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工藝捅到天花板?臺積電正式宣布,我國早已開始布局!

2020-12-03 科技的十字路口

科技的快速發展,催生出了5G、AI、雲計算、物聯網等多種行業,行業雖不同,但都需要晶片作為核心驅動。要知道,晶片行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鏈,其中包含設計企業、製造企業和晶片製造核心設備的生產企業,西方對國產晶片的卡脖子,讓光刻機成了業內比較受關注的話題。

光刻機是晶片製造過程中最為核心的設備,直接影響到了晶片的製造工藝,工藝越先進,同等面積下的晶片越能集成更多的電晶體,電晶體數量決定著晶片的性能及功耗的控制。想要實現更先進的晶片工藝,就需要更高端的光刻機,而在這方面,荷蘭光刻機巨頭AMSL是全球光刻機領域金字塔最頂端的企業。

近日,與ASML一直合作研發EUV光刻技術的歐洲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表示,ASML已經完成了高NA EUV曝光系統的基本設計(NA=0.55),也就是1nm的光刻設備,預計在2022年實現商業化。作為ASML最大的客戶,為搶佔先機,臺積電正式宣布進軍1nm。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沒想到這麼快。

因為摩爾定律的緣故,1nm之後晶片製造技術很可能會陷入物理瓶頸,不少網友會產生這樣的疑慮,晶片工藝要捅到天花板了嗎?雖然歐洲微電子表示將會繼續研發亞1nm級的光刻機,製造可持續發展的微處理器。但當晶片進入亞1nm後,晶片的研發投入將會成指數增長,同時良品率也將難以提升,生產出來的晶片將不具備市場推廣價值。

想要研發性能更強的晶片,需要尋找全新的晶片製造技術才是最高效的途徑。而在這方面,我國早已開始布局!

傳統的晶片,不管是5nm、3nm、2nm還是1nm,都是基於矽基材料,再往後發展,就是另一個時代,碳基晶片時代。

所謂的碳基晶片,與矽基晶片最大的不同就是製造晶片所使用的材料不一樣,這也導致碳基晶片具備矽基晶片所不具備的特性。比如用石墨烯做成碳納米管,再用碳納米管做成電晶體,它的電子遷移率可以達到矽的1000倍。除此之外,碳納米管理的電子活動更自由,不容易發熱。這就導致同樣工藝的碳基晶片是矽基晶片性能的10倍,功耗也更優秀。

而製造碳基晶片最核心環節並不是高端EUV光刻機,而是製造碳基晶片的基礎材料。在這方面,我國早有布局。要知道,中國石墨烯綜合發展實力連續五年穩居世界榜首,不管是創新實踐還是產業布局,我國均走在了世界最前列。今年10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科研團隊推出了國產8英寸石墨烯單晶晶圓,不管尺寸還是質量,我國均處於世界領跑水平,並已經實現了小批量產。

相信未來幾年,我國在晶片製造領域,我國完全有實力實現彎道超車。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長按三連」!

相關焦點

  • 臺積電已近天花板,面臨三困三憂,華為卻開始絕處逢生
    不過,儘管如此,臺積電並不是一帆風順,依然面臨三大困難。第一,人才缺失。晶片領域,人才至關重要,可以說丟一人相當於損失10億美元。最近,臺積電頻頻被爆技術人員遭到競爭對手的大規模挖角。因此,才有了固定薪酬提高20%,明年開始執行,這可是臺積電歷年來薪酬調整幅度最大的一次。第二,能源不足。
  • 八千名工程技術人員攻堅2納米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造極限
    工藝流程水準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現階段,世界上最好的和已完成批量生產的工藝流程當屬臺積電的5 nm工藝流程,但臺積電明顯不適合停止5 nm工藝流程,據了解,臺積電已啟動8000多名技術工程師全力合理布局2 nm工藝流程的研發,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製造行業的領先地位。難道2納米就是晶片加工工藝的物理極限麼?
  • 世界第三大晶片代工廠,敗退中國,研發7nm工藝失敗
    2020年,美國正式從晶片代工方向出發,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巨頭華為下手,使得華為陷入全面的晶片危機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華為積極招聘海內外專業人才,加大對其科研中心海思的投資,開始走上如同三星一樣的IDM模式,在未來徹底擺脫控制。
  • 美國晶片先進位程建廠願望或落空,臺積電2納米量產為何定在新竹
    臺積電公司5月份曾宣布,其將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建造和運營一家用於生產5nm半導體晶片的先進晶圓廠,按規劃,該工廠月產能將達到2萬片,將於2021年動工,2024年量產,總投資在120億美元。這意味著臺積電的先進位程已經在從5nm推進到了3nm時代了,按照這個速度推斷,到了2024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量產時候,已經不是最先進的工藝了,可能臺積電在臺灣新竹的本部已經在量產N3工藝的3nm製程,更或者2nm也有可能,美國想要臺積電最先進工藝製程工廠的願望可能就此落空。
  • 臺積電加速研發2nm工藝:晶片成本超10億美元
    臺積電加速研發2nm工藝:晶片成本超10億美元 2020-04-23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積電正式宣布,這才是限制華為的「真面目」
    第一方面,在禁令之後,美國就曾要求臺積電赴美,而臺積電也確實去了。因為對於臺積電來說,要想在市場當中存活下去,就得有訂單來填補失去華為的空白。所以其才會在去年的5月份赴美建廠,當時機會投資12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立一條5nm工藝生產線。
  • 傳6nm的5G晶片尚未在臺積電流片就急著曝光
    5G 發力,展銳背水一戰展銳這一顆 5G 單晶片的性能十分強大,且是用臺積電 6nm EUV 工藝打造,對比先前亮相的聯發科天璣 1000 和高通 765,分別是採用臺積電和三星的 7nm 工藝,虎賁 T7520 採用 6nm 工藝確實頗為突出。
  • 臺積電16nm南京工廠正式開工,中芯國際感到「鴨梨山大」
    同樣是來自寶島臺灣的臺積電就不同,臺積電是中國利潤最高的製造企業。最近,臺積電南京工廠正式開工,主要製造16nm晶圓生產,這讓他的競爭對手中芯國際感到「鴨梨山大」。臺積電是一家偉大的企業,年淨利潤是華為的1.6倍,雖然在營收規模上不及富士康,但是淨利潤卻是「甩」富士康多條街。蘋果、高通、華為、AMD、英特爾都非常積極地找臺積電合作,全球市場上有60%的晶片都是出自於臺積電。
  • 臺積電5nm晶片的製造成本曝光
    摘要:作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晶片代工廠,臺積電在半導體製程工藝技術上一騎絕塵,是全球首家量產5nm工藝的晶片代工廠,蘋果最新推出的A14處理器就是採用了臺積電的5nm工藝製造的。不過,隨著摩爾定律的持續推進,製程工藝的提升越來越困難,成本也越來越高。
  • 易靈思宣布Trion Titanium 在臺積電 (TSMC) 16納米工藝節點流片
    易靈思宣布Trion Titanium 在臺積電 (TSMC) 16納米工藝節點流片 可編程產品平臺和技術創新企業易靈思今天宣布, 其Ti60 FPGA 已在 臺積電 的 16納米工藝節點流片。這使Titanium系列在具備人工智慧的視覺系統和基於數據中心到邊緣設備的近端數據處理功能等應用上,成為理想的選擇。易靈思營運與應用資深副總裁吳兆明先生(Ming Ng) 表示:「Titanium 系列開創了易靈思 FPGA 的新時代。憑藉增強的計算能力、更快的運行速度和纖巧的尺寸,它們將為嵌入式計算設立新的性價比基點。
  • ATI 40nm工藝晶片已經流片成功
    據悉,基於40nm新工藝的ATI圖形晶片已經率先流片成功(Taped Out)。這也就意味著,ATI又一次延續了生產工藝領先的傳統,而NVIDIA方面正在55nm工藝上前進,暫時還沒有邁入40nm,新工藝的GT212核心可能要到明年第二季度才會推出。
  • 華為晶片傳來新消息,臺積電計劃泡湯了,這次卻選擇了沉默
    本文原創,請勿抄襲和搬運,違者必究新消息從去年開始,美國為了遏制華為在晶片業務上的發展,做出了很多限制條件。比如從一開始的25%的技術比例到使用美國技術的企業不能給華為代工,這些條件每一次都是更加嚴厲。按照華為的手機出貨量來看,每年都能給晶片市場帶來上千億的效益。
  • 沒了臺積電代工,華為還有必要設計晶片嗎?
    我們知道,華為最新的旗艦晶片是麒麟9000,由於「禁令」的存在,臺積電無法為華為代工。所以,很多朋友都認為,麒麟9000將成為華為的「絕版」旗艦晶片。這並非空穴來風,華為多放努力無果,晶片供應沒有得到解決。我明知道,在「禁令」生效之前,華為花費巨額資金,臺積電開足馬力生產(麒麟9000)。
  • 全球最強晶片巨頭再受打擊!蘋果不願承擔巨額流片費:3nm晶片要涼?
    【8月2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在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再次頒發晶片斷供禁令後,也是讓國內很多小夥伴們再次了解到了國內晶片製造工藝水平,國內最強晶片代工巨頭—中芯國際目前只能夠量產14nm工藝晶片,7nm工藝還在研發中,而全球最新的5nm晶片工藝,只有臺積電可以生產製造,就連全球最強的IDM晶片巨頭—Intel宣布
  • 論晶片製造技術,三星連我的尾燈都看不到!臺積電護城河發威!
    7納米護城河發威,蘋果、華為搶下單回顧2019年,臺積電也不是一路順遂。先是上半年經歷了晶圓良率異常而報廢了上萬片晶片的晶圓瑕疵門事件、營收短少近5.5億美元(約合165億新臺幣),後又面臨包括中美貿易戰在內的全球貿易競爭所帶來的外在威脅,都讓公司在營運及客戶夥伴關係的維繫上,遭遇挑戰。
  • 一顆臺積電5nm晶片總成本超2900元?
    5nm之後「高貴」的先進位程市場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 (IBS)給出的數據顯示,28nm之後晶片的成本迅速上升。28nm工藝的成本為0.629億美元,到了7nm和5nm,晶片的正本迅速暴增,5nm將增至4.76億美元。
  • 臺積電晶片代工今年產值預計同比增長30% 8英寸晶圓廠滿負荷運營中
    據媒體報導,晶片代工商今年的業績普遍向好,臺積電今年前 10 個月的營收同比均有明顯上漲,12 英寸晶圓代工商的產能緊張,8 英寸晶圓廠也處在滿負荷運營中。  晶片代工企業業績普遍向好,晶片企業今年的產值也會有明顯增加,在最新的報導中預計,全球晶片代工企業今年的產值將同比增長超過 20%。  在報導中表示,晶片代工企業今年的產值同比增長,主要得益晶片需求的增加。在報導中特別提到,5G 和疫情加快了向數位化轉型,推動了晶片需求,進而也推升了晶片代工企業的產出。
  • 臺積電、聯電掌門人終...
    我國首個「北鬥+鐵路」科技創新基地正式成立12月15日,2020年鐵路行業科技創新基地正式公布,由國家鐵路局評審並認定,我國首個「北鬥+鐵路」科技創新基地——北鬥導航裝備與時空信息技術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 麒麟9000之後,華為再次宣布,晶片研發繼續,海思3nm技術新突破
    不管是網絡、軟體還是硬體,都離不開的一個核心元素就是「晶片」,國內從上個世紀存活到現在的企業,都是一批重視晶片研發的企業。1991年,華為還是靠著組裝企業級路由器以及為鄉村市場提供網絡硬體支持的「小公司」。
  • 聯電完成14nm製程FinFET結構電晶體晶片流片
    感謝Dryiceboy2013的投遞在Synopsys 的協助下,臺灣聯電(UMC)首款基於14nm製程及FinFET電晶體技術的測試用晶片日前完成了流片聯電公司早前曾宣布明年下半年有意啟動14nm製程FinFET產品的製造,而這次這款測試晶片完成流片設計則顯然向實現這一目標又邁進了一步,當然流片完成之後還需要對過程工藝等等項目進行完善和改進,還有大量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