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花中四君子」之首的梅,從古至今為無數文人墨客所讚頌。然而,不是梅卻勝過梅、更為堅強的梭梭卻被人們遺忘在新疆茫茫的大漠戈壁之上。
梭梭,古稱「鎖鎖」或「瑣瑣」,是一種既獨特又普通的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它耐乾旱、耐風沙、耐嚴寒、耐鹽鹼,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壽命可達百餘年以上;它遍地生根、開花、結果,防風固沙,綠染大漠。
梭梭是樹中的「窈窕淑女」。它的身高一般約在1米~3米左右,成年的老梭梭最高可達5米~10米,而它的腰圍卻僅有50釐米~70釐米左右。就它這副乾瘦如柴的模樣,在為數不多的沙漠植物中,除了威武高大的神樹胡楊,梭梭算是最為亭亭玉立和昂然挺拔的了。
初次目睹梭梭的人,一般是很難看到它的葉子的。為了適應沙漠生活,梭梭戰風沙、鬥嚴寒,在漫長的大漠旅程中已將葉子退化得極為細小,呈三角形。由於葉面極小,梭梭的光合作用已完全由瘦長的枝條所取代。每當春天來臨,它的主幹上就會萌生出許多幼嫩的細枝;到了冬季,梭梭的部分當年生的嫩枝就會自然脫落,來年再生。這一看似可惜的犧牲,恰巧減輕了母體樹幹的負擔,避免了招風惹沙、隨時折腰的危險。
梭梭的枝條很多。一棵上了年紀的梭梭,你是數不清它有多少根枝條的。它光禿禿的枝條富有極強的柔性,任憑風吹沙打,生命依舊。它臨風招展的枝條,似乎在向魔鬼似的風沙搖旗吶喊:「風魔,風魔,你別吹!我在這裡笑微微;沙怪,沙怪,你別狂!我在這裡建堵牆。」
是誰,賦予梭梭這般特有的豁達、忍耐和力量?是風?是沙?不,不對!是它自己。優存劣汰,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梭梭「吃一塹、長一智」,自然就能夠笑傲風沙,瀟灑自如。
梭梭的枝條雖然是光禿禿的,但它也有光彩照人的時候。每年的八九月份,梭梭都會綻放出紅白相間的美麗花朵。它的花長在又瘦又長的枝條上,一串串,一束束,毫不遜色於梅花。因此,人們便把梭梭譽為「沙漠裡的梅花」。
梭梭的花一朵或兩朵齊開,有規則地對稱排列,呈現給人們的是穗狀花序;它的花共有5瓣,有紅有白,白裡透紅,紅裡滲白。梭梭之所以選擇在八九月份開花,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大漠風沙少而小,花瓣不會輕易吹落。於是,它抓住時機,趁勢而上,讓花瓣長得大而壯、厚而豔。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開花植物,花開就會花落,但梭梭卻不同尋常,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它使出渾身的勁兒,快速開花結果,並用花瓣嚴嚴實實的包裹著半圓球形的胞果,直至變花為殼、讓果實成熟。梭梭成熟的果實掛在枝條上,一束就是一串,幾串就是一把,在空曠而毫無生機的沙漠裡顯得極為耀眼奪目。
每當看到梭梭絢麗多姿、飽滿風韻的花果,我就會想起宋代楊萬裡的詠梅詩句:「道白不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我似乎感覺到這優美的詩句,就是為梭梭而寫。
更為奇特的是,梭梭的花,其實也是果的背部,還長著一對橫生的小翅膀。這對小翅膀緊緊連著半圓球形的胞果,就像孩童手中的陀螺。成熟的果實,藉助外來之力的抽打,隨風旋轉到大漠的角角落落。它落到哪兒,哪兒就是家,生根發芽,繁衍後裔,守望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
梭梭是我國瀕危植物之一。目前,梭梭有兩種,一種為梭梭,一種為白梭梭(又叫波斯梭梭)。梭梭在我國西北各地的沙漠戈壁上都比較常見,但白梭梭原始林目前在世界上僅存兩處,一處在中亞的土庫曼斯坦,面積約為37萬畝;一處在我國新疆的甘家湖地區,面積約為82萬畝。
據報載,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土地沙化影響著全國近4億人口的生產和生活,部分地區沙化仍在擴展,而梭梭正是防風固沙的優良樹種。梭梭是鐵樹,梭梭是鋼樹,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寫到這裡,我的眼前就呈現出一幅梭梭笑傲風沙的寫意圖來。
(蔣南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新疆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