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得老家院子的影壁上刻著什麼嗎?你記得古村牌坊的石柱上雕著什麼嗎?你記得老屋房簷下的木雕是什麼模樣嗎?本期「遊郊區·聽故事」,我們一起走進郊區蔭營鎮三都村,尋找那些記錄時光的石雕、磚雕、木雕「三雕」蹤跡。
石雕 精美的石頭會「說話」
迄今為止,在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石雕算得上很古老了。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石雕一直沿傳至今。
在郊區蔭營鎮三都村,這裡的石雕技藝由來已久,在三都村發現的三國時期的「儀制令」殘碑就是最好的佐證。近2000年來,一代代石雕匠人用一雙雙巧手雕花雕物雕世界,用精湛的技藝為石頭注入了豐滿的「靈魂」。從三都村現存的北朝時的砂巖石雕「一佛二菩薩」、大唐天寶元年的沙石菩薩雕像、大金朝的金幢、隋代的青石蓮花底座、明朝的石雕「犼頭戲金魚」等作品中,人們能感受到歷代石雕的精妙工藝。
「在俺們村,有用於觀賞、掛戴和收藏的工藝飾品石雕,有宅第、園林石雕,有留存於寺廟的祭壇石雕,還有石闕、牌坊石雕。」三都村黨委副書記史桂梅介紹。這些石雕雕刻設計手法多種多樣,可以分為浮雕、圓雕、沉雕、鏤雕等。不同的雕刻技法造就了線條粗細不一、立體程度各異的石雕作品,或精妙小巧,或粗獷大氣。
儘管石雕製品種類繁多,雕刻方法不同,但其加工工序大致相同,一般分為石料選擇、模型製作、坯料成型、製品成型、局部雕刻、拋光、清洗、製品組裝等幾步。說起製作傳統石雕的關鍵,村裡掌握這門手藝的牛新貴有著自己的心得:「做一件成功的石雕作品,要有好的畫工打基礎。先按圖紙在石料上勾畫出各種圖案,再藉助切割機削去無用的石料,然後就是用雕刻刀精細雕琢,使雕件成型,最後還要打磨、拋光。經驗豐富的石雕匠人,往往既能駕馭巨型石料的雕刻,又能勝任微小石料的雕琢,他們製作的石雕個個精美傳神『會說話』。」
磚雕 磚上飛花刻吉祥
在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三都村,街巷中不乏存世幾百年的古宅院、票號、商號。在他們的匾額、影壁、花牆、墀頭、門樓等,處處能尋得磚雕的蹤跡。
祥禽瑞獸、花草山水、錦紋鶴字符……磚雕裝飾大多採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傳達吉祥寓意,表達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關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美滿生活的嚮往、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追求。磚雕的主題有祈福納吉、倫理教化、驅邪避災三類。例如,借桃代壽、借牡丹代富貴、借石榴代多子;以羊羔跪乳隱喻孝順,以梅、蘭、竹、菊比擬君子德行,以荷花比擬清廉;以蝙蝠諧音「福」、鹿諧音「祿」、雞諧音「吉」等。
「在村裡比較有名的德順隆、義和公、興泰廣、致和堂、慶和永等古宅院,磚雕和木雕相得益彰,做工都很考究。大門花欄木雕、內垛木雕垂花、照壁磚雕圍邊,可以說既體現了當時宅院主人的身份地位,又彰顯了幾大家族的文化品位。」史桂梅說。
時至今日,磚雕技藝與民居建築已不像過去那樣結合緊密,村裡只有部分匠人還掌握著這門傳統技藝。「保護非遺,不是讓技藝束之高閣,而是真正為人們所用,這樣的非遺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牛新貴說,「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拾起』這門手藝,嘗試做一些日常生活中實用的東西,大到家裡的電視背景牆、玄關裝飾,小到茶臺、練字磚等,讓磚雕適應時代的發展,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
木雕 匠心巧手讓木料「活」起來
今年73歲的三都村村民武臭全是三都木雕技藝的傳承人。提起從事了幾十年的木雕,武臭全的話樸實直白:「木雕其實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也就是咱們通常說的『精細木工』。」
屏風、窗欞、匾額、桌椅……走進三都村的古宅院,細節處滿是手工木雕留下的痕跡,讓人得以目睹木雕技藝的風採,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木雕一般是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木、紅木等木材。這樣,戶外的木雕製品才能經受得起風吹日曬甚至雨淋。」武臭全說。
武臭全介紹,傳統的木雕花式紋樣很多,不上顏色,雕刻完成即是成品。隨著時代的變遷,木雕衍生出了七彩雕畫,以神像和祠堂用品為主,常用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進行描繪,塗好色彩才能算真正的成品。
完成一件小型木雕作品,武臭全大約需要一周時間。他的作品仍沿用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木雕技法。他指著自己珍藏的雕刻工具說:「這一套雕刻工具,大大小小有30多件。大的雕刻刀,刀頭寬約20釐米,小的雕刻刀,刀頭寬僅幾毫米,雕刻出的東西精美細膩。」
要想讓流傳千百年的木雕技藝繼續延續,木雕藝術要和不斷發展的時代接軌,新一代的傳承隊伍也不能斷。「我們這一代的傳承人大多六七十歲了,年輕一代中真正願意靜下心來學習木雕的少之又少,這正是我們擔心的。」武臭全說,「要走出這種困境,就必須創新木雕藝術形式,讓傳統木雕藝術與現代木雕工藝有機銜接、取長補短,結合時代特點創作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反映現代審美的木雕作品,讓木雕技藝重獲新生。」(郭鑫璐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