代之後再前進,會比原來快得多。
如果沒有自己的生態體系,等於是在別人的地上種莊稼,現在我們要自己弄塊地來種。
《環球人物》:您估計國產晶片需要多長時間能擺脫被卡脖子的狀態?
胡偉武:晶片研發就像蓋樓一樣,人家已經蓋到三層了,你說那我們一樓、二樓都不蓋,直接蓋三層吧,不可能的。我們和國外的差距就是基礎很薄弱。有一段時間,我們覺得造不如買,所以CPU不做了、作業系統不做了,都基於國外的產品做整機、做應用。做得是都不錯,但問題就是會被卡脖子。
在實力懸殊的時候,我們應該採取「農村包圍城市」路線。國際巨頭就像中心城市,我們只能在山裡打遊擊,但也能活。等發展好一點了,打下幾個縣城,更好一點了,打下幾個省會,最後才是三大戰役。根據我自己的判斷,被卡脖子的問題三五年內會有初步緩解,但要得到根本性解決,還需要兩個五年的努力。
《環球人物》:您曾說國內高校的計算機專業都在教學生怎麼用計算機,而沒有教學生怎麼造計算機,這種情況現在有好轉嗎?
胡偉武:有初步好轉。我在中科大上學的時候,教我計算機的老師是造過計算機的,還有老師造過印表機、運算器、流水線。而現在很多國內計算機專業的老師,已經沒有這個能力了。近年來,我們一直努力推動這方面的改變,而且我發現即使是計算機本科生,能力也很強,可以在老師指導下做出水平比較高的CPU,而過去他們只會編程。
另外,我發現國內中小學的信息化課程基本就是微軟培訓班,這對我們建設自主生態體系是不利的,也需要改革。
用《毛選》管理團隊
《環球人物》: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看《毛選》的?
胡偉武:是我在中科院讀研究生時開始的,越研究越覺得它有用。三四年前,我們團隊的薪酬只是國際同行的幾分之一,甚至是級數的差距。能堅持下來的關鍵,就是解決了「為誰做龍芯」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做自主體系?如果是為了上市賺錢、發財,就不用那麼辛苦搞自主研發了,買國外技術做個晶片,拿去賣就行。
我們是為人民做龍芯。別人不支持,我們也要堅持做自己的生態體系。企業要設立一個高於賺錢的目標才能長遠發展。所以我經常說,發軍餉的舊軍隊,打不過不發軍餉的紅軍、八路軍、解放軍。
2003年7月,胡偉武(左)作為2003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在會議上發言
《環球人物》:對於國產晶片的發展速度、技術水平,網上有一些爭論,也有不太善意的評價,您是怎麼看的呢?
胡偉武:這個沒關係,有時候反而說明我們的選擇是對的。有些人不了解情況,覺得只要國家投入,很快就能趕上國外。我說這件事沒那麼快。打個比方,一家外國巨頭研發晶片50多年了,我們如果從零起步,不可能5年就達到他們的水平,但經過努力,當他們幹到60年的時候,我們達到他們2/3的水平是有可能的。
《環球人物》:現在國際環境變化很快,如果未來外國一些政策發生變化,中國科技企業面對的壓力變小了,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胡偉武:外國人是怎麼對我們的?當你沒有技術的時候,他們對你封鎖技術;當你努力了10年,開始在市場上對他們形成威脅了,他們就來找你合資了。
「咱倆合夥辦個企業,你控股行不行?」「我給你技術授權,你直接用行不行?」2010年之前,很多國外大企業找過我,核心思想就是:我知道你龍芯做得還不錯,但沒有我的好,不如你直接用我的算了,原始碼都可以給你一部分。這就是個誘惑。
《環球人物》:您是怎麼抵擋住的?
胡偉武:就是想清楚「誰拿槍桿子」的問題。誘惑背後都是4個字——繳槍不殺。你用了他的東西,自己的技術能力就會受到損傷,就沒有自主研發的需求了,開始不斷地跟著他發展。他每升級一代,就給你個好一點的,但永遠不會把最好的給你。
《環球人物》:您對年輕人有什麼寄語嗎?
胡偉武:就是三句話: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受得了委屈。我們搞科研的,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長期堅持的科研項目,必須經得起這三句話的考驗。前兩句不容易做到,但第三句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