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公司5月份曾宣布,其將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建造和運營一家用於生產5nm半導體晶片的先進晶圓廠,按規劃,該工廠月產能將達到2萬片,將於2021年動工,2024年量產,總投資在120億美元。
其實亞利桑那州的選址、5nm的製程、2024的時間點選擇都是非常講究的,先進位程的晶片戰略意義非常重要,背後的博弈也是錯綜複雜,工廠會建立的,但是先進與否,為哪些企業服務,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8月24日至8月26日臺積電公司首度舉辦在線技術論壇及開放創新平臺(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OIP)生態系統論壇,論壇焦點包括:」先進技術的領導地位——N5、N4、以及N3「
臺積公司業界領先的N5技術今年已進入量產,隨著產能持續拉升,良率提升的速度亦較前一世代技術快。相較於前一世代的N7技術,N5速度增快15%、功耗降低30%、邏輯密度增加達80%。奠基於N5技術,臺積公司預計於2021年量產加強版的N5P製程,速度可再增快5%,功耗再降低10%。此外,臺積公司揭示了5奈米家族的最新成員-N4製程,N4進一步提升效能、功耗、以及密度來滿足多樣化產品的需求,除了減少光罩層來簡化製程,N4可藉助5奈米完備的設計生態系統順利從N5升級,N4製程預計於2021年第四季開始試產,2022年進入量產。展望下一世代技術,臺積公司N3製程開發進度符合預期,將成為全球最先進的邏輯技術,相較於N5技術,N3速度增快15%,功耗降低達30%,邏輯密度增加達70%。隨著半導體架構的創新,臺積公司從5奈米往前推進了一個全世代製程,持續保持技術的領導地位。
這意味著臺積電的先進位程已經在從5nm推進到了3nm時代了,按照這個速度推斷,到了2024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量產時候,已經不是最先進的工藝了,可能臺積電在臺灣新竹的本部已經在量產N3工藝的3nm製程,更或者2nm也有可能,美國想要臺積電最先進工藝製程工廠的願望可能就此落空。
而據多家臺灣媒體報導,臺積電將於2021年在臺灣新竹科學園開設研發中心,旨在實現比2nm更精細的工藝,並爭取在鄰近地區建造量產工廠。 8月25日臺積電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張凱文說:
「臺積電已經在臺南科學園運營了5nm EUV量產晶圓廠,3nm量產工廠也正在建設中,計劃於2022年下半年開始量產,但這次透露的2nm量產晶圓將從臺南返回新竹,其總部將位於新竹。2nm研發中心計劃容納80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以開發2nm及以後的工藝技術。 該建築由兩個研究樓和一個管理大樓組成,稱為R1和R2,其中R1將於2021年投入使用。」
此外,臺積電竹科廠區正在建擁有兩座研發晶圓廠的研發中心,其中R1研發晶圓廠預計2021年完工,會作為2nm及更先進位程的研發基地。同時,臺積電正在積極協商取得竹科寶山用地,預計會在當地興建2nm超大型晶圓廠,預計在 2024 年至 2025 年之間運行。
當臺積電在美國工廠工廠建立的時候,臺灣新竹工廠已經在量產2nm了,2nm與5nm之差可不是一個代級,即使不是最先進的製程,在亞利桑那州建廠,美國也很樂意。
筆者一直強調ICT(信息、通信和技術三個英文單詞的詞頭組合)產業將會是未來各國經濟的財富之源,而晶片和5G這是其最重要的兩大基礎。
這次建廠勢必會對全球晶片產業的布局照成不小的影響,臺積電正式宣布850億在美建廠,其原因、目的、影響。到底是臺積電的堅持,還是美國政府的勝利?是否會對華為造成影響,國產晶片製造又面臨什麼挑戰?
說這事之前說個有趣的事情,2017年的時候富士康曾今宣布在美國芒特普萊森建立工廠,並且宣稱將給當地提供1.3萬人的就業機會,平均年薪5.3萬美金,當時的口號則是「世界第八大奇蹟,美國製造業的勝利「,2020年再看看位於威斯康星州的工廠,原本製作面板的工廠已經改為製作咖啡機了,上述的那個工廠也沒有建立起來。
臺積電官宣之後,很是符合市場的布局,之前關於7nm、5nm、2nm製程的猜測最終落下帷幕,先進位程的晶片製造要比面板戰略意義來的重要一些,背後的博弈更是錯綜複雜。
對於美國的邀請是「橄欖枝「還是」鴻門宴「不得而知。
首先我們來談談臺積電為什麼必然會在美國建廠。其實臺積電是最先一批接到在美建廠的邀請的企業,期間陸陸續續有報導雙方一直在談判,就在5月13日還有媒體傳言臺積電拒絕了美國的邀請。臺積電的CEO劉德音還對媒體表示,如果在美國建立新的晶圓廠那將是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美國政府的要求。
臺積電一直表明它的態度,5nm、3nm工藝都會留在臺灣本地,但是臺積電真的可以決定自己去不去」赴美「嗎?2天之後,就出現了神反轉,15日在網站上進行了官宣。其實這樣不奇怪,西瓜視頻創作人的視頻裡有臺積電的股權結構,臺積電的外資比例達到了78%。
第二點來看它的市場份額,臺積電的2019年報顯示,去年美國市場佔臺積電營收的59%,中國客戶則是19%,可見最大客戶還是在北美市場。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7nm工藝美國技術佔比大約是9%-10%之間,14nm的工藝佔比美國技術超過了15%,如果鬆動這個比例,華為和臺積電的合作還是有點希望的。而如果將工廠搬到美國本土情況就不一樣了,不管什麼比例,臺積電也必須接受美國的「長臂管轄「了,從商業角度臺積電無可奈何。
這次美國不光邀請臺積電,同時也邀請了英特爾在美國本土建代工廠,雖然英特爾是一家非常典型的IDM企業,也是AMD在2008年將格芯分出之後,除了三星以外為數不多的大型集設計、製造、銷售為一體的IDM企業之一。
英特爾也做過代工,很顯然已經在晶片製造工藝上形成了瓶頸,從5nm這個製程看,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立的工廠,不太可能是給蘋果、高通使用的,因為它們使用了5nm工藝,更像是給英特爾、AMD、英偉達來準備的。
2萬片晶圓,折合月產能的晶片數量也不多,也就10多萬片,一年算下來也就100多萬,不超過200萬片晶片。看看,上圖目前臺積電的工廠分布和產能情況,結合7nm工藝2年左右時間10億片的產能來說,等於在亞利桑那州放了一杯水,在新竹放了一個大水缸。
看到這裡你大概明白了,先進工藝的研發、風險生產、已經量產都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員參與,尤其經驗豐富的本地工程師參與才能取得成效。即使在美建廠也只能使用成熟工藝,不然讓所有研發人員都去美國,那新竹工廠也就開不下去了。
所以,在美建廠,緩解英特爾的產能和工藝困難,給桌面端晶片提供生產就算是使命了。對於最先進工藝一般都使用在移動端上,比如華為、蘋果、高通等客戶的產品還是要放在本部生產的,即是技術原因決定的,也是人才原因決定的,至於2nm的先進位程工廠建在中國臺灣新竹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