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民勤志願者四方墩生態林基地,位於甘肅省民勤縣昌寧鎮四方墩灘,以志願者們在此地種梭梭治沙和附近的一座漢明烽火臺四方墩而得名。上圖標註紅點的位置坐標數據是經:102.475721,緯:38.668800,具體這一點上是一個小廣場,供志願者們來植樹時人員集中、往車輛停放和紀念碑石樹立處。
從谷歌衛星地圖上看,該區域北面一個單獨的豁口,迎著大風帶出來的巴丹吉林的沙子。東、西、南三面都是農田和村莊,風吹來的流沙直接威脅著數千居民們的生活和上萬畝耕地的生產安全。
圖上紅點處為基地的小廣場
這一片有原先湖泊退化後形成的鹽鹼地,還有流動沙丘,相互交匯雜間。每次颳風時,這一片就是沙塵暴的一個補給倉庫,大風帶著沙塵遮天蔽日地撲向下風方向,給沙塵暴經過區域的居民造成生活和生產上的侵害。就近的農田就更不用多說了,每年春種時多補種幾次就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多花勞工、種子、肥料等,還要耽擱農時,造成產量上的減損。
這一片的流沙+鹽鹼地約有3.54萬畝,算是騰格里沙漠的最西端了。再向西北看過去,不遠處就是河雅公路,繼續向西北就是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地理分界線——雅布賴山。沒有多少遮攔的流沙,翻過雅布賴山,穿過平緩的戈壁灘,直接衝擊這裡的農田和村莊,附近的居民可謂苦風沙久已。
流沙侵害農田
迎面流沙滾滾來
草方格+梭梭的治沙方式
有植被覆蓋的沙丘,流動性會大大減小,甚至可以原地固定下來。在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學者和勞動人民採用了很多種材料和方式,各種植物秸稈、黏土、石頭、塑料、化學凝固劑等。限於環境條件的制約及成本的考慮,草方格沙障+梭梭的方式被大量應用。
衛星圖上黃沙和鹽鹼地上線條狀就是梭梭成長起來後衛星拍到的樣子
草方格+梭梭的治沙形式,也是目前在民勤範圍內採用最廣泛的一種治沙方式。過去的民勤有小麥的種植,每年會產生大量的麥草秸稈,除了做燃料和飼料之外,更多的就是被用來在流沙地帶做成方格子,做阻擋沙子流動的障礙物。幾年後,麥草秸稈自然分解回歸到沙土裡面,也不會造成二次汙染,比起後面專家們搞出來的塑料網沙障要生態環保的不是一般。近些年,因為政府推行的節水限水種植,小麥被視為一種低產值高耗水的作物,種植面積越來越小。本地的麥草秸稈已經不能足量支撐起龐大的治沙消耗,轉而從銀川周邊採購稻草秸稈,來完成每年至少數萬畝的壓沙工作。
草方格沙障中間1年生的梭梭
麥草/稻草秸稈做成方格沙障,三五年後也就逐漸風化回土了。沒有能夠常年存在的自然生物植被覆蓋,流沙就還是流沙,還是會繼續侵害人的生產和生活。在草方格沙障的中間種植上梭梭、紅柳、花棒、檸條、白刺、沙拐等沙生植物,即便幾年後草秸稈風化無用,這些植物會繁衍起來,慢慢地恢復小區域的生態群落,更多的沙生植物、動物就會出現。
紅柳林裡的狐狸
衛星圖上黃沙和鹽鹼地上線條狀就是梭梭成長起來後衛星拍到的樣子
種植現場
志願者們在3年生的梭梭旁邊留影
過往的十二年裡,來自全球的志願者們一萬多人次,在這片土地上的行動,使得約3萬畝的沙漠和鹽鹼地得到了綠化,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荒漠生態群落。從2019年開始,我們將會增加更多的紅柳、花棒、檸條等沙生植物,擴大生態林的立體面積,增加生物多樣性,在農田和村莊的外圍形成一個自然綜合體安全屏障。
相信,隨著越來越多志願者們的加入,這裡的綠色會逐年增加,風沙帶來的侵害會越來越小。我們的空氣中少些沙塵,呼吸更順暢一些,生活更美好。
種植現場
種植現場
草方格沙障製作
沙漠爐火
沙漠廚房
沙漠住宿
志願者和工人們在沙漠裡住宿和吃飯的場景
航拍1年生梭梭林
航拍2年生梭梭林
航拍3年生梭梭林
航拍梭梭林