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大約36億年前,地球開始出現生命時,所有的生物體都很小,而進化出比單個細胞更大的生物差不多花了25億年。
多細胞生物出現後,生物演化速度開始加快,隨著體型的巨大多樣化,動物們趨向於變得更大。到了恐龍時代,似乎生物都變成加大碼的,但是之後似乎又開始變小。
在這裡要說明的是,現在發現的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是藍鯨,它在世界的海洋中僅僅遨遊了幾百萬年。
這種在進化過程中體型變大的趨勢被稱為柯普法則,以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柯普(Edward Drinker Cope)的名字命名。
可能很多人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柯普法則,因為它存在太多的爭議,反對的聲音太多了,不過生物變大好像確實是事實。
海洋生物越來越大
在2015年,有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從5.42年前寒武紀開始,海洋生物的平均尺寸和最大尺寸都在大幅增加,而最小尺寸卻保持相當穩定。
從某種程度上,生物變大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說脊椎動物更「高級」的話,那麼最小的脊椎動物肯定大於最小的無脊椎動物, 因為它需要一定大小的有機體才能將其全部包裹起來。
同樣,像鯨魚這樣的溫血海洋動物只有身長超過一米,才能避免體溫過低。
因此,今天的海洋哺乳動物的祖先們對海洋的再次入侵時,就已經給這一群體的最小體型設定了一個新的硬性指標,這反過來肯定又會影響整個群體的平均體型。
所以總的來說,海洋生物的發展非常符合柯普法則,只會不斷朝著變大的趨勢前進。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海洋生物都在不可阻擋地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海洋中到處都是龐然大物呢?
是否會進入巨獸時代?
答案是:不可能的!
首先,最小尺寸並沒有改變,從進化到生態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大多物種都是很小的,變成巨獸並不多,就像現在75%的動物是昆蟲一樣。
這種小物種更多的情況在海洋中尤其明顯,因為海洋食物網通常具有高度的大小結構,簡單的說,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皮。
要滿足一條大魚的能量需求,需要大量的小魚,所以這些食物網能起作用的唯一方式就是小魚的數量遠遠超過大魚。
其次,所有海洋動物體型總體上的增長,大部分是由主要新種群的進化導致的,這意味著需要所有的解剖和生理上的創新。
在任何現有物種中,幾乎沒有變得更大的動力。
比如藍鯨,在陸地上不可能出現它這麼大的生物,因為地球引力會限制生物的體型,而海洋浮力卻給它變大的動力,但是食物又會限制它的體型,更大意味著要吃更多。
事實上,考慮到物理和生理上的限制,許多海洋巨獸已經差不多達到了它們能達到的極限了。
深海中是否存在巨獸?
現在,就我們知道的大多數海洋動物群體而言,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明顯更大的成員,或者說,我們不可能看到更大的藍鯨或魷魚。
但是,絕對有可能出現一些新的龐然大物,它們的藍圖是我們還不知道。
不過它是否會存在深海中呢?畢竟捕撈的那麼多海怪都是來自深海的!
這說不好,我只能猜測,它可能像藍鯨一樣生活在淺海,會進入較深海域覓食。
深海的食物是有限的,很多時候可能還要靠上面掉下的殘羹剩飯,這很難滿足大型生物的需求。如果有這樣的大型生物,它沒有理由讓自己呆在下面,而放棄食物更多,更方便捕獵的淺海。
不過深海也有創造大型生物的條件,比如溫度更低,這可以降低它們的新陳代謝,對食物的偏好可以大大降低。
或許,像哥斯拉這種超出我們理解的生物真實存在也是不無可能的。
最後
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事實,人類的活動已經影響到海洋動物的柯普法則。作為一個物種,無論我們走到哪裡,我們都能很有效地驅趕大型動物。
面對捕撈壓力和其他人為威脅,很多種群中的個體可能沒有達到最大年齡或最大體型就被我們吃了。
許多研究表明,我們捕大留小的法則已經讓海洋中的許多魚類體型變得更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