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廈門的幾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學習進行時】近日,新華社播發《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一文,講述了習近平當年在廈門工作的日日夜夜,還獨家披露了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為您摘錄。

  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者、拓荒者、建設者,習近平同志在這片充滿激情的熱土,與廣大經濟特區建設者並肩奮鬥,開啟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生動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凝結其中的科學理念、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至今仍指引著這座城市破浪前行的航程。

  1.「放水養魚」激活廈門港

  1985年,國務院批准將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廈門全島。這年夏天,習近平風塵僕僕從河北南下赴廈履新,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時任廈門市體改委副主任朱麗水回憶,習近平到廈門後分管體制機制改革,直接領導推動了一系列棘手的改革探索。「放水養魚」就是其中之一,激活了廈門港,也激活許多身處困境的國企。

  到廈門不久,習近平高大的身影出現在東渡碼頭,迎海風極目遠眺。他踱步走到橋吊旁,抬頭望著這幾十米高的大傢伙,詢問工作人員它們能吊多少貨。這是廈門港僅有的兩臺橋吊,一個吊一年僅完成3.5萬個標箱,香港同樣的橋吊每年卻能完成12萬個標箱。通過數次到現場調研,仔細聽取企業幹部員工意見,習近平把問題搞清楚了——運輸能力不夠,設施不完善,流程環節不配套,而政府沒有更多的錢給企業完善設施。微利或微虧,這不僅是廈門港務局的窘境,也是當時廈門絕大多數國企的難題。 「習近平同志對我們說,政府不要你們利潤,你們賺來的錢,財政一分都不要,利潤留給你們,但你們必須答應一條,賺了錢首先用來完善設施。」一位老港務人回憶當時一次會議的情景。改革,因問題倒逼。廈門在全國率先出臺稅利分流措施,全市66家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實行稅利分流、稅後還貸,針對不同企業,採取不同上交比例。其核心目的是,除交稅外,儘可能把紅利留給企業發展生產。改革第一年,廈門港務局賺了2000多萬元,沒幾年就賺了七億多元。

  2.為廈門特區的對外開放插上翱翔的翅膀

  作為我國第一家合資經營、企業化運作的航空公司,廈航的誕生,是我國民用航空體制改革的初步嘗試。對廈門而言,它為經濟特區的對外開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為了廈航,習近平同志傾注心血。當時地無一寸、房無一間,沒飛機、沒機組。習近平同志經常跑北京,尋求中央、空軍和民航局的支持、支援。」廈航原副總經理宋成仁說,這些往事,老廈航人耳熟能詳。

  經習近平不懈努力,廈航得到了民航部門的支持,由金融機構擔保,向美國波音公司租借了兩架波音-737飛機用於運營。當時,廈門機場太小,擴建刻不容緩,但沒錢建設。習近平擔任「廈門機場擴建工程科威特貸款領導小組」組長,經過艱辛努力,爭取到了科威特政府1800萬美元的貸款,解了機場擴建的燃眉之急。如今的廈航,已擁有200架飛機,運營航線350多條,成為中國民航唯一連續保持31年盈利的航空公司。

  3.「三步走」探索建設自由港型經濟特區

  習近平到廈門工作,正是國務院剛剛批覆廈門可逐步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後的關鍵時期。當時,自由港在全國都是個新事物,幾乎沒人搞得懂。習近平決定先從學習研究入手。他向市委和市政府建議,組織抽調有關職能部門和研究機構精幹人員,率先開始了對探索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研究。

  時任廈門市計委副主任的鄭金沐回憶,「習近平同志經常帶我們上北京,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拜訪著名學者,虛心求教各種問題,邀請該院經濟研究所與廈門合作研究。他勤學好問愛鑽研,給我們留下很深印象」。

  改革開放需要學習借鑑國際經驗。習近平帶課題組到新加坡考察,組織全國第一個關於「出口加工區和自由港」的國際研討會,為廈門積累相關的國際資料和數據。

  改革開放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習近平直接領導下,廈門沒有完全參照新加坡的自由港模式,而是立足自身條件,提出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具體構想,明確採取漸進式、經「三步走」,把廈門建設為「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第一步在象嶼建保稅區;第二步把保稅區擴大到全島,轉為自由貿易區;第三步有限度地在全島放開自由港。

  「這是對中國特色的自由港發展之路的最初探索,在全國都具有很強的開創性。」廈門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林朝暉說,廈門成為這套構想最直接的受益者。

  4.打響整治環境汙染的硬仗

  篔簹湖,原先是深入廈門島的內灣漁港,「篔簹漁火」是廈門歷史上的八大景之一。上世紀70年代修堤圍海造田,導致篔簹湖變成基本封閉的內湖,城市汙水大量排入,湖水變黑髮臭,魚蝦白鷺絕跡。

  「篔簹湖何時不再黑臭?」市民群眾關於治理篔簹湖的呼聲,習近平感同身受。

  1988年3月3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關於加強篔簹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打響了廈門整治環境汙染的一場大硬仗。會議明確建立綜合治理機制,組建由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組成的篔簹湖治理領導小組,創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針對前期資金不足問題,明確每年投入1000萬元財政資金,佔當時全市基本建設支出近10%;同時,多渠道籌措排汙費、土地批租收入、借款和技改資金,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廈門市遵循習近平確立的工作方針,先後進行了四期大規模整治。曾經的臭水湖,蝶變為如今碧波蕩漾、白鷺翱翔、繁花似錦的「城市綠肺」和「城市會客廳」。昔日消失在城市變遷中的「篔簹漁火」,幻化成今日更加璀璨耀眼的廈門新景——「篔簹夜色」。

  5.30萬元扭轉一座百年建築的命運

  1986年的一天,習近平在鼓浪嶼剛作完一場報告,走出大廳,時任廈門博物館館長、負責八卦樓修復工作的龔潔拉住了他。

  「副市長同志,請您參觀一下八卦樓。」龔潔發出邀請。

  「好啊!」習近平答應得很乾脆。

  在院落轉了一圈,龔潔說,「還有樓上」。

  「我知道你的意思。」習近平馬上說。

  習近平走進樓內,拾級而上,每走一步,老舊樓板嘎吱作響,屋頂長期漏水遺留下一道道黃褐色黴跡。有小孩跑過,樓板晃動。

  「缺多少?」習近平邊走邊問。

  「30萬元。」龔潔答。

  「明天來拿。」習近平說。

  談起這件事,龔潔至今難掩激動,「就是這麼幹脆,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最緊張最困難的時候,他撥出的這30萬,徹底扭轉了一座百年建築的命運!」

  整修後的八卦樓,如今成為國內唯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因完整保持了當年的歷史風貌,八卦樓和另外52棟歷史建築,成為鼓浪嶼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在後來的申遺過程中,受到聯合國世界遺產保護專家的高度評價。

  6.精心守護「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

  改革開放之初,在經濟發展的熱潮之中,不少人忽視了鼓浪嶼的珍貴之處。很多老別墅年久失修,有漁民拆了老別墅的磚石回家砌灶臺、砍了珍稀名木回家燒火。

  但習近平將這個小島視為「國之瑰寶」。他曾動情說,「在我國城市和風景區的建設中,能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者為數並不多,很有必要視鼓浪嶼為國家的一個瑰寶,並在這個高度上統一規劃其建設和保護」。

  鼓浪嶼遊覽區管理處副主任章維新,1987年參與過鼓浪嶼——萬石山片區總體規劃。「習近平同志經常來指導工作,囑咐我們,一定要把基礎資料摸齊、摸透、做實、做細。正是在習近平同志領導下,規劃小組用了近一年時間,把包括鼓浪嶼在內的廈門風景名勝區的家底給摸清了。」

  2001年9月底,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再上鼓浪嶼。遊人如織的鼓浪嶼,如何保護與傳承文脈?習近平提出新的思考——鼓浪嶼至少有4個特點可以大做文章,即風景系列、海洋系列、琴島系列以及人文系列。

  第二年6月14日,習近平來廈調研又登臨鼓浪嶼,看著眼前百年風華的小島,強調要把鼓浪嶼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017年,鼓浪嶼申遺成功,已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7.站在第一線抗旱保苗

  1986年夏,小暑以來沒有下過一場透雨,已連旱一個月,本該抽穗揚花的水稻大面積枯死。同安縣一處稻田邊,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習近平眉頭緊皺。

  「不能等!拖拉機、電灌抽水機、柴油、化肥,都趕緊調配。」站在田埂上,習近平當場拍板,並督促有關部門,儘快落實。

  習近平帶隊,到田間地頭,站在抗旱第一線,及時解決實際問題。全市迅速掀起抗旱熱潮,領導幹部和群眾齊上陣,一邊挖渠抽水抗旱保苗,一邊搶插晚稻,搶種晚地瓜、秋花生。

  那年,夏旱連秋旱,廈門出現三十多年未見的百日大旱。因抗旱及時,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年底一統計,當年農民人均收入不但沒有減少,還增長了20元。

  這件事,一直被當地群眾津津樂道,不少群眾說,習副市長敢負責有擔當。

新聞連結

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辛識平:習近平守護「城市之魂」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是如何講故事的
    【學習小組按】  習近平是個講故事的高手。  無論是出訪時的演講,會議上的發言,調研時的談話,還是報章上的文章,臨別時的贈言,等等,習近平常喜歡講個故事,有時還不止一個。這些故事,大家喜聞樂見,既拉近了與聽眾(讀者)的距離,也有很好的說服力。
  • 廈門頂澳仔貓街,鮮為人知,最萌的一條街
    如果你喜歡貓咪,不需去動物園,也不需要去寵物店,而是一定要去廈門。或許有朋友要問,為什麼呢?因為廈門有一條頂澳仔貓街,這裡到處瀰漫著,貓的藝術氣息。廈門頂澳仔貓街,在廈門大學不遠的地方,坐車大約2站地,剛進貓街,就能清楚地看到,街邊兩隻憨態可掬的貓咪彩繪,向你招手,讓人有一種禁不住按捏快門的衝動,留下這張美好。從街邊的臺階拾級而下,發現貓街正處在低洼的位置。
  • 北極熊「鮮為人知」的秘密
    北極熊「鮮為人知」的秘密 2020-03-17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四青年節 聽習近平總書記親述10則青春成長故事
    故事二:18歲時習近平的航天夢緣起「東方紅」3個小時的參觀,習近平總書記與優秀青年代表說青春,論志向,談夢想。  背景延伸: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約13分鐘後進入預定軌道。這也使我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5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衛星的國家。
  • 臺媒:在閩17年聽懂閩南語 習近平與臺灣淵源深
    (新華社)華夏經緯網10月26日訊:據臺灣《旺報》評論文章表示,「閩南民眾常說愛拼才會贏,其中是蘊含著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這是今年9月廈門金磚峰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談話,臺灣民眾聽了超有親近感,習近平對臺淵源深,在福建發跡、結婚、被拔擢,前後在福建17年,雖然不會講臺語,但也聽得懂,這位公認的「知臺派」領導人,將繼續帶領大陸,走向新時代。
  • 習近平自述:我的扶貧故事-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習近平自己說。   40多年來,從一個生產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到一個泱泱大國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關心和思考著扶貧工作。   之前,學習小組精編了一些習近平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自己講的扶貧故事,分外真摯、動人。今天,學習小組再次推薦。
  • 習近平講故事:萬丈高樓平地起
    原標題:萬丈高樓平地起(習近平講故事) 歡迎晚宴上,習近平主席一番話發人深省,為下一步發展中美關係確定基調、指明方向—— 「中國有句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我願同總統先生一道,帶領兩國對發展中美關係抱有良好願望和熱情的建設者,把中美關係的大廈一層一層建設好,使之更牢、更高、更美。」
  • 兔子這些鮮為人知的肢體語言, 你知道幾個?
    那麼,兔子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肢體語言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原地跳躍 別看平時隨便尋個沒人的清靜角落,一待就是一整天的兔子
  • 2020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論壇今天在廈門舉行!
    金磚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重聚於此召開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論壇共同見證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的啟航3年前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向世界發出金磚合作的中國主張,開啟第二個「金色十年」的新航程。
  • 除了食品換飛機,牟其中3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但是除了這些,牟其中在商業領域還做過很多鮮為人知的開創性舉動。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牟其中的3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個體工商戶和第一家股份制企業。
  • 廈門法院司法警察的錚錚誓言!
    廈門法院司法警察的錚錚誓言!,進一步加強全市法院司法警察隊伍建設,近日,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法警支隊積極組織開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訓詞精神系列活動。>9月7日,法警支隊召開會議,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會上,法警們以「忠誠踐行訓詞精神,勇擔司法警察使命」為主題進行了交流座談。
  • 8歲廈門娃「每天一幅畫」,三年畫了803個故事!
    >等問題放棄了自己設立的目標那麼不妨看看下面這些故事或許能讓你重新燃起鬥志故事1兒子用熱情和毅力兌現「每天一幅畫」的承諾三年畫了803個故事2016年12月,兒子對我說,他畫了一個故事,要拿過來給我看。我藉機問他,是否可以做到每天畫個故事給我們看,他居然同意了。一晃三年過去了。一千多天裡,兒子一共畫了803個故事,平均每月22張畫。
  • 當超強颱風「莫蘭蒂」正面襲擊廈門……(氣象防災減災故事④)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氣象人如何築牢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 廈門小葉看臨夏(三)「一位廈門支教老師的臨夏故事」
    ,但她的認真,快樂,溫暖和愛卻留在了臨夏,她和臨夏的故事,才剛起了個頭~ △視頻:廈門來臨夏支教老師張春燕 張春燕老師散文好像是水做的經常在高段任教,「迎來送往」便顯稀鬆平常,「迎來」自有欣喜期待,「送往」卻是感傷不舍。
  • 習近平:深化南南合作 打造「金磚+」模式
    摘要:5日中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記者,全面介紹第九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成果。習近平表示,深化南南合作,打造「金磚+」的模式,建立廣泛夥伴關係,打造開放多元的發展夥伴網絡。 新華網廈門9月5日電 5日中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記者,全面介紹第九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成果。習近平表示,深化南南合作,打造「金磚+」的模式,建立廣泛夥伴關係,打造開放多元的發展夥伴網絡。
  • 廈門日報評論員文章:永葆「闖」的精神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經濟特區輝煌成就,深刻總結經濟特區寶貴經驗,號召經濟特區廣大幹部群眾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為廈門履行新時代經濟特區使命,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推進改革開放,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40年乘風破浪,40年「闖」而不息。一部經濟特區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闖關奪隘的奮鬥史。
  • 習近平端午節過生日 揭秘雙子座的他如何慶生
    巧合的是,端午節也是習近平的生日。祝全國人民節日快樂,祝習大大61歲生日快樂!   一次採訪時,習近平自己披露,他履新廈門副市長那天,正好是他32歲的生日。他的生日是哪天呢?學習小組給出的答案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或者說:公曆6月15日,雙子座)。
  • 《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
    陳錫喜 主編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   本書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語言風格入手,輯錄了中共十八大以來至2014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富有特色的引文引言,共70 個詞條,對其語源、語義、理論價值以及社會反響等,進行簡明扼要的闡釋,以期為廣大幹部群眾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提供一個新穎的、可讀性強的、「接地氣」的讀本。
  • 習近平獲得的8個國際榮譽
    人民網12月12日電 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日前發布評論,總結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際上獲得的8個榮譽。全文如下:昨天,從俄羅斯傳來好消息,習近平成為了首位獲得俄羅斯「年度人物」的非獨立國協國家領導人。
  • 世界上8大鮮為人知的狗狗,瑞典柯基犬上榜,你們還知道幾種?
    世界上8大鮮為人知的狗狗,瑞典柯基犬上榜,你們還知道幾種?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狗了,現在基本上是每家每戶都會有養一隻狗狗,甚至有極少一部分家庭都會養兩隻或者三隻,由此可見現在人們對於狗狗是有多麼的喜愛,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種世界上鮮為人知的幾種狗狗。第八種,泰國脊背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