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來,泉州市鯉城區一直是歷代州、郡、府、署、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鯉城區宗教人文藝術瑰寶薈萃,素有「海濱鄒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美譽。區內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珍貴文化史跡林立,擁有開元寺、清淨寺、天后宮、府文廟、崇福寺、承天寺、李贄故居、朱熹遺蹟等一大批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1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1196年),地處泉州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是我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泉州天后宮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少數幾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殿頂築九脊重簷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豔,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徵,為閩南建築藝術之一絕。
東西兩廊及兩軒和寢殿,均由國家文物局立案撥出專款依!日復原修繕。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改為閩臺關係史博物館陳列室。寢殿又稱後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
建置於宮內的閩臺關係史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上淵源關係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已舉辦「閩臺民間藝術展」「泉州古今字書展」「閩臺民俗風情攝影展」等展覽。
02府文廟
府文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開元末,北宋太平興國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
府文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殿宇壯麗,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為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建築風格在全國現存孔廟中罕見。文廟內設有「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
泮宮即學宮,周代諸侯的學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諸侯的學校就稱泮宮,意在伴水邊建學宮而名。明清科舉制度規定,學童考進縣學為新進學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叫做入泮或遊泮。
孔廟外面露庭東西各有一座石構朝門,原系木牌坊,後改為石構建築。東朝門內寫「賢關」,外寫「禮門」;西朝門內寫「聖域」,外寫「義路」。
原欞星門建於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單簷歇山頂,鬥拱抬梁式木結構。雕龍石柱,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莖的綠色圓筒,稱為六經筒。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民間暗藏六經於芭蕉莖內,得以流傳。
大成門是孔廟第二進院落的正中大門,在露庭北面,現存系清末建築。單簷懸山頂,磚木結構。三開間,二進深,東西兩端連接金聲、玉振兩旁門連成一體,寬60米,深10米。大成門的兩邊有一對青石花鼓、屋簷下立有左右兩尊「避邪」,明間有大型「萬字不斷牆」的磚砌壁飾。
泮池在大成門內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圓,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間縱貫一座石橋(名曰泮橋),橋長約26.6米,九跨,面寬3.6米,由16根石柱橋七墩承重石樑,中稍拱突,石板橫鋪、護以欄杆。
月臺又叫露臺、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臺式石建築,為古代文武官員紳士祭孔時跪拜歌舞之地。
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始建於南宋初年,歷代均有修葺。為典型的宋代重簷廡殿式結構,代表當時最高建築規格,是目前泉州唯一存在的這種建築結構。
殿為重簷九脊,正脊兩端雕飾兩條跳躍的小龍,其他各脊用泥塑、瓷雕、彩繪裝飾著飛禽走獸、農耕狩獵、草木花卉……極具閩南建築藝術特色。殿的東西兩側東廡和西廡各18間,各長112米,寬10米,略低於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築。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後代聖賢的牌位,後為作為府學的齋房。
殿內東西兩邊對向置四木龕,供奉顏回、曾參、孟軻、孔伋(子思)等孔子四大賢弟子及傳人的畫像,稱為四配。殿內東西兩側還沒有兩龕,分別供奉閔子騫、仲弓、子貢、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遊、子張、朱熹等十二賢哲的畫像,稱為十二哲人,並簡略介紹其生平。
正廳上方梁上懸掛有清·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雍正皇帝御書「生民未有」、嘉慶皇帝御書「聖集大成」等匾額,金碧輝煌。據說歷代皇帝的御書還有乾隆的「與天地參」、嘉慶的「聖集大成」、道光的「聖協時中」、鹹豐的「德齊幬載」、同治的「聖神天縱」、光緒的「斯文在茲」、宣統的「中和位育」。帝皇的鐘愛有加,顯示了一種極高的規格,對孔子給予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