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GPS項圈的林麝個體
佩戴GPS項圈的林麝個體攜帶產的幼仔(左紅圈標註)
王豔 、邊坤提供照片
據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王豔副研究員提供照片表明,2018年6月24日08時03分左右在秦嶺深山中的寧陝縣旬陽壩響潭溝密林裡,紅外相機拍攝到一隻成年的佩帶GPS項圈的人工養殖的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林麝個體及攜帶幼仔活動的場景,從而表明陝西省林業廳、陝西省科學院在2017年6月29日進行的世界首次養殖林麝野化放歸試驗獲得成功。
2017年6月29日,在陝西寧陝縣境內的寧東林業局響潭溝野化放歸8隻雌性林麝、5隻雄性林麝。放歸後至今,陝西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豔研究團隊和西北大學齊曉光教授團隊通過自動感應紅外相機技術、林麝佩戴的GPS項圈定位追蹤、跟蹤觀察、樣方調查等方法對放歸林麝進行放歸後的科研監測,目前結果表明,放歸的13隻林麝中最少有8隻個體適應生境選擇、戰勝疾病與寄生蟲等災害而健康生存一年上,與其他野生動物社會相融生存而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區域,及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生存並產仔繁育後代。
陝西省動物所吳家炎研究員表示,放歸的個體能夠生存並產仔繁育後代是人工養殖野生動物野化放歸成功與否的根本標誌。
王豔表示,將繼續進行野化放歸林麝活動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