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寶海南訪「三雕」 三雕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2020-11-28 中國日報

尋寶海南訪「三雕」

林濤在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永昌村火山石牆前的留影。

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道心村武聖廟梁架上的鏤空雕刻。

海口市瓊山區舊州鎮侯家大院灰雕的犄角。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繼《海南灰雕》一書後,貴州女子林濤的又一部作品《海南木雕》於近日出版發行。該書從海南木雕的歷史淵源、木材資源、技法與特色、題材與種類等角度入手,集萃了她多年在遊歷海南過程中拍攝的343幅精美木雕圖片,向讀者展示了文化的海南、人文的海南、內秀的海南。

林濤有個已經付諸行動的夢想,就是要出一套介紹海南「三雕」——灰雕、木雕和石雕的叢書,現在逐漸接近尾聲。

一道滔滔的海峽,把寶島海南隔斷於祖國大陸的另一端,也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營造了一個「世外桃源」。或許正因如此,時代的更迭、歲月的流逝、世事的變遷遇上這裡的人和事也就格外寬容。

海島上被時光遺忘的舊俗舊物,漸漸吸引了一支來自天涯社區的隊伍。3年來,他們走村串巷、跋山涉水,扛著相機、帶著妻兒,去探訪和記錄那些毫不起眼的老房子、廢水井、舊牌坊,把這項在他人看來「匪夷所思」的行動稱作「走讀海南」。

故事的主角林濤就是其中一員。活動舉辦近70期以來,她幾乎一期不落地參與其中。見到她時,她手捧作品《海南灰雕》、《海南木雕》與友人暢談正在創作的第三部作品《海南石雕》,也與海南日報記者大方分享了她與海南「三雕」不得不說的一段緣。

她是貴州籍的海南人

一杯清水,大把零食,昏黃的檯燈下,林濤的雙眼閃著分外璀璨的光彩。談到興起時,她會豪爽地撫掌大笑,話要是說得快了,還會透露出一絲貴州人「了」「呢」不分的嬌憨。任誰也不會想到,皮膚光潔、身材勻稱,笑容宛如少女、身著錦簇花裙的她還有一年就要退休,可以大膽去完成她「坐著郵輪週遊世界」的夢想了。

林濤從不懼怕未知的遠方,正如1994年踩著「十萬人才下海南」大潮的尾巴,義無反顧地來到一無所知的海南,就這樣紮下根來直到現在,也直到慢慢變成了自己口中「貴州籍的海南人」。

「要問我到底喜歡海南的什麼,是歷史人文、自然風光、風土人情還是別的,真是很難舉出具體的例子。」但是林濤知道,身體和心靈不會說謊,如今她只要離開海南,哪怕是回到老家貴陽,也都是沒過幾日就開始數著日期等待返程,「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浸潤在海南的水土裡長達21年,我的身心也許早已完全屬於這裡。」

而這兩年,因為迷上戶外運動和旅行,越來越多地親近海南的山水、風物、人情,林濤與這片土地更是難捨難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因為「腿腳很快」而被「驢友」們喚作「羚羊」的林濤在遊歷海南的過程中漸漸慢了下來,甚至好幾次遭好友古水調侃:「只要羚羊上了車,咱們就不用點人數了,反正她永遠都是最後一個。」

原來,是海南別具一格的灰雕、木雕、石雕「牽絆」了她的腳步。那些既有濃鬱地方特色,又蘊藉厚重歷史的「沉默的精靈」一會兒出現在老街古巷,一會兒出現在古村老宅,每一次相遇都能與她擦出新的火花。

「這些精美的雕刻穿越了歷史,是先人遺留的寶貴財富,工藝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圖案與風格之千姿百態令人嘆為觀止。」林濤總是長時間地凝視一個雕刻工藝品,神情之專注令人不忍驚擾,「我覺得它們是有生命的,是有故事的,只要帶著虔誠和熱愛,每個人都能與它們對話。」

「瘋」尋海南「三雕」

「我們常常能在其他省份看到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豪宅大院或樓堂榭閣,但在海南要找到這樣的建築並不容易。」林濤發現,海南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可以見證其燦爛文化並被完好保留的古建築實屬鳳毛麟角。

經她考究,這與海南獨特的地理環境不無相關,「瓊崖地方志有載:『瓊島鮮有高屋,蓋因當地時有颶風,風起牆倒屋塌。』因此,直到堅固的現代建築材料湧入海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才開始用心建築樓房。用於裝飾裝潢的木雕、石雕、灰雕也隨之興盛起來。要研究海南建築歷史和人文發展,我想『三雕』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於是,如同「尋寶」一般探訪這些「沉默的精靈」漸漸成為了林濤的「自覺行為」。而且,相較於最初的單純拍攝,這兩年,她開始投入關乎海南「三雕」的歷史、工藝、運用等方面問題,甚至開始探討其傳承窘境和發展之道。「驢友」們都說,林濤愛「三雕」絕對不是葉公好龍,她也說自己愛「三雕」都快愛「瘋」了。

她「瘋」在即使沒有「驢友」陪伴的周末,依然自己開車四處奔波「找雕聊天」;「瘋」在為了拍好一個難得的灰雕,能三番五次登門拜訪;「瘋」在別人為了爬山輕便總是挑重量最輕的攝影設備隨身攜帶,而身材玲瓏的她每次都背著兩臺大相機和幾個替換鏡頭,有時手裡甚至還扛著一副沉甸甸的三腳架。同伴古水坦言:「羚羊那一身裝備,連我都背不動。」

有一次,林濤穿越黎母山尋找「三雕」遺存,因為十幾斤的相機遮擋視線,她崴了腳踝重重地跌坐在地。「還好腿沒斷。」這樣想著,她又一瘸一拐地接著前行。還有一次,她正一手一個相機在瓊海市蔡家大院裡觀察和拍攝「三雕」,腳底竟一個打滑,臉朝下結結實實地摔在了石板路上。同伴們聞聲趕來一看,她的淚水和血水流了滿臉,可雙手卻保持上舉的姿勢,兩個相機毫髮無損——裡面裝著好不容易拍攝到的「三雕」圖片。

也許在林濤的潛意識裡,保護「三雕」資料遠比保護自己還要重要,因為她記錄下的每一個雕刻工藝品都見證了一個海南家庭在這漫長歲月中的榮辱興衰。

《海南木雕》中幾次提及的海口市舊州鎮包道村侯家大院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被清朝光緒皇帝賜名「宣德第」。若想知道擁有這座大院的人家曾經享有怎樣的富貴與聲望,來者不必多問,只需站在庭院中央細細打量面前那一聯排雕花門扇——能工巧匠運用浮雕、陰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手法,將花鳥魚蟲、麒麟戲珠、仙鶴棲松等圖案一一呈現,無論遠觀還是近賞都能感到一派生氣欲出屏下,可謂海南木雕之極品,令人讚嘆不已。

「這些裝飾性極強的圖案不僅有世俗意趣,還有祥禽瑞獸、花卉果木,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可以從中領略到宅院主人的用心良苦和不俗的審美情趣。」先後7次造訪侯家大院尋找最佳角度和光線拍攝「三雕」的林濤有些感慨,即使侯家的輝煌已然湮沒於時空交替之中,宅院也日漸斑駁略顯寂寥,但隨處可見的精美「三雕」仍然以其不為歲月所動的高貴姿態,昭示著侯氏家族曾經的富貴雍容,留給後人無盡的唏噓與感嘆。

潛心鑽研存「三雕」

如果你用心去讀林濤的書,那就不僅會被「三雕」圖片吸引,也會感動於她字裡行間的真誠和執著。

在追溯海南木雕起源和歷史沿革時,她就像一個學識淵博的老學者,字斟句酌:「海南木雕的起源,應該是從有原住民的時候便開始了。島上已發現的近300處石器時代遺址就出土了一批人類活動遺物」、「明清時期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激發了人們對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人們在建築時注重在裝飾美化上下功夫,一大批海南木雕工匠也應運而生」……

在講解海南灰雕製作和修補工藝時,她仿佛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細心囑咐:「這個環節要注意的是,骨架必須小於所做灰雕的體積」、「這個環節要注意的是,每一層草筋灰都必須壓緊」、「這裡需要提醒,灰料太幹,灰雕表面容易翹殼,太溼則難以上色」……

在談到「三雕」面臨的困境和對策時,一件值錢的雕刻工藝品也不曾擁有的她就像已是所有海南「三雕」的主人一般,透露出滿心憂慮:「珍稀樹木遭受破壞將斷絕木雕原料來源,制約傳統木雕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現代建築裝飾中很少採用灰雕工藝,失去市場和新生力量的灰雕技藝如同釜底抽薪」……

林濤關注的「三雕」裡,要數木雕最「值錢」。那些古老的雕刻以母生、坡壘、子京、黃花梨等名貴木材造就,是許多不法之徒眼裡的「香饃饃」。因此,擁有這些珍貴木雕的家庭大多是不願「露富」的。但也有意外,每當林濤翻開隨身攜帶的這兩部誠意之作,就仿佛是拿出了一把萬能鑰匙,能夠一扇扇打開村民防備的心門,讓他們歡歡喜喜地把她往自家的百年老屋裡請。

這些土生土長的海南人更加希望孕育於此的「三雕」文化源遠亦能流長。於是,把村民的囑託當成使命的她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門,一天又一天地熬到深夜,讓那些深藏民間的工藝瑰寶定格在消逝之前。

古水說,海南「三雕」現存的文字資料少之又少,為了寫好、寫對這幾本書,林濤想盡辦法查閱史料、走訪專家,每次獲得一點有效信息就如獲至寶,反覆斟酌、核實、運用。僅《海南木雕》一書就經過6次全面修改才最終定稿。

「這是一件值得付出熱情的事。你看啊,海南匠人們用小小的刻刀,刻畫出一代又一代海南人對美滿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所產生的雕刻藝術品不僅是美化生活的裝飾品,更是承載人文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寄託美好願望的載體。」林濤饒有興趣地舉例,海南「三雕」樣式與圖案往往藉助隱喻、諧音等表現手法,將現實和自然產生的物體賦予諸多含義,如石榴象徵「多子」、仙桃寓意「長壽」、蝙蝠表示「有福」、瓶子取義「平安」等等,反映的主題多為崇王禮佛、科舉恩榮、節義忠孝等傳統文化內容,在潛移默化中推動海南人民形成了淳樸、向善、公義、忠孝的心理特徵。

她還認為,海南島曾經「與世隔絕」的獨特地理環境,使得海南「三雕」表現出別具一格的古樸和純真,是海南原住民純淨心靈的真實寫照,「應該為越來越多嚮往國際旅遊島的人們所知。」

如今,林濤正在編寫海南「三雕」系列的最後一本——《海南石雕》。「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我的這套書雖然不一定是『暢銷書』,但一定會是『長銷書』。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南『三雕』數量日趨減少,圖文資料的留存也就更加重要。我很高興自己能為海南多做點什麼。」林濤的雙眼在濃濃夜色裡,不知被誰撒落了一把繁星。

本版圖片均由林濤提供

相關焦點

  • 短趾雕、草原雕、紅頭咬鵑、海南鳽到訪!成都又新發現4種鳥類
    其中短趾雕(Circaetus gallicus)、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紅頭咬鵑(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為成都鳥類新記錄。黑喉歌鴝(Luscinia obscura)再次在四川大學記錄到,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也出沒於白鷺灣溼地。
  • 陽泉市三都「三雕」用雕刻留住時光
    你記得古村牌坊的石柱上雕著什麼嗎?你記得老屋房簷下的木雕是什麼模樣嗎?本期「遊郊區·聽故事」,我們一起走進郊區蔭營鎮三都村,尋找那些記錄時光的石雕、磚雕、木雕「三雕」蹤跡。石雕 精美的石頭會「說話」迄今為止,在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石雕算得上很古老了。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石雕一直沿傳至今。
  • 在玉器上做工筆畫的神奇技藝:遊絲毛雕
    提起漢代玉器工藝特點,我們想到最多的是粗獷而不粗糙的"漢八刀"工藝,但其實漢代還有一種非常有特色,且讓現代人一直都捉摸不透的技藝——遊絲毛雕。遊絲毛雕形如其名,特點就是細如髮絲、婉轉流暢、精整清晰、疏密均勻,沒有斷續或阻塞之處。紋飾圖案猶如國畫中的白描技法,重在勾勒細節,刻畫動態美。
  • 石家莊:三嫌犯非法買賣蒼鷹和草原雕等被批捕
    石家莊:三嫌犯非法買賣蒼鷹和草原雕等被批捕 2015-03-11 13:23:21來源:燕趙晚報作者:責任編輯:葉攀 )   為了獲取非法利益,明知鷹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李劍等人在未獲國家特許的情況下,買賣多隻野生蒼鷹、草原雕等鷹類
  • 絲翎檀雕卷書沙發,一套兼具藝術、收藏與實用價值為一體中式沙發
    絲翎檀雕卷書沙發7件套單人座102*68*110cm三人座216*76*115cm大茶几98*146*57cm絲翎檀雕」是一種結合傳統木雕工藝將工筆國畫經過再創作並以浮雕的形式立體呈現在檀木上的新型雕刻技藝。
  • 黑龍江·傳統美術-角雕製作技藝-省級
    角雕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獨創的一種漢族傳統藝術形式,產生於1964年,到上世紀70年代初已名揚海內外。作為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角雕的許多技法借鑑了玉雕的製作手法,與牙雕、玉雕等藝術品相比,角雕的工藝是最複雜的。
  • 吃蛇的鳥——蛇雕
    在中國蛇雕總是比其它的金雕、鳶、鷹等猛禽更難見到,而目睹蛇雕的捕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蛇拼命地翻滾扭動,如鞭的長尾支稜著去纏繞蛇雕的身體。蛇雕扇動雙翅,如一記記霹靂掌打在蛇的身體上,同時尖喙利爪不斷用力。漸漸地蛇的掙扎越來越無力,最後像一段軟塌塌的繩子癱軟在地面。蛇雕用藍灰色的嘴將扁平的蛇頭送進口中,強大的顎肌將其一口咬碎,而後由頭而尾,長長的蛇身一段段地消失在它的嘴中。
  • 猛禽之王 穿梭雲霧翱翔空中的雕類大集合(圖)
    第2頁:穿梭雲霧翱翔空中的雕類大集合 林雕 第3頁:穿梭雲霧翱翔空中的雕類大集合 蛇雕 第4頁:穿梭雲霧翱翔空中的雕類大集合 白腹海雕 第5頁:穿梭雲霧翱翔空中的雕類大集合 褐冠鵑隼 :穿梭雲霧翱翔空中的雕類大集合 白腹隼雕 尾羽呈叉狀的猛禽—鳶  鳶又叫黑鳶、老鷹、鷂鷹等,是中型猛禽,體長54—69釐米,體重684—1115克。
  • 「名家專訪」元代銀雕巨匠傳承人林偉星,畲銀工藝升級國家非遺
    銀器鍛造工藝由此代代相傳。福安畲族銀器及其工藝起源於民間,又深受宮廷文化的影響,既飽含民俗文化中質樸、粗獷、神秘的色彩,又蘊含元代正統銀雕文化中造型新巧獨特,紋飾雕工細膩精美的高雅風格。畲族銀器結構創造新穎、生動,充分展示了高超的鍛造水準。
  • 翡翠陰雕和陽雕,區別是什麼?
    翡翠陰雕和陽雕,區別是什麼?翡翠陰雕和陽雕,區別是什麼?翡翠陰雕和陽雕,區別是什麼?而陽雕,其實它跟我們之前已經說過的浮雕相差不大,或者你也可以理解為是與陰雕相反的雕刻方法。陽雕是將雕刻內容以外的部分全都雕琢出去,形成凸出的感覺,可以突顯出雕刻主體的美感。
  • 世界上最厲害的雕
    是一種原產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型雕。是非洲最大的雕。三.冕雕是非洲的一種兇猛的雕。四.美洲角雕是美洲最大及最強壯的猛禽,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雕之一。五.食猿雕,鷹科食猿雕屬,主要集中分布於棉蘭老島的雨林中,其主要獵物是各種樹棲動物,是菲律賓的國鳥。
  • 座山雕其實不值一提
    電影《智取威虎山》,座山雕是東三省勢力最大的土匪,國民黨都要封他當東北土匪軍的總司令真實的座山雕,實力在東北排不進前四名,他被抓的時候身邊只有二十幾個土匪。
  • 帶你認識世界上所有的68種雕 【茶色雕1】
    淺色型茶色雕 © Bhaarat Vyas茶色雕有3個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亞種,每個亞種都有深色型和淡色型之分,而所有色型的未成鳥羽色都更淡且均勻。帶你認識世界上所有的68種雕(序 12:民俗滲透)帶你認識世界上所有的68種雕(序 13:駕馭之欲)帶你認識世界上所有的68種雕(序 14:生之艱辛)帶你認識世界上所有的68種雕(序 15結:保護進行時)帶你認識世界上所有的68種雕 【山地獵手 1】帶你認識世界上所有的
  • 國內最強「吞蛇王」,吃毒蛇不用嚼的霸氣猛禽——蛇雕
    英雄傳之——吞蛇蛇雕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十餘省,其中蛇雕的海南亞種也是中國特產的亞種,僅分布在國內的海南地區。而蛇雕則經常直接採用「生吞」的霸氣方式來吃蛇,簡直就像個餓了好久的「餓死鬼」一樣。當毒蛇失去反抗能力時,蛇雕便會二話不說的直接吞下毒蛇。有時候毒蛇的身體還在條件反射地進行反抗,但這一切都來不及了。最終毒蛇只會變成蛇雕一周後排出的一灘鳥糞而已。
  • 闢謠:飲鴆止渴,鴆即蛇雕,吃毒蛇就像嚼辣條,真的有劇毒嗎?
    蛇雕在全球有 21 個亞種,而我國有4 個亞種分布,為雲南亞種、東南亞種、臺灣亞種和海南亞種。蛇雕的身體長度為61-74釐米之間,外形上與鷹類相似,身體顏色以暗褐色為主,頭頂上有一簇黑、白、褐三色夾雜的圓形羽冠,嘴灰褐色,虹膜黃色,上身為暗褐色,下身為土黃色,尾巴為黑色,不同的亞種有所區別。
  • 《神鵰俠侶》:楊過遇到雕和蛇打架,幫雕不幫蛇,有4點重要原因
    楊過在被郭芙砍了一隻胳膊後,路遇雕和蛇二物在打架,他為什麼會幫助大雕而不幫助蛇呢?啟女俠認為:楊過幫雕,原因有四點。一,楊過從小在桃花島長大,郭靖黃蓉他們養了一對雕,楊過從小就和雕們產生了深厚感情,對雕有著天然好感。
  • 平江縣境內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蛇雕
    點 關注 了解更多平江之事!近日,平江「鳥叔」在迎瑞村拍鳥時無意中發現三隻大鳥在空中盤旋,憑著多年與鳥類打交道的經驗,他認定這是兩年前曾經碰到過的蛇雕。他馬上舉起相機進行拍攝,三隻蛇雕高空中盤旋幾秒鐘後就急速遠去。
  • 神鵰俠侶變萌雕俠侶?這雕兄也太萌太可愛了!
    是楊過和小龍女的曠世之戀,還是江湖兒女的柔腸百結,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英雄風範?實不相瞞……村長倒是對《神鵰俠侶》中的「神鵰」比較感興趣。不準笑!要知道,神鵰在小說中可是有很重要作用的,要不是雕兄相助,被郭芙砍下一隻手臂的楊過能有這般奇遇,習得絕世武功,創出黯然銷魂掌,成為江湖上人人皆知的「神鵰大俠」?可以說,雕兄就是楊過&小龍女的金牌輔助!
  • 《我的起源》瘋狂的雕齒獸巢穴在哪 瘋狂的雕齒獸介紹
    我的起源瘋狂的雕齒獸巢穴在哪?我的起源中瘋狂的雕齒獸是玩家屬於近戰坦克型寵物,那麼大家知道瘋狂的雕齒獸巢穴在哪裡嗎,我們該如何去捕捉這個寵物呢,下面就跟小編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我的起源瘋狂的雕齒獸巢穴在哪
  • 想看雕?你大概還有一百隻猛禽的距離
    但是要說猛禽,裡面的重量級嘉賓不能不提——雕。雕的咖位有多大呢?運氣好你一百隻猛裡能看著一隻,運氣不好的話……您走好嘞。在這個秋季,喜歡追著猛禽一通狂瞅的資深鳥人土皮收穫了若干大雕,興奮之餘,他把自己觀猛的一些體驗和訣竅給寫了下來。噓~~別激動,這乾貨一般人我還不告訴他!十月過半,北方已經是深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