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了解下馬斯洛本人:亞伯拉罕·馬斯洛上世紀初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馬斯洛1926年~1929年先後在康乃爾、威斯康星大學攻讀心理學,並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二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1967年擔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並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
馬斯洛對人力需求層次的研究認為人類有基於生物譜系逐漸降低的本能需求,也有因進化產生的一些潛能的需求,這兩類需求可以分成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或五個階段,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請看下圖)。
(1)生理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吃飯、喝水、穿衣、睡覺、行走的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自然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在這個時候,這些生理的需求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不再成為其主要的激勵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感的要求、在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會擔心:失業、沒有存款、職業病等。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充當了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求的一部分。
(3)感情上的需要。
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周遭環境中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或者保持充分的友誼和忠誠;同時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集體中的一員,並相互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要細緻,它和一個人的心理特性、社會經歷、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都有關係。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較高的社會地位,要求其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或者企業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信心和實力、能勝任、充滿激情、能獨立自主。總的來說,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能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限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往往在幹稱職的工作中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企業的發展,依賴於每個員工的貢獻,加強員工動力輸出比較顯著的是文化建設和激勵政策,正確的激勵方式、恰當的員工關懷需要管理者充分了解和掌握,而馬斯洛需求理論也充分說明了為什麼需要被激勵,每一個階段需要什麼樣的激勵。然而企業在激勵時也需要考慮這五個原則:
(1) 統一性:激勵的最終目的是在實現組織預期目標的同時,也能讓組織成員實現其個人目標,即達到組織目標和員工個人目標在客觀上的統一
(2)及時性:信息溝通貫穿於激勵工作的始末,從對激勵制度的宣傳、企業員工個人的了解,到對員工行為過程的控制和對員工行為結果的評價等,都依賴於一定的信息溝通。
(3)有效性:滿足組織人員的各種需要,即通過系統的設計適當的外部獎酬形式和工作環境,來滿足企業員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
(4)科學性:注重有獎有罰,既要對員工表現出來的符合企業期望的行為進行獎勵,又要對不符合員工期望的行為進行懲罰
(5)全流程:貫穿於企業員工工作的全過程,包括對員工個人需要的了解、個性的把握、行為過程的控制和行為結果的評價等
綜上所述:激勵的主體是個人,需要充分了解個人的需求作為前提,在激勵的過程需要維持激勵的原則,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行而有效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